AmpC酶的研究进展.ppt
《AmpC酶的研究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mpC酶的研究进展.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研究研究AmpCAmpC酶的科学意义酶的科学意义2 AmpC酶的生化特性3 AmpC酶的基因与表达4 AmpC酶的发展简史5 AmpC酶的检测6 产AmpC酶菌的治疗与预防 开发一种新抗生素需要10年 需花费5-10亿美元 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时间后抗生素时代已经来临?!后抗生素时代已经来临?!携带NDM-1的超级大肠埃希菌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灭活酶产生灭活酶产生孔蛋白改变孔蛋白改变主动外排主动外排其他机制其他机制靶点改变靶点改变灭活酶种类灭活酶种类v -内酰胺酶内酰胺酶v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
2、酶v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v其它:磷霉素、红霉素乙酰化酶其它:磷霉素、红霉素乙酰化酶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乙酰化酶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乙酰化酶等 - -内酰胺酶:最主要的灭活酶内酰胺酶:最主要的灭活酶v目前已发现目前已发现300多种多种v新的种类不断出现新的种类不断出现v对对 -内酰胺抗生素造成严重威胁内酰胺抗生素造成严重威胁临床关注的重要临床关注的重要 - -内酰胺酶内酰胺酶v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v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v碳青霉烯类酶(Ambler B类 金属酶; Ambler A,D类 -内酰胺酶)1 研究AmpC酶的科学意义2 AmpC2 AmpC酶的生化特性酶的
3、生化特性3 AmpC酶的基因与表达4 AmpC酶的发展简史5 AmpC酶的检测6 产AmpC酶菌的治疗与预防AmpC酶的定义酶的定义v是由革兰阴性细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内酰胺酶,属Bush分类(底物谱分类法)Group 1,Ambler分类(分子结构分类法)Class Cv首选作用底物是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 因此在国内又称作头孢菌素酶。v因可被某些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产生,又称诱导酶。AmpCAmpC酶生化特性酶生化特性v相对分子量(Mr)介于38-42 KDa。v灭活-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对克拉维酸等不敏感.v正在研究开发的硼酸类抑制剂 BR
4、L42715、 RO48-1265、RO48-1220对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AmpCAmpC酶生化特性酶生化特性v对青霉素类抗生素除氮脒青霉素(美西林)或脒基青霉素(替莫西林)外均耐药。v对多种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类抗生素耐药。v对头霉素类耐药。v对第四代头孢菌素一般表现为敏感。v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但细菌高产AmpC酶结合外膜孔蛋白缺失可导致对其耐药。产产ESBL与与AmpC的耐药谱差别的耐药谱差别 ESBL AmpC 耐药谱耐药谱多重多重 多重多重v对三代头孢对三代头孢多耐药多耐药 耐药耐药v头孢吡肟头孢吡肟多敏感多敏感 敏感敏感v哌酮哌酮/舒巴坦舒巴坦大多敏感大多敏感 耐药耐药v哌拉哌
5、拉/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大多敏感大多敏感 耐药耐药v头霉素头霉素大多敏感大多敏感 耐药耐药v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敏感敏感 敏感敏感产产AmpCAmpC酶细菌感染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酶细菌感染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32%15%P=0.03死亡率死亡率% %非耐药菌非耐药菌产产AmpCAmpC酶耐药菌酶耐药菌产产AmpCAmpC酶肠杆菌属感染患者死亡率是非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酶肠杆菌属感染患者死亡率是非耐药菌感染患者的2 2倍倍1 研究AmpC酶的科学意义2 AmpC酶的生化特性3 AmpC3 AmpC酶的基因与表达酶的基因与表达4 AmpC酶的发展简史5 AmpC酶的检测6 产AmpC酶菌的治疗与预防Am
6、pC酶的基因构成酶的基因构成v由5个不连锁基因即 ampC、ampR、ampD、ampE 和ampG组成vampC是AmpC酶的结构基因,编码产生AmpC酶蛋白v基因ampR、ampD、ampE、ampG 是AmpC酶的调节基因,参与调控AmpC酶的合成过程。AmpC酶的基因构成酶的基因构成vampR是AmpC的转录调节因子,属于LysR调节子家族。AmpR在非诱导状态下作为ampC转录的抑制因子,而在诱导状态下作为转录激活因子存在。vampD是AmpC表达的负调控基因,位于远处染色体上,参与肽聚糖代谢。ampD的基因序列与AmpC酶的表现型密切相关。AmpC酶的基因构成酶的基因构成vAmpE
7、蛋白充当一个感受器,协助ampD完成对ampC的阻遏作用,在整个调节系统中居次要地位。 vampG编码转膜蛋白AmpG,具有透性酶活性,感受肽聚糖量的变化,在AmpC酶的表达中起着向胞浆内传递诱导信号的作用。染色体染色体AmpC酶表达类型酶表达类型(1)诱导高产型: 低基础水平和高诱导产生(2)持续高产型: 高基础水平持续表达, 亦称:稳定的去阻遏表达型(3)持续低产型: 低基础水平持续表达(1 1)诱导高产型)诱导高产型 当有诱导作用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AmpC酶的产量明显增加,增加的范围在1001000倍之间。(2)持续高产型)持续高产型 原因为去阻遏突变,即调控基因之一的amp
8、D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有缺陷的AmpD蛋白,不能与AmpR调控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AmpR蛋白即以激活子状态发挥激活作用,引起AmpC酶的大量表达。(3) 持续低产型持续低产型 部分产AmpC酶的菌株持续低水平的产生AmpC酶,其原因可能是缺乏ampR基因或ampR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有缺陷的AmpR蛋白,不能在无内酰胺类存在的条件下起到抑制子的作用,也不能在有内酰胺类存在的条件下起到激活子的作用,故AmpC酶得以持续低水平表达。1 研究AmpC酶的科学意义2 AmpC酶的生化特性3 AmpC酶的基因与表达4 AmpC4 AmpC酶的发展简史酶的发展简史5 AmpC酶的检测6 产AmpC酶菌的治疗
9、与预防AmpC的发展简史的发展简史v20世纪90年代前,为染色体型。v90年代后发现质粒型,呈持续高表达,并在同种和 不同种细菌间水平播散,造成更严重的耐药性。v质粒型AmpC种类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达50余种。v产质粒型AmpC酶细菌:没有或具有不健全AmpC染色体的细菌种属具有健全AmpC染色体的细菌。质粒质粒AmpC酶流行背景酶流行背景v1989年Bauenfeind等报道了质粒AmpC酶CMY-1, 但没有提供其生化特征。v第一个公认的质粒AmpC酶是1988年在美国普罗维登斯一家医院由Papanicolaou等从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的MIR-1。v从此以每年发现13个新质粒的速度增加。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AmpC 研究进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