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分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课程分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古代汉语课程分析2-1-11【概论】课程分析mzd古代汉语课程分析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1、课程教材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是文选:此为感性认识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学体裁的古文代表作品,帮助自学者辨析、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常用词词义;一是常识:此为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讲述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律以及一些其它的基本知识如修辞、古注、
2、标点、今译、诗词格律、工具书等,使读者最终能够达到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和正确分析相应文言语法现象和阅读材料的水平。除此,教材篇首的3篇文章:序、凡例、绪论,提纲立领,切中肯絮,弥足读者细心阅读体会。2、文选部分除唐诗宋词13首外,共53篇。其中,精读篇目25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标示;背诵篇目10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标示。从自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除背诵篇目务必精熟之外,其它篇目,由于同样皆为古文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著名佳作,因此,精读和泛读篇目,其实不宜再分,自学者一定要认认真真,全部吃深读透,做到字词能详,句段能析,篇章能译。3、常识部分共有22节,份量颇足,学习记忆上可以和
3、语言学概论联系起来,借助语言学理论的大背景来看待和解析这22节文言常识的逻辑架构。我们知道,从大的角度来讲,语言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大版块:语言本体、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思维;语言本体之中,又包括了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等子系统;子系统之中,词和句子又是2个最重要的单位,承载着语法和语义系统不同层面上的功能意义。22节常识,基本涵盖和体现了前2大版块的内容,并且,显而易见,词和句子的功能地位,非常突出。我们不妨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按语言学本体的有关知识,分列检视如下(注:“()”内数字表示常识的第几节数、“【】”内注脚表示相应的语法单位): 语音:古今语音的异同(19)、古音通假(20)、诗
4、律(21)、词律(22)语汇: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古书中的用字(3)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7)、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8)、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9)、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0)【句子层面】;代词(11)、副词(12)、介词和连词(13)、语气词(14)【词层面】;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5)、古书的注解(16)、古书的标点(17)、古文今译(18)【语篇层面】语义:古今词义的异同(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同义词的辨析(6)文字:汉字的结构(2)至于语言和社会,自不待言:古代汉语之所以为古代汉语,正是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好例证。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文观念的发展,铸就了
5、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分水岭。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无一不体现在语言本体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1、经过上述思路梳理之后,课程知识的学习线索,也就相应清晰:对于文选部分,没有任何捷径花招可言,逐篇逐段逐句逐字理解辨析即是;对于常识部分,可在理解上述逻辑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课材最后【附录】部分的考试大纲进行。该考试大纲非常精湛,是站在一个总体的制高平台上,对教材文选、常识2部分知识以及与学习考试相关的古文阅读、句读、分析、翻译等考核要求的有力归纳,足以帮助自学者透过53篇古文文选和22节文言常识的纷繁点面,厘清和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笔者将其整理如表321所示。其中,在编
6、排次序方面,兼顾上述语言本体的知识分类和实际的内容要点,笔者作了某些调整和归并,相信并不妨碍而是更加有助于读者的记忆理解。附带说明的是,该学习线索表中的第壹大部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也是本课程【笔记】栏目的目录。通过这种统一的方式,希望可以让读者沿着清晰的学习线索,逐一掌握教材中的相应知识点。2、各相应知识要点,罗列如表322所示。-表321 古代汉语学习线索概览表考核项目考核目标考核要求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一、文字1、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与汉字本义的关系2、汉字书体的演变3、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二、词汇1、一字多义现象2、古今词义的变化3、同义词及其辨析三、语法1、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词
7、类活用;代词2、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3、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和省略&特殊句式4、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四、修辞五、古注六、音韵七、诗词格律八、工具书使用贰、古文阅读一、语言现象的分析解释1、认识繁体字、简化字;异体字、正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2、正确辨识常见古体字、通假字、读音、意义3、一般实词及其意义;同义词4、双音节词语5、词类活用: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意动、名词/数词状语6、正确辨识各类代词,正确说明其意义、语法功能并翻译成现代文7、正确辨识文言称数法,尤其是“三”、“九”一类非实指的称数法并正确翻译成现代文8、正确辨识各类常用虚词(副词、介词、连
8、词、语气词等)并正确翻译成现代文9、正确辨识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不同的常见结构(如宾语前置)以及一些特殊词组结构和一些特殊的习惯格式并正确翻译成现代文10、正确辨识常见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疑问句等)并正确翻译成现代文11、理解文言古注及其注释用语12、理解文言常见修辞二、文选背诵正确默写、注音、注释三、古书句读1、正确断句、标点【点破】传统句读把该凡是不该断句而加以断句、或是该断句而未加以断句的现象,都叫“点破”。古书标点致误主要有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原因。2、正确辨识书名、篇名、引语,并正确使用书名号、单双引号【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正确地点断句子,必须注意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
9、自成立,且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句子的层次结构,尤其是有关语法方面的分句结构、逻辑关系、上下文意义的相互隐含和提示等。四、古文今译1、材料中的各个字词意义必须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被省略的成分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补出并添加括号。2、材料中的各个句子的语气必须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材料中的某些修辞表达方式如委婉、用典等,必须作尽可能保留原意的表述;材料中出现的被后世当作成语的句子、词组,译文中应按其固有意义翻译成现代文。3、凡古今不同的句式、语法等,必须在译文中转换为恰当的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无法直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恰当的意译。4、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专用语如人名、地名、
10、国号、纪年等,不得轻易改为现代说法。表322 古代汉语知识要点概览表一、文字1、汉字的形体结构:象形(六书“四体”“二用”)指事会意形声:形符和声符的结构关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形符和声符的特殊结构:合成字作为声符或形符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形符只占一角声符只占一角形符藏在声符中间声符藏在形符中间声符和形符互相穿插省形和省声讹变假借转注2、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本义探求原则:结合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具体文献用例3、汉字书体的演变:大致演变历程:商代金文、甲骨文周代金文、史籀大篆秦代小篆、秦隶汉代隶书魏晋楷书
11、沿用至今对汉字结构的影响:西周后期宣王幽王时代,金文中基本不用肥笔,汉字由图画性向符号性过渡,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两方面的变化: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破坏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彻底改变古文字以圆转为线条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4、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假借字: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假借古今字:古字假借为其它字,本义另造今字古字用于引申义,本义另造今字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引申义另造今字异体字:狭义异体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课程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