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之二精品课件.ppt
《最新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之二精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之二精品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 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 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 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 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 2、产品贸易替代资本流动的原理:(1)假设前提:两个资本禀赋不同的国家A、B(A国资本稀缺,而B国资本丰裕)都生产某种资本密集型产品X,且其它要素投入和生产技术相同。(2)当A、B之间既无产品贸易,又无要素流动时,产品X在A国价格较贵,而在B国的价格较便宜。 (3)当A、B之间允许产品贸易,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时,获利的动机必然影响到两国的生产结构:B国将扩大X产品的生产并将多余的X产品出口至A国,A国则停止或减少
2、X产品的生产,改为进口。(4)A国生产X产品需要的资本相对减少,使得资本价格在A国逐渐下降。而B国X产品生产的扩大使B国对资本的需求增加,资本价格在B国变得相对上升。当这种下降和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资本价格便可达到完全均衡。 (二)在产品零贸易的条件下,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也可替代产品贸易,即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跳跃贸易壁垒” 当A、B之间存在贸易壁垒,但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时,资本的自由流动将改变A、B两国中资本要素的相对稀缺性:B国资本的流入会增加A国资本的供给量、减少B国资本的供给量 资本的价格在A、B两国趋于相同 两国生产产品的成本差额减小 A国用这些流入本国的稀缺资本要素开始自行生产,并用本
3、国新的自行生产替代原来的进口 X产品在A国和B国的价格逐渐趋同 资本要素的流动替代了X、Y产品在A、B两国之间的贸易。(三)结论 1、产品的国际间贸易将使资本等要素流动的必要性受到削弱,产品贸易弥补了两国对稀缺要素的需求,即产品贸易对要素的流动起了替代作用 。2、 既然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在各国间存在产品贸易时已没有必要,则国际间资本流动,即跨国直接投资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说,国际分工通过世界产品市场上的市场机制就可以顺利实现,而没有必要通过跨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 二、跨国公司存在的原因,即跨国企业的性质(一)世界产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国际间流动存在贸易成本和风险。跨国
4、公司是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副产品 1、上述结论的前提条件是世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事实上世界产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国际间贸易存在着贸易成本(或交易成本)。 2、产品的国际间贸易成本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结构性贸易成本。它主要指由于国际间产品贸易的激烈竞争、各国的贸易壁垒、市场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贸易成本;其二是知识性贸易成本。主要指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心理、文化环境、法律法规、需求偏好、语言等差异使得国际贸易须支付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与谈判、价格的发现、以及其它与生产和销售有关的知识和信息。3、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管理可以用内部的管理、控制和监督成本替代或节约单个生产者为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竞争造成
5、的产品贸易障碍而付出的高额的产品贸易成本。4、外部市场的失效使单个生产者之间在让渡其某种垄断产品或中间产品(主要指知识产品,也可以说是信息)时难以保障其权益(比如信息在外部市场转让时极易扩散而使信息所有者失去垄断优势),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优势资源。这也是单个生产者需要借助跨国公司的形式进行中间产品交易内部化的原因。 (二)跨国公司的存在可以使其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获得比单个生产者生产更多的规模优势,并通过实行集中经营形成垄断排除竞争,既获得垄断利润,又减少因竞争而造成的结构性成本损失。 跨国企业因规模大可形成内部专业化分工,使其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跨国公司可形成固定和庞大的销售渠道; 跨
6、国公司具有更强的谈判实力和更广的寻租渠道; 跨国公司具有更强的资信能力,因此更能获得融资等外部便利; 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避免投资“套牢”风险的能力等。(三)跨国公司的存在可以使一国生产者的某些垄断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利用、延伸和扩张实力雄厚的企业跨国投资的原因 单个生产者的垄断优势包括三方面: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生产者的所有权优势指该生产者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生产者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这种优势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任何形式(出口贸易、技术转让、跨国投资)都可以为该生产者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另一类是生产者只有通过组建跨国企业才能获得的所有权优势,包括:垄断技术优势
