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传染病重点笔记教学提纲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传染病重点笔记教学提纲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传染病重点笔记教学提纲 .pdf(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总论1、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 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3、 感染的概念: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斗争的过程。4、 传染的概念: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体到另一个宿主体的感染。5、 构成感染和传染的三个必备条件/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6、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5 种不同的结局清理病原体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 潜伏感染(频率/比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7、 潜
2、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于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8、 隐性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9、 病原体携带状态:可以停留在入侵部或入侵部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症状,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区别:隐性感染了却没得病,体内没有病毒但有抗体;携带感染没有症状,体内有病毒并持续存在且可以传染10、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
3、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2)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组成3)数量:伤寒需要10 万菌体;细菌性痢疾仅需10 个菌体4)变异性: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因素而变异11、 感染过程中变异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12、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 ,黏膜及分泌物),内部屏障 (血-脑,胎盘 ) 细胞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各种细胞因子13、 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细胞免疫(T 细胞与抗原再相遇) ;体液免疫( B 细胞受刺激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抗体,即免疫球蛋白)14、 传染病流行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15、 传染源
4、包括四个方面: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16、 传染途径:呼吸道(SARS 、结核、白喉) ,消化道,接触,虫媒(黑热病),血液、体液(乙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8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肝、丙肝),垂直传播(母婴传播)17、 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18、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
5、因素季节、气温、 雨量、 洪水、河湖、 生活环境等; 社会因素:安定、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卫生状况、计划免疫。19、 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20、 传染性:主要区别;传染病:登革热;感染性疾病:伤口感染;非感染性疾病:枯草热21、 流行性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范围广)散发: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暴发: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患者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22、 复发 relapse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
6、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23、 再燃 recrudescence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逐渐加重者。见于伤寒。24、 常见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5、 发疹:出疹时间、部位、先后次序有诊断和鉴别意义。12356 水猩麻斑伤。水痘:躯干;麻疹:耳后,面部然后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粘膜疹(科氏斑,Koplik s spot)26、 管理传染源:甲类:城镇要求发现后2 小时内通过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 小时。 鼠疫,霍乱乙类:发现后6 小时内网络直报,农村不超过12 小时。 SARS丙类:要求发现后24 小时内上报。注意! 乙类中必须采取甲类的
7、报告、控制措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第二章 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1、 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特点:1)分为甲乙丙丁戊型;2)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3)部分出现黄疸; 4)甲和戊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5)乙丙丁型多为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2、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肝炎病毒(嗜肝病毒)。3、 甲型肝炎病毒(HAV) :RNA 病毒,分为7 个基因型,但只有一个抗原系统(I 型) 。IgM 是近名师资料总结
8、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8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期感染的标志,IgG 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得一次就不会再得了。4、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 病毒。电镜下有三种形式:1)大球形颗粒(Dane 颗粒) :由包膜与核心组合,是完整的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包膜内含表面抗原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质;核心内含环状DNA、DNA 聚合酶( DNAP) 、核心抗原(HBcA
