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半导体光催化基础第三章多相光催化PPT课件.ppt
《最新半导体光催化基础第三章多相光催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半导体光催化基础第三章多相光催化PPT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半导体光催化基础第三章多相半导体光催化基础第三章多相光催化光催化3.1 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研究与光催化学科的兴起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研究与光催化学科的兴起 v1972年年Fujishima和和Honda首次报道了在以首次报道了在以TiO2为光阳极的光电化学电池中(图为光阳极的光电化学电池中(图3.1),),用紫外光照射光阳极使水分解为用紫外光照射光阳极使水分解为H2和和O2的研的研究结果。这一研究结果预示着人类利用廉价究结果。这一研究结果预示着人类利用廉价的太阳能使水分解从而获得清洁的氢燃料的的太阳能使水分解从而获得清洁的氢燃料的可能性,是能源革命中具有可能性,是能源革命中具有“里程碑里程碑”意义意
2、义的一个重要发现。的一个重要发现。 v就把电解质溶液中电子的电化学势(费米能级)就把电解质溶液中电子的电化学势(费米能级)和固体中电子的费米能级统一于同一的能量标度。和固体中电子的费米能级统一于同一的能量标度。或者说,在固液体系中,电子的电化学势在固体或者说,在固液体系中,电子的电化学势在固体和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定义是一样的。和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定义是一样的。v式中,式中,Uredox为相对于为相对于NHE的氧还电势,的氧还电势,Eref为参比为参比电极相对于真空能级电极相对于真空能级E0的能量。的能量。 redoxrefredoxFeUEE,图图3.2 两种标度两种标度分别用能量标度和电势标分别
3、用能量标度和电势标度描述体系的能量关系。度描述体系的能量关系。 3.3 光电催化的基本原理光电催化的基本原理 v3.3.1 半导体半导体/液体结与固液界面的双电层模型液体结与固液界面的双电层模型 图图3.3 半导体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前后的能带变化半导体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前后的能带变化 在理想状况,半导体为平带状态(图在理想状况,半导体为平带状态(图3.3(a)),并假定半导),并假定半导体的费米能级高于溶液的氧化电势。当将半导体浸入溶液后,体的费米能级高于溶液的氧化电势。当将半导体浸入溶液后,由于两相得失电子的倾向不同,即电子的亲和势各异(或者由于两相得失电子的倾向不同,即电子的亲和势各异(或者说
4、电子的电化学势不同),半导体的导带电子将向界面转移,说电子的电化学势不同),半导体的导带电子将向界面转移,因而引起因而引起EF的下移及半导体能带的弯曲,直到两相间达到热的下移及半导体能带的弯曲,直到两相间达到热力学平衡(图力学平衡(图3.3(b)。)。 图图3.4 半导体半导体/溶液的双电层模型溶液的双电层模型双电层是指由相反电荷所组成的特双电层是指由相反电荷所组成的特定的空间区域。除固体(半导体)定的空间区域。除固体(半导体)存在双电层之外,固存在双电层之外,固/液界面的溶液界面的溶液一端也存在双电层。固体的双电液一端也存在双电层。固体的双电层是由于该区中电子和空穴的再分层是由于该区中电子和
5、空穴的再分布而形成的,其厚度为布而形成的,其厚度为5200nm。溶液一侧的双电层主要由离子的吸溶液一侧的双电层主要由离子的吸附附脱附或离子的再分布来决定,脱附或离子的再分布来决定,厚度仅为原子量级。当电子交换和厚度仅为原子量级。当电子交换和吸附吸附脱附两个过程需要达到平衡脱附两个过程需要达到平衡时,两个双电层会通过各自的电势时,两个双电层会通过各自的电势互相协调。互相协调。固液体系的双电层可分为三个区:溶液的空间电荷区(固液体系的双电层可分为三个区:溶液的空间电荷区(Gouy-Chapman Layer),亥姆霍兹过渡区(),亥姆霍兹过渡区(Helmholtz Layer)和)和半导体的空间电
6、荷区(半导体的空间电荷区(SCR) 图图3.6 光照前后光照前后PEC电池中的电荷转移与电极反应电池中的电荷转移与电极反应3.3.2 光生电荷的自动分离与电极反应光生电荷的自动分离与电极反应 半导体的光激发致使导带电子浓度增高。反映半导体中半导体的光激发致使导带电子浓度增高。反映半导体中电子填充水平的费米能级亦随之上移到电子填充水平的费米能级亦随之上移到E EF F,这就破坏了,这就破坏了暗态平衡条件,两相间产生了新的电势差暗态平衡条件,两相间产生了新的电势差E EF F,正是这一,正是这一电势差,驱动体系中的电荷转移。电势差,驱动体系中的电荷转移。对于对于n型半导体,表面电场是从体相指向表面
7、的,型半导体,表面电场是从体相指向表面的,因此,光生电子在表面电场作用下,从近表面层因此,光生电子在表面电场作用下,从近表面层向体相转移,进而通过外电路转移到对电极,而向体相转移,进而通过外电路转移到对电极,而价带中的自由空穴,沿与自建电场相同的方向向价带中的自由空穴,沿与自建电场相同的方向向半导体表面转移。这样,转移到阴极的电子使吸半导体表面转移。这样,转移到阴极的电子使吸附在阴极的氧化态物种附在阴极的氧化态物种O还原为还原为R,转移到半导体,转移到半导体表面的空穴使还原物种表面的空穴使还原物种R,氧化为氧化为O,即在半导,即在半导体表面和阴极表面分别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体表面和阴极表面分别进
8、行氧化还原反应。v若反应是自由能增加(若反应是自由能增加(Up hill)的反应,就意味着光能通)的反应,就意味着光能通过电极反应转换为化学能,称之为光化学转换过程。过电极反应转换为化学能,称之为光化学转换过程。H2O光解为光解为H2和和O2的反应是典型的分子储能反应。的反应是典型的分子储能反应。v如体系自由能下降(如体系自由能下降(Down hill)的反应,则可用于某些)的反应,则可用于某些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v如果氧还对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即整个反应体系中如果氧还对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即整个反应体系中不发生净的化学反应,或者说没有新的化学物质生成,氧不发生