7、、规模优势、强大的组织管理优势、雄厚的金融和货币优势。内部化优势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生产者只有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使用才能带来优势。即其内部管理和监督成本小于贸易成本。区位优势指一国单个生产者进行投资时,在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这种优势分直接区位优势,即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一国生产者要获得这种优势,只能通过跨国投资才能获得;间接区位优势,即由于投资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一国生产者不进行跨国投资,就会因这种不利的间接区位优势而受损。拥有上述优势的单个生产者如不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组建跨国公司的形式使其优势得到延伸和利用,就会形成优势浪费,从而使单个生产者的利益无法实现最大
8、化。(四)跨国公司可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获取最大化的转移利润 高企业所得税税率东道国A国:在A国的子公司可以通过高价进、低价出的策略使其企业净所得最小甚至为负(即帐面上处于亏损状态),从而可以避免向A国交纳高昂的企业所得税。 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东道国B国:在B国的子公司可以通过低价进、高价出的策略使其企业净所得最大,从而可以以交纳低额的税收获得整个跨国公司的最大所得。(五)跨国投资的另一动机是转移本国的边际产业,把本企业的优势与东道国的潜在优势相结合中小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原因 使其垄断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利用才进行跨国投资的结论只能解释大型的具有雄厚资本和高超技术的垄断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目的,而不能
9、很好地解释国际社会中众多中小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原因。 按照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利益原则,各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此进行。 在边际产业中,一些大企业还保持着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小企业则处于完全的比较劣势,成为了“边际企业”,这些边际企业必须对外扩张,利用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东道国缺少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弱点,与这些东道国合作,发挥双方比较优势使双方都获利。(六)贸易和投资除了替代关系外,还存在互补关系,即直接对外投资还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这也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原因之一 投资国将本国边际产业移植到东道国廉价生产,再进口其产品以满足本国的需求。这种模式
10、的跨国投资一方面可以带动投资国机器设备等的出口,另一方面也会促使投资国增加进口。所以跨国投资创造或扩大了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跨国贸易。 (七)当各国产品贸易存在贸易障碍时,在产品零贸易的条件下,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也可替代产品贸易,即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跳跃贸易壁垒” 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有效竞争创造了条件,并因此打破了原有的垄断和寡头市场结构,改变了资本零流动条件下自由贸易区状态下形成的贸易和生产格局。因此,跨国公司的这种投资(经常被称为“跳跃关税”投资)是建立在产品差异基础之上的,而且有一种取代贸易的趋势。(八)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原因是为了获得专业化生产的比较投资利益 在自由贸
11、易的条件下,很多企业在一些市场上通过产品专业化模式而实行着一种增长战略。想立足于本国而向外国市场出口。但这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一种战略。因为这种产品在别国生产可能成本更小。 直接投资往往不只是涉及资本的流动,还涉及其它资源的流动,如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技术等,跨国企业从直接投资中希望获得其它资源比获得直接的资金来源的愿望更大。(九)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是各国“两缺口”自然调节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裕、资源丰富、出口能力弱、缺乏进口所需外汇,表现为以外汇缺口占主导地位,所以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引进外资。 而发达国家则相反,表现为储蓄缺口,所以发达国家会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十)跨国公司在发展
12、水平相近、资源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跨国投资的原因是垄断优势的互补 跨国公司之间依赖比较利益而组合的叠加经济优势只能带来短期收益,很难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多个跨国公司的相互投资可以使这些跨国公司在多国公司潜在的技术经济与生产函数优势上寻租,从而达到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的目的。 跨国公司之间把专业化优势、差异比较优势和高关联度产业比较优势作为互补和竞争组合的主体目标。 在即使经济组合结构上,多国跨国公司可以以契约或协议的条件达成技术联盟,使各跨国公司保持互补而又不重复的独立竞争态势。 在知识创新、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上,多国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协议各自分担投资,以减少相互间投资的盲目性、高风险性和资金庞大性
13、。 上述原因最能解释当今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兼并等。(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如航空公司) 内容小结: 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技术转让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这种替代关系使企业的国际化往往面临经营方式的选择,即是出口产品还是对外直接投资、是自行生产还是技术转让的选择。 国际企业国际化战略之一企业在存在以下动机或利益时才应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1、具有绝对优势需要对外延伸或扩张;2、具有区位优势;3、“跳跃”贸易壁垒;4、转移边际产业;5、通过直接投资,获得东道国不对外转让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技术等非直接经济利益;6、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获取最大化的转移利润;7、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8、对外投资使规模扩大
