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木工程地质勘查幻灯片.ppt
《最新土木工程地质勘查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土木工程地质勘查幻灯片.ppt(1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0.1.1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地基稳定性问题、供水水源问题、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问题等。 1区域稳定性问题 它直接影响城市的安全和经济发展,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首先论证的工程地质问题,以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 影响区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地震,它的强度和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常以地震基本烈度来表示。由于地震的活动往往是突发性的,常给工程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害。因此,若震中发生于大城市中或其附近,则将遭受巨大的地震灾害。如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造成的惨重损失。 10.1.3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城市规划工程
2、地质勘察应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规划区内的各场地,应根据其场地条件和地基的复杂程度,按表102分类。 根据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应与规划阶段相适应,分为总体规划勘察阶段和详细规划勘察两个阶段。 1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勘察应对规划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并为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规模、城市各项用地的合理选择、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及编制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工程地质依据。还应研究和预测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防治对策。 收集有关城
3、市历史地理和历史变革资料;了解城市的兴废变迁,河、湖、塘等的历史分布与演变,人工填土的分布、类型及其年代;注意收集50年、100年和1000年一遇的洪水位及其淹没界线,当地的工程建筑经验及冻结深度等。 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其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在大、中城市主要以l:100001:25000为主,各类城市的市区、新开发区及卫星城镇主要以l:5000l:10000为主。结合航、卫像片的判释,着重于规划区内主要断裂的研究和活动断裂的调查;查明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基岩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动力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发生与诱发条件等,以及它们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及
4、其发展趋势,并应查明规划区内存在的特殊性岩土的典型性质。同时,查明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地下水类型、埋藏、径流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地下水污染情况,并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水质分析;在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规划区应建立地下水长期观测网,进行地下水位和水质的长期观测。 对于地震区的城市,应查明规划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基本烈度,对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规划区,还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在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应调查研究并预测地质条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分析规划区内各场地工程地质的特性及其与工程建设的相互关系,按场地特性、稳定性、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工程
5、地质分区,并紧密结合任务要求,进行土地利用控制分析,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勘察报告。 在城市规划勘察过程中,勘探工作是重要手段之一。勘探孔的间距与深度主要决定于勘察阶段、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类型与特征。 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按下列要求进行勘探工作:勘探线的布置一般应与地貌单元边界线或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相垂直。按勘探线布置勘探点,保证每个地貌单元和地层交接部位不少于一个勘探点,遇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工程地质简单的III类场地,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勘探线和点的间距可按表103确定。 大、中城市的市区、重点开发区,勘探线、点的间距可按表103中规定的最小值确定;大、中城
6、市的郊区,勘探线、点的间距可按表中规定的最大值确定。 总体规划勘察的勘探孔可分一般孔和控制孔两类,其深度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岩土条件确定:一般性勘探点深度为815m,控制性勘探点深度为1530m,控制性勘探孔应占勘探孔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点。上述各勘探点达到预定深度时,若遇软弱地层或风化基岩面等,孔深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取样与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在平面上均匀分布,其数量不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2;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性确定,一般各土层均需采取试样获取测试数据;同时,应根据地下水埋藏特征,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水质全分析,取水试样数量,不宜少于每5 k
7、m2取1个。 2详细规划阶段 详细规划勘察应根据各项建设特点和拟建建(构)筑物的要求,详细查明各建筑物场地内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持力层性状、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对规划区内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确定规划区内近期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及其它公共设施的总平面布置,以及拟建的重大工程地基基础设计和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建议及其技术经济依据。 详细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在总体规划勘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规划区各地段进行比例尺为l:1 0001:2000的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其内容与总体规划勘察阶段基本一致,但各种工作
8、量相应增多,着重查明与小规划区工程建设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一步分析研究规划区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并对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在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各项勘察工作中所取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近期建设区洋细规划勘察报告。 控制性勘探孔,一般占勘探孔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或拟建的重大建筑物均应有控制性勘探孔。 取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应在平面上适当均匀分布。其数量宜占勘探孔总数的1312。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各土层均应采取试样或取得原位测试数据。规划区内拟建重大建筑物的地段、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不得少于3个,且每幢重大建筑