9、净的化学反应,或者说没有新的化学物质生成,氧还对只起着在两个电极之间输送电荷的作用。此时,流过还对只起着在两个电极之间输送电荷的作用。此时,流过负载的电流将会在负载上作功,或者说输出电能。这一过负载的电流将会在负载上作功,或者说输出电能。这一过程,被称为光电转换过程。程,被称为光电转换过程。v与固体的太阳能电池不同,这里所指的光电转换是通过两与固体的太阳能电池不同,这里所指的光电转换是通过两个电极上的化学反应实现的,故相应的电池被称作光电化个电极上的化学反应实现的,故相应的电池被称作光电化学电池,记作学电池,记作PEC(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 v PEC电池
10、用于光电催化研究的优点:电池用于光电催化研究的优点:v(1)利用电化学方法可直接进行电荷转移及光催化活性研究;)利用电化学方法可直接进行电荷转移及光催化活性研究;v(2)由于阴极池和阳极池一般用盐桥或多孔玻璃联接而彼此隔开,)由于阴极池和阳极池一般用盐桥或多孔玻璃联接而彼此隔开,因而氧化还原产物的收集和分析比较方便;因而氧化还原产物的收集和分析比较方便;v(3)可利用外电路中的偏压电源对电极电位进行微量调节。)可利用外电路中的偏压电源对电极电位进行微量调节。v缺点缺点v(1 1)电极、电池的制备与建造比较繁杂、昂贵;)电极、电池的制备与建造比较繁杂、昂贵;v(2 2)受光的电极表面有限,材料的
11、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都很低,)受光的电极表面有限,材料的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都很低,故在后续的发展研究中受到很大限制。故在后续的发展研究中受到很大限制。 3.3.3 粉末催化剂与微多相光催化粉末催化剂与微多相光催化 v粉末催化剂是指在尺度为几百纳米的半导体颗粒粉末催化剂是指在尺度为几百纳米的半导体颗粒上或微粒上担载一定量并有一定分散度的金属或上或微粒上担载一定量并有一定分散度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微粒或原子团簇的催化剂体系。这一金属氧化物微粒或原子团簇的催化剂体系。这一体系等效于将体系等效于将PEC电池中的对电极不用外电路连电池中的对电极不用外电路连接而直接与半导体光阳极保持接触的情况。所以,接而直接
12、与半导体光阳极保持接触的情况。所以,被称为被称为“短路的短路的”光电化学电池光电化学电池 。图图3.7 半导体粉末催化剂示意图半导体粉末催化剂示意图-半导体颗粒(相当于光阳极)半导体颗粒(相当于光阳极)-担载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小岛担载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小岛(相当于对电极)(相当于对电极)图图3.8 粉末催化剂短路的光粉末催化剂短路的光 电化学二极管模型电化学二极管模型A.J.Bard提出的提出的“光电化学二极管光电化学二极管”的物理的物理模型,可以用来很好描述微多相光催化体系模型,可以用来很好描述微多相光催化体系的物理化学过程。的物理化学过程。v粉末催化剂体系的粉末催化剂体系的优点优点:v(1
13、)粒度很小而悬浮在反应溶液中,且在搅拌作用)粒度很小而悬浮在反应溶液中,且在搅拌作用下不停地进行旋转运动,材料利用率和光能利用效率下不停地进行旋转运动,材料利用率和光能利用效率远远高于远远高于PEC电池;电池;v(2)催化剂制备工艺较为简便,反应系统易于操作;)催化剂制备工艺较为简便,反应系统易于操作;因而在因而在80年代以后成为光催化工作者采用的主要研究年代以后成为光催化工作者采用的主要研究体系。体系。v缺点:缺点:v粉末悬浮体系中,由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同一颗粒的粉末悬浮体系中,由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同一颗粒的表面上进行,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效率低,电子表面上进行,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效率低,电子
14、-空空穴对在表面的复合甚至某些反应的逆反应,以及气相穴对在表面的复合甚至某些反应的逆反应,以及气相及液相产物的分离分析,都为这一体系的深入研究带及液相产物的分离分析,都为这一体系的深入研究带来一定难度。来一定难度。 图图3.9 颗粒催化剂上的电荷转移与复合途径颗粒催化剂上的电荷转移与复合途径 A-表面复合表面复合 B-体相复合体相复合 C-还原反应还原反应 D-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图图3.10 光催化反应装置光催化反应装置1-光源光源 2-滤光器滤光器 3-光阑光阑 4-电磁搅拌器电磁搅拌器 5-反应器反应器 6-温度计温度计 7-集气管集气管 8-采样头采样头图图3.11 内光源式光催化反应装置
15、内光源式光催化反应装置1-催化剂催化剂 2-光源光源 3-石英反应器石英反应器4-搅拌子搅拌子 5-采样口采样口3.3.4 微多相光催化实例微多相光催化实例OHCOCHClClCH22322,SHSH222212.,2OHOHCathHCHOOHCHOHCO,322322NHOHN2221COOCO222HCOOHCOOHONNNHO222322CORhOH OCNCN序号序号反反 应应催化剂催化剂光源光源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光解水光解水 Pt/TiO2,Rh/SrTiO3,Pt/CdS/RuO2UVVis21-252CO2固定固定 等等MOx/TiO2UV263N2固定固定 等等RuO2-N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半导体 光催化 基础 第三 多相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