14、,可形成内部专业化分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9、可接近国外市场,从而形成贸易无法形成的固定的和庞大的销售渠道;10、可形成更强的谈判实力和更广的寻租渠道;11、可形成更强的资信能力,更能获得融资等外部便利;12、可更大的避免投资“套牢”风险;13、为了消化储蓄缺口;14、与其他跨国公司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和竞争组合;15、在知识创新、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上,与多国跨国公司之间各自分担投资,以减少相互间投资的盲目性、高风险性和资金庞大性。其他动机讨论。中国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跨国企业的规模或边界、以及企业参与国际化活动的形式选择:中国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之二 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对投
15、资国与东道国利润差异的反映,所以跨国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在获得高于本国企业的利润时,跨国公司才有理由存在,其跨国投资行为也才会发生。所以跨国公司的规模,或者跨国公司内部化与外部市场的界限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即IF-IN=CF/RF-CN/RN0,其中, IF、IN 则分别是跨国公司该项对外投资获得的利润和本国企业的该项投资获得的利润; CF 、CN分别是跨国公司所有跨国投资的规模(即投资资产额)和本国企业的投资规模; RF、RN分别代表跨国公司某项投资的利润率和本国企业同样投资项目的利润率。如果IF、IN都小于专利技术的使用费,则应选择专利授权与特许。 但是仅仅用利润这一指标说明跨
16、国公司与外部市场的界限是不够的,因为获得这种利润还可以通过产品出口或技术转让的方式。因此,跨国公司与外部市场的界限还决定于这三种获取同样利润的方式在成本上的比较。选择哪条途径取决于哪条途径能使企业成本最小。 跨国公司的规模决定于其内部化管理、控制、监督成本和在东道国的生产性成本小于产品贸易成本和该产品在本国的生产性成本之和,也小于技术转让成本。因此,跨国公司与外部市场的边界也可以用成本表示: 即: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和监督成本+在东道国的生产性成本产品在国际间的贸易成本+在本国的生产性成本,或者技术转让成本 因此,跨国公司与外部市场的界限实际上就是跨国投资与产品贸易或技术转让三者之间的界限
17、或选择。 跨国公司成立的最低条件,即至少应具备哪些条件实际上就是三种方式中,跨国投资是最优选择。 如果一国企业只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最好选择技术转让的形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如果企业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最好选择出口贸易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只有企业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大优势时才应该选择跨国公司的形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 内部化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将如何选择利用其优势参与国际经济的形式 。 区位优势决定着一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和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和部门结构。 结论:结论: 跨国公司
18、的规模和范围取决于一国企业是否同时拥有三大优势,以及这三大优势的大小。因为这三大优势是跨国公司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保障。国际企业国际化战略之二企业国际化的步骤或市场扩张的路线 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往往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从现有的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理论【比如瑞典约翰森(Johnson)、凡尔纳(Vahlne)等人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在实证研究了大量企业国际化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的“四阶段论”等】来看,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国内经营转向不规则地出口活动;第二个阶段,通过代理商出口商品;第三个阶段,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第四个阶段,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但从
19、世界各国企业实际的国际化步骤看,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必须经历上述四个阶段,有的企业跳跃了前三个阶段,直接从国内经营跳跃到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阶段【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通常采取了这种方式】;有的企业跳跃了中间两个阶段,从国内经营转向出口贸易,然后转向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阶段【韩国、新加坡等“小国”的实力较雄厚的大企业通常采用这种方式】。 中国企业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走出去”?是该模仿和学习韩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还是该以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为典范,又或是该走自己的创新之路?本部分将对比较典型的韩国国际化模式和美、日等发达国家国际化模式作一分析总结和比较,然后再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20、战略模式进行谈论。