9、g)病毒核心复制的主体; 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后两种均由表面抗原组成,为空心包膜,不含核酸,无感染性。5、 HBV基因组由不完全环状双链DNA 组成,长链(负链)和短链(正链)。长链含有4 个开放读码框( ORF ) :S, C, P, X 区。6、 S区分为前S1、前 S2和 S三个编码区,分别编码前S1 蛋白、前 S2 蛋白和 HBsAg。HBsAg 为小分子蛋白或主蛋白;pre-S2 与 HBsAg合称为中分子蛋白;三个蛋白合称为大分子蛋白。前S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可用于制备乙肝疫苗。7、 C区由前 C 基因和 C 基因组成,编码HBeAg 和 HBcAg。*当前 C
10、 基因 1896 位核苷酸发生变异,不能生成HBeAg ,形成 HBeAg 阴性的前C区变异株。但病毒复制可能仍然活跃。8、 P区是最长的读码框。编码DNAP,RNA酶 H 等,参与HBV的复制。9、 X区编码 HBxAg。HBxAg 具有反式激活作用,促进HBV 的复制,可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其重要作用。10、 HBV 的突变: 多为沉默突变, 无生物意义。 有意义的有: S基因,前 C 及 C区启动子 ( *HBeAg阴性 / 抗 HBe 阳性乙肝),P 区(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产生耐药性)。11、 HBV 的抗原抗体系统(重点):三对抗原抗体(表面抗原抗体s,核心抗原抗体c,E抗原
11、抗体) ;12、 乙肝两对半 :5 项指标大三阳:1)3)5)阳性;小三阳:1)4)5)阳性1) HBsAg: 最早出现 (12W) ;本身无传染病, 具有抗原性; 存在提示有感染, 可持续终生;2) HBsAb:HBsAg转阴后出现是一种保护性抗体3) HBeAg: 一般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是病毒复制,高传染性的标志4) 抗 HBe: 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一种情况例外:*前 C 区变异, 不能生产HBeAg。eAg 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转换后提示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重点掌握)5) 抗 HBc:IgM 和 IgG;IgM: 近期感染,
12、 IgG:曾经感染。 (HBcAg 存于 Dane 核心,游离少,外周血较少检测得到,所以乙肝两对半 )13、 HBV 生物分子标记:1)HBVDNA :病毒复制、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可判断病毒复制、传染大小、抗病毒疗效;2)HBVDNAP:主要标志(临床不用)14、 丙肝病毒( HCV ) :RNA病毒, 6 个基因型;我国1b(56.8%)+2a(24.1%) 15、 抗 HCV不是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性指标。IgM 持续阳性提示病毒复制。HCVRNA 是病毒感染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13、 - - - - - - 第 3 页,共 38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和复制的直接标志,类似HBVDNA 的作用。16、 丁型肝炎( HDV ) :缺陷 RNA病毒,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复制表达及引起肝损伤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佐。 HDV和 HBV可以同时感染,但大部分为重叠感染(有时间先后) 。17、 HDV Ag:HDV唯一的抗原成分,因此仅有一个血清型。抗HDV非保护性抗体。HDVRNA 为最直接证据。18、 戊型肝炎( HEV ) :RNA病毒,血液中检测不到HEV Ag,存在于肝细胞浆中。抗
14、HEV IgM 和IgG 均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标志。19、 流行病学:甲肝与戊肝类似,乙肝与丙、丁肝同,甲、 戊:急性、经粪口传播,可暴发,秋冬散发,全球不均衡;但甲可终生,戊不持久。乙、 丙:乙肝传播:垂直和水平传染,但垂直传染(母婴)为主;丙肝主要靠输血20、 甲肝发病机制: HAV 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经胆汁排入肠道经粪便排出21、 乙肝发病机制( 重点掌握 ) :分为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携带不发病),免疫清除(抗病毒治疗期,在肝中打架) ,低复制(潜伏下来) ,再活跃期(抵抗力下降,病毒再活跃,又打)。50 年:急性感染,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死亡。22、 感染 HBV的年
15、龄是判断慢性化的最好指标。越年轻越易慢性化。慢性乙肝、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五年病死率分别为:0-20%,14-20%和 70-86%。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38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23、 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应答。1) 无症状携带:免疫耐受,不发生免疫应答2) 急性肝炎:免疫功能正常,大部分可清除病毒(成人感染)3) 慢性肝炎:免疫功
16、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基因突变,可逃避清除(婴幼儿易发展慢性由于免疫系统未完善)4) 重型肝炎:超敏反应、免疫反应过程过强,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24、 高病毒载量: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因为病毒复制活跃易启动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细胞的免疫损伤和肝的纤维化。25、 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 是 HBV复制的起始模板, 继而合成前基因mRNA, 再合成负链DNA ,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正链DNA ,两者形成完整的HBV DNA 。 由于复制发生在胞核内,不能治愈。26、 乙肝的肝外损伤主要由于免疫复合物引起。27、 和乙肝相反,年轻的丙肝患者的慢性化率较低。28、
17、丙肝比乙肝更易肝硬化但丙肝的存活率比乙肝高。29、 基本病变: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30、 肝细胞变性通常为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气球样变: 肝细胞肿胀, 导致通透性增强,从而 ALT升高。31、 肝细胞坏死分为单细胞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死、碎屑样坏死、桥接坏死、融合坏死。32、 急性肝炎病理特点:以炎症、变性、坏死为主,纤维化不明显。33、 慢性肝炎病理特点:除炎性坏死外,还有不同程度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病理诊断按炎症活动度分级G、纤维化程度分期S)34、 重型肝炎:1) 急性肝炎:坏死占2/3 以上,无纤维增生,无肝细胞再生。2) 亚急性重型肝
