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精品课件.ppt
《最新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精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精品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1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的涵义 所谓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的所谓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大规模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大规模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的过程,它表现为: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双向互促共进关系互促共进关系”表1 1989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应关系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人均GDP()5-1937260-69642420-2937470-79996030-3982080-89856940-
2、49108790以上1075750-593621-资料来源:世界经济.1989.1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双向互促共进关系互促共进关系” 之所以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客观相关性,是之所以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客观相关性,是因为:因为: 在众多的商品中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指每单位在众多的商品中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指每单位收入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的幅度)较低,人们对农产品的收入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的幅度)较低,人们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实际需求会随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的增长引起
3、对它们的需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的增长引起对它们的需求更快地增长,从而带动投入结构(资本、劳力、土地)求更快地增长,从而带动投入结构(资本、劳力、土地)相应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使城市化相应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使城市化步伐得以加快;步伐得以加快;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双向互促共进关系互促共进关系”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投入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所创造的价值大约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所创造的价值大约为为1100100011001000,可见第二、三产业发达,可见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其生产效
4、率得以大大提高,从而的城市,其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2 2)经济)经济类型影响城市化水平类型影响城市化水平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定资本对劳力的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定资本对劳力的吸收能力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一般说来,轻工业多属于吸收能力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一般说来,轻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而重工业多属于资金、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而重工业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高。 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
5、、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即:异。即: (3 3)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素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素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农村地区传播
6、推广。农村地区传播推广。 4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1979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年美国地理学家RMRM诺瑟姆发现,世界城市化的轨诺瑟姆发现,世界城市化的轨迹可以描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迹可以描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S型曲线。型曲线。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v在在30%30%以下为初期,或称以下为初期,或称,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发展速度比较缓慢;v30%-70%30%-70%为中期,或称为中期,或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速度明显加快;v在在70%70%以上为后期,或称以上为后期,或称成
7、成熟阶段熟阶段,发展速度再次低落,发展速度再次低落,直至基本停滞。直至基本停滞。 5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 (1 1)发展速度的变化:)发展速度的变化: (2 2)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 (3 3)动力机制的变化:)动力机制的变化: (4 4)空间形态的变化:)空间形态的变化: 6城市化的基本形式城市化的基本形式 v 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v 扩散型城市化扩散型城市化v 就地型城市化就地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 它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它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期,集中型城市化
8、占主导地位。初期,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 扩散型城市化扩散型城市化 它意味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它意味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农村地域转化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在城市化的中期和后期,扩散为城市。在城市化的中期和后期,扩散型城市化是主要趋势。型城市化是主要趋势。 就地型城市化就地型城市化 它是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的情况下,它是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开发,或由于对外交通地由于某种资源的开发,或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突变,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位的突变,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区迅速转化为城镇。它是城生产,农村地区迅速转化
9、为城镇。它是城市化的一种特例。市化的一种特例。 7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v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 v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 v优位经济效益优位经济效益v外部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 亦称聚合经济效益,亦称聚合经济效益,。它有。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两种表现形式:同类企业的集聚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相互促进、加强联合;且有助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加强联合;且有助于平等竞争、共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共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 o 多类企业的集聚多类企业的集聚: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
10、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且彼此之间互为对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且彼此之间互为对方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使用者,可以减少流通环方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使用者,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节和流通成本;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开拓更大的市场。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开拓更大的市场。 正是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一个城市中集聚,正是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一个城市中集聚,才使城市的职能更为完备、市场更为丰富、经济才使城市的职能更为完备、市场更为丰富、经济更为强大,从而对区域内的辐射力大为增强。更为强大,从而对区域内的辐射力大为增强。 规