“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区别的指标: 1、国内市场价格变动对整个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2、一国的贸易政策和行为对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运作的影响(这也是WTO决定各成员贸易政策审议周期长短的因素),而对多边贸易体制运作影响的大小又取决于该国在某一代表性时期内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大小。 目前排名前四位的是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WTO对其政策每两年审议一次;紧接着的16个成员每四年审议一次;其余成员每六年审议一次,最不发达国家审议间隔期限更长。 小国经济企业的国际化模式韩国的生存导向型“全球共存网络”模式 韩国原本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其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生产要素和国内市
21、场都存在严重的发展瓶颈。可是,经过韩国40多年的发展,韩国却一跃成为了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究其成功经验,除了韩国实行了“科技立国”的工业化战略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韩国实施了“输出立国”的国际化战略。 韩国的人口密度、土地面积、自然资源禀赋、港口分布等与浙江省极为相似,所以韩国经验浙江省可以借鉴。韩国国际化模式有以下几个决定因素或特点:1、 韩国政府的决策:走工业化和国际化互动之路 韩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政府推动增长”战略。1964年,韩国政府结合韩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输出立国”的产品出口导向战略,使韩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韩国步入了国际化的初期。随着韩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80年代初,韩国政
22、府又提出了在“科技立国”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出去”战略。这种跨国投资战略很快取得成效,1986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真正快速增长。从1986年到1988年仅两年时间,韩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韩国国际化从出口贸易主导的初级阶段步入了跨国投资主导的成熟阶段。(浙江省出口现状模式:外生的、扭曲的国际贸易,与韩国内生的国际贸易不同) 2、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其跳跃贸易壁垒) 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8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性集团化的趋势明显的增强,使得韩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变得更富有竞争性和贸易保护性,发达国家对韩国的出口产品实施
23、了各种各样的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使韩国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地打击。这就迫使韩国企业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主导的国际化来绕过这些贸易障碍,以弥补出口的不足。其次,由于包括东南亚和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强有利的出口导向政策,也使韩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机遇增多,从而推动了韩国从产品出口贸易主导阶段转向了对外投资主导阶段的国际化进程。 3、国内条件的变化(转移边际产业,追寻更便宜资源)与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相比,韩国国内条件在80、90年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的工资上涨、高通货膨胀率、高利率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如劳资纠纷等问题。这些变化使韩国国内经济条件日益恶化,
24、这也促使韩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以在国外市场寻找机遇。同时,通过跨国投资转移本国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韩国国内条件的变化也加快了韩国国际化阶段的转化。4、企业自身资源以及决策的有效性企业自身资源以及决策的有效性也是韩国企业尤其是90年代中期制定其对外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1993年,韩国现代集团、大宇汽车公司、三星集团成功的跨国兼并和收购,固然有其它重要因素,但这些企业自身的资源以及决策的有效性无疑是其成功的关键。以上四点是推动韩国国际化并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但这四点最终的起点却是韩国企业强烈的生存意识。正是为了在快速变化中的国内外环境中求生存,韩国政府和企业才建立了在国际大环
25、境中追求与投资接受国尤其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共存的生存导向型的“全球共存”模式。通过这种“走出去”战略,韩国占领了相当规模的国际市场。因此,这种战略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中韩国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强大的动力资源。 韩国国际化决定因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保护主义的国际环境 求生存的动机 以生存为目标的“防御性”的“全球恶化的国内条件 积极的政府政策 共存”战略 推动力量 有效的企业决策和雄厚的企业资源(实力) 韩国企业国际化模式评述 三个外在因素促使韩国企业从贸易转为直接对外投资: 政府大力扶持推动力量; 跳跃贸易壁垒直接动机; 回避国内原材料、工人工资的上涨(这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的补充)、转移边际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国际 企业 国际化 战略 精品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