9、物的控制性勘探孔,均应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 在总体规划勘察阶段所编的工程地质分区图的基础上,根据小规划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编制更详细、划分次一级工程地质地段的工程地质分区图及其分区说明表。 10.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 工业建筑主要包括专供生产用的各种厂房和车间,其特征是:跨度大而复杂,一般跨度为912m,大者达30m;边墙高度大,一般可达2030m,高者可达40m;基础荷载大,承重墙、框架梁、柱和地面的静荷载都很大;基础埋置较深,常设地下室,以深基础为主。 民用建筑按其用途可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事业建筑,其特点是:跨度不大,结构简单;基础的荷载量较小,以静荷载为主,很少考虑动荷载
10、和偏心荷载;基础埋深不大,以浅基础为主。 高层建筑的特点是重心高,荷载大,其结构不但承受竖向荷载,而且还承受很大的水平荷载,基础尺寸大而且埋置深。因此,它要求作为地基的岩土体,其岩性单一而均匀,岩体结构完整而坚硬,构造简单,地下水埋深大,持力层厚度大且延展性好,下卧层中无软弱土层,地基的容许承载力较大。此外,高层建筑不允许地基产生太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并对倾斜和沉降速率均有严格的要求。 在土基中,确定基础埋置深度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物的类型和用途,结构特征,相邻建(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建筑物荷载的性质和大小,地基中土体的结构及各土层的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季节性冻结深度等。同时,它与
11、持力层的选择也有关。 10.2.1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工业及民用建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地基稳定性问题、建筑物的合理配置问题、地下水的侵蚀性问题、地基的施工条件问题等。 1地基稳定性问题 地基的强度是有一定限度,若超过这一限度,将可能引起地基变形过大,使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或地基剪损而发生滑动破坏。所以,地基的稳定性必需同时满足强度和变形两方面的要求。 (2)地基的变形 地基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土体被压缩而产生相应的变形。若地基的变形量过大,则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软弱地基上修建建筑物时,地基的变形与地基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地基的变形是由
12、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蠕变沉降(次固结)所组成。在大多数工程中,蠕变沉降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当土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厚层粘土时,其蠕变结果才是不可忽视的。 地基的均匀变形在一定范围内对建筑物不会带来太大的危害,而不均匀变形却往往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严重影响使用,甚至造成破坏,尤其是修建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其沉降量不仅很大而且不均匀,沉降稳定时间很长,容易造成工程事故。有时,地基中相距不远的两点,它们的最终沉降量可能相同或相近,但由于两处土体性质不一样,它们间的沉降速度相差悬殊,建筑物在沉降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 地基的变形包括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等,它们都应小于地基的容许变
13、形值(表107),此值是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来确定的。 若基础总沉降量小于或等于地基容许变形值,则认为该地基已符合设计要求;反之,则需改变设计方案,或采用工程措施来改善地基的变形条件。 2建筑物的配置问题 大型的工业建筑往往是一个建筑群,它是由工业主厂房、车间、办公大楼、附属建筑和宿舍所组成。由于它们的用途和工艺要求不同,各建筑物的结构、规模和对地基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它们的合理配置方能保证整个工业建筑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和正常使用。这是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任务之一。在满足各建筑物对气候和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工程地质条件是建筑物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只有通过对场地中地基土
14、力学性质的分析,选择较优的持力层,选用合适的基础类型和提出合理的砌置深度,才能为各建筑物的配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1)基础砌置深度的选择 一般是在保证建筑物安全可靠的条件下,把基础放在不浅于地表以下05 m深的良好土层上,只要能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的要求,基础的砌置深度不宜过大。否则,不仅给施工带来不便,还会提高工程造价。影响基础砌置深度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程因素,它包括建筑物的用途、结构类型、荷载的大小和性质,以及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二是地基中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三是要考虑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2)持力层的选择标准 主要是从地基岩土中,选择岩土性质均
15、一,结构致密,强度高,层厚大而分布均匀,含水量不大,变形量小的非新近沉积岩土层,其层面埋滦在当地最大冻深之下并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为理想的持力层。 最后,按工程地质条件把建筑场地划分为若干区,然后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各区建筑的适宜性,在全场区进行建筑物的合理配置,完成整个建筑群的总体布置工作。 3地基的施工条件问题 修建工业及民用建筑物基础时,一般都需要进行基坑开挖工作。当基坑在地下水毛细带影响范围以上开挖时,首先遇到是坑壁应采用多大的坡角才能稳定,是否需要支撑;坑底以下有无承压水存在,是否会造成基坑底板隆起或被冲溃。若基坑开挖到地下水位以下时,是否会产生边坡变形,或出现流砂、流土等现象。
16、尤其是基坑底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较深时,需预测基坑涌水量的大小,以便基坑开挖时,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选择排水方法和排水设备。必要时,需进行抽水试验,测定地基土体的渗透系数等。影响地基施工条件的主要因素是地基中岩土体的结构特征、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开挖方法、施工速度以及坑边卸荷情况等。 4地下水的侵蚀性问题 混凝土是工业及民用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当混凝土基础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必须考虑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问题。地下水一般不具侵蚀性,只有当地下水中某些化学成分(如HCO3-、SO42-、Cl-、C02及弱盐基硫酸阴离子等)含量过高时,才对混凝土具有分解性侵蚀,结晶性侵蚀或分解
17、、结晶复合性侵蚀。所以,必须通过环境地质调查,水质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10.2.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初步勘察阶段和详细勘察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大建筑地基,当基槽开挖后,地质情况与原勘察资料严重不符而可能影响工程质量时,还应配合设计和施工进行补充性的地质工作或施工地质勘察。对工程规模不大且无特殊要求,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可适当简化上述勘察阶段。 1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 本阶段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通过踏勘访问,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的工程