11、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学认为: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微观经济学认为: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导致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在某大,可导致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在某个规模水平上,平均生产成本达到最低点,个规模水平上,平均生产成本达到最低点,此时即为最佳规模。实践证明:此时即为最佳规模。实践证明:。如表。如表2 2所示。所示。 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表2 1989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益比较项项 目目名名 称称内内容容单位单位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人口规模(万人)200200以上以上1001002002005050100100202050502020以以下下人均国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总值A
12、 A元元/ /人人4889488936573657364536452548254814591459B B% %335335251251250250175175100100地均国内地均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总值A A万元万元/ /kmkm2 21097109745845816916997972323B B% %4770477019901990735735422422100100注:A栏为当年实际数;B栏为比较数。优位经济效益优位经济效益 。其表现形式有:。其表现形式有:o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如铁路、高速公路、江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如铁路、高速公路、江河水道)或重要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河水道)或重要交通
13、枢纽(如机场、港口、火车编组站);火车编组站);o邻近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是邻近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o拥有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矿藏资源、拥有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矿藏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 外部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 在城市中,外部经济效益表现得十分在城市中,外部经济效益表现得十分突出:人口众多,会减少雇用劳动力的费用;教突出:人口众多,会减少雇用劳动力的费用;教育水平高,使劳动者素质提升;基础设施完善,育水平高,使劳动者素质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这些都无需企业支付费这些都无需企
14、业支付费用,其好处却由各个企业分享,从而使企业乐于用,其好处却由各个企业分享,从而使企业乐于在城市中集聚。在城市中集聚。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二、中国城市化进程1. 计划经济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计划经济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 v农业基础长期薄弱农业基础长期薄弱 v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v忽视第三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忽视第三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发育不良市功能发育不良v户籍管理固化城乡分野户籍管理固化城乡分野 2. 市场经济中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市场经济中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v“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 的乡镇企的乡镇企业业v几亿几亿“农民工农民工” ”
15、被排斥于城市的门槛之被排斥于城市的门槛之外外v“城中村城中村”有可能演化为贫民窟有可能演化为贫民窟v 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严重分离和脱节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严重分离和脱节 我国目前工业化水平为我国目前工业化水平为88%,城市化水平只有,城市化水平只有45%三、探索适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三、探索适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 n科学认识城市规模科学认识城市规模 n重新检讨城市发展方针重新检讨城市发展方针 v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v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 1科学认识城市规模科学认识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城市规模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
16、数量上的层次差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层次差异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异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三个有机组成部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就业分。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就业和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和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有一定的土地规模。有一定的土地规模。 科学认识城市规模科学认识城市规模 是否存在某种最佳的城市规模是否存在某种最佳的城市规模? ?是否存是否存在城市生长的某一临界点,高于或低于这在城市生长的某一临界点,高于或低于这个点,城市的发展都处于相对不经济中个点,城市的发展都处于相对不经济
17、中? ?世世界银行在界银行在1984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从来还不能清楚地证实城市大到什么程从来还不能清楚地证实城市大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不经济现象度会出现不经济现象”。实际上,城市的。实际上,城市的最佳规模并不存在,原因在于:最佳规模并不存在,原因在于: 科学认识城市规模科学认识城市规模 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多元化的,它们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多元化的,它们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形成一个复杂的作用体系;形成一个复杂的作用体系;当规模效益开始对城市增长起抑制作用时,当规模效益开始对城市增长起抑制作用时,
18、其它效益仍有可能综合地抵消其调控力,使其它效益仍有可能综合地抵消其调控力,使增长得以持续;增长得以持续;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令人口、资金、信息、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令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区域内外自由地流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区域内外自由地流动,从而为城市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从而为城市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营养素素”。 2重新检讨城市发展方针重新检讨城市发展方针 城市发展方针是一个国家或地城市发展方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体实施城市化进程时的战略选区具体实施城市化进程时的战略选择,表现为处理不同规模、类型城择,表现为处理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市发展之间的关系。o我
19、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 o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有以下几个阶段: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有以下几个阶段: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在“消灭三大差消灭三大差别别”的思想指导下,实行的思想指导下,实行“反城市化反城市化”政政策;策;1978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控制大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91989年,全国人大通过城市规划法,年,全国人大通过城市规划法,规定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国家实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城市化 城市 现代化 精品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