18、炎:坏死1/2 ,小叶周边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周围纤维包绕。3)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肝、肝硬化基础上亚大块/ 大块坏死,桥接/ 碎屑坏死。35、 肝硬化:1) 活动性:肝硬化伴有明显炎症,假小叶边界不清楚2) 静止性:炎症轻,假小叶边界清楚36、 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肝细胞内色素滞留,汇管区水肿,小胆管扩张。37、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 ) :正常肝组织10% ,轻微病变11.5 48.2%;患者不健康,具有传染病。38、 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19、- - - - - - 第 5 页,共 38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1)肝细胞通透性增高 黄疸 2)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 黄疸(主要) 3)肿胀肝细胞压迫胆小管 胆酸形成 4)炎症细胞压迫肝内小胆管淤胆 5)胆小管壁上肝细胞坏死 胆汁反流入血39、肝性脑病:1)氨中毒学说:血氨上升,毒物潴留(肝硬化时门- 体性脑病:门脉短路血氨通过体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2)支 / 芳氨基酸比例失调 3)假性神经递质(羟苯乙醇胺升高,取代正常的神经递质,导致肝性脑病)4)诱因:利尿 低钾、低钠(脑水肿);消化道出血(积血血氨
20、升高)、高蛋白饮食(血氨升高)、感染(炎性因子诱发肝血量降低而循环血量降低)、镇静、放腹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和钠,脑水肿)等。40、出血:重型肝炎肝细胞坏死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硬化脾亢进致血小板(PLT)下降等。41、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衰竭):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管紧张素、缺血、PG-E2 减少、 有效血容量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灌注减少,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 【名解】42、肝肺综合征:根本原因是肺内毛细血管扩张,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高动力循环症。43、腹水: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早期 主要是 钠潴留( 由于醛固酮分泌过多和利钠激素减少);后期 主要是 门静脉高压、
21、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增加。44、临床分型 (重点掌握) :1)急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2)慢性肝炎 :慢性轻、中、重度3)重型肝炎(肝衰竭)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4)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型肝炎)5)肝炎肝硬化 :活动型和静止型(根据炎症情况)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45、肝炎共同临床表现:症状:乏力、易疲劳;消化道症状:如纳差、厌油厌烟、恶心、腹胀等。尿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38 页 - - - -
22、-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体征: 皮肤、 巩膜黄染 (黄疸型肝炎) ,肝肿大, 有压痛, 叩击痛。 慢性肝炎可出现肝外体征如:男性乳房女性化、蜘蛛痣、肝掌、脾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损害。45、急性黄疸型炎症:1)黄疸前期:57 d 主要症状:消化道症状(乏力、纳差、厌油(烟)、恶心、上腹部不适) ,尿黄。戊肝、甲肝(80% )有畏寒、发热等类似上感症状。2)黄疸期: 26 W 出现黄疸。此期热退、消化道症状加重/ 减轻。3)恢复期: 1 M2 M(1M) 黄疸渐退,症状消失. 46、急性无黄疸型炎症:占90% 全程无黄疸,发病率高于黄疸型47
23、、急性丁肝:可以HBV感染同时发生(同时感染),也可继发于HBV感染者中(重叠感染)48、急性戊肝发展成慢性重型肝炎的情况:晚期妊娠妇女、慢乙肝基础上重叠、老年患者。49、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慢性肝炎的分度:轻度、中度、重度(PTA% (凝血酶原活动度): 大于 70、70-60 、60-40 )50、重型肝炎(肝衰竭):分四类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重型肝炎51、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特点(简答题):1) 病死率高,多有诱发因素。2) 临床表现(肝衰竭症候群)(1)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中毒性鼓肠、肝臭。(2)有明显出血现象:瘀点、瘀斑。(3)化验检查: PT 延长或 PT
24、A40% ,进行性加深的黄疸,每天TB上升 17.1mol/L或大于正常10 倍,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严重并发症:肝性脑病(扑翼样震颤)、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5)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52、 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暴肝)定义:起病急,发病2 周内出现 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特征 : 发病多有诱因。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53、 亚急性重型肝炎:定义:起病较急,发病15d 26 周( 15 天-半年)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25、 - - - - - 第 7 页,共 38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分型:脑病型 : 首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者。腹水型 : 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症候者。特征:1. 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2. 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 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肝肾综合征。3. 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54、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 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 基础上,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54、 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急性)肝衰竭分为早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传染病重点笔记教学提纲 2022 传染病 重点 笔记 教学 提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