18、地质资料及当地的建筑经验。初步查明场地的地层、构造、岩土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水文地质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若上述工作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探与测试工作,着重研究场地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其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l:10000。 确定建筑场地时,宜避开下列地区(段):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且对场地稳定性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威胁;地基土性质严重不良;对建筑物抗震危险;洪水或地下水对建筑场地有严重不良影响;地下有未开采的有价值矿藏或未稳定的地下采空区。 2初步勘察阶段 为确定建筑物的平面配置,主要建筑物的基础类型以及对不利地质条件的防治措施等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资
19、料,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因此,本阶段的勘察要点是:进行比例尺为1:100001:5000的工程地质测绘,研究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及分析其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及其与地层、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的联系;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初步查明地基中土体的成因类型,土层的工程地质性质,特别注意淤泥、人工填土等软弱土层的埋藏条件及分布范围;了解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它们对建筑物的影响。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7度的场地,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结合建筑物的种类,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表108),布置勘探间距与孔深(表109)。 控制性勘探
20、孔宜占勘探孔总数的15l3,且每个地貌单元或每幢重要建筑物均应有控制性勘探孔;勘探线应满足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的要求;根据场地岩土体结构的变化情况,勘探孔的数量和孔深可适当增减;为了解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适当选择一些坑孔取原状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和一定数量的原位测试工作,其数量一般为勘探孔总数的14l2。 地基中粘性土层均需选取原状土样,每一主要土层不少于6个样,其余分别取24个样,无粘性土选取35个扰动样,每一含水层应取水样2个以上,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 3详细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应按不同建筑物(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
21、数;对建筑地基应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应对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 本阶段的勘察要点是: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查明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工程特性等,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沉降与倾斜;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场地,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大于或等于7度的场地,还应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判定饱和砂(粉)土的地震液化;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对建筑材料的侵蚀性等;预测地基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
22、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详细勘察阶段勘探孔间距可根据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等级确定。通常一级采取1535m间距,二级工程采取2545m间距,三级采取4065m间距。勘探孔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对按承载力计算的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b小于5m,且压缩层内无软弱下卧层时,勘探孔深度一般对条形基础为3b35b,对单独柱基为1.5b,但不应小于5m;若基础底面宽度大于5m,勘探点深度按压缩层的计算深度确定,一般应略大于地基压缩层深度;对需要进行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并考虑相邻基础的影响,其深度可按表1010确定;若有大面积地面堆载
23、或存在软弱下卧层,应适当加深勘探孔的深度。 根据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取原状土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一般约占勘探点总数的1223,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筑物每幢不少于3个样。其竖向间距,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宜为12m;对每个场地或每幢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筑物,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不应少于6件;软弱土层应适当多取,对不厚的夹层,视其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程度而定。当土质不均或结构松散难以采取土试样时,可采用原位测试。 10.2.3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的基础荷重大且分布不均,一般都采用深基础,致使地基变形的影响深度加大,给工程地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一系列新的
24、工程地质问题。首先是建筑场地的稳定性问题,其次是基础类型选择的工程地质论证。 1建筑场地的稳定性问题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地基变形的影响深度较大,其范围不仅是部分或全部包括地表下的松软土体,而且有时还影响到土体下基岩风化带中。地基土体的稳定性除了密实而厚度大的持力层起主导作用外,下卧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下卧层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岩性及其成因类型、土体的结构特征、各土层的压缩性和抗震性能、水文地质条件、场地距主断裂和活动断裂的最小距离、地震基本烈度等。因此,建筑场地的选择必须在完成城市地震基本烈度区划的基础上,通过勘探进一步验证和查明建筑场地及其附近的地质结构和抗震地质条件,经综合分析研究,才能选择
25、较为理想的建筑场地。在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高层建筑要选择修建在相对稳定的地段,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2基础类型选择的工程地质论证 箱基、桩基及其复合基础是当前高层建筑基础的主要型式。 (1)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主要特点是基底面积大,埋置深,抗弯刚度大,整体性较好。当地基中土体软弱而不均匀时,选用箱基不仅可使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大大减少,而且又可利用基础中空部分作为地下室。通常,高层建筑往往设有13层地下室,有些超高层建筑,地下部分达6层。地下室多用以布置一些人防设施,存放车辆以及储存货物等。同时,它还可利用挖去的土重来抵消一部分外加荷重,以降低基底的净压力,其沉降量也相应减少。 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土木工程 地质 勘查 幻灯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