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pdf
《2022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总结变态心理学概念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正确的说法是: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是可以转换的。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描述正确的是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ICD-10: 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10 版;CCMD- :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 版研究对象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正确的描述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区别(研究对象是共同的)分
2、类所属分支着重点变态心理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学科历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正确的描述是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不正确的描述是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无关。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有关;始于公元前400 年。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促使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
3、题。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基本命题中正确的是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2弗洛伊德推演出的判断弗洛伊德推演出的5 个判断5 个判断内容1 心理动力力比多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称为力比多(libido)2 三个发展阶段力比多自出生到发展结束有3 个发展阶段 : 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3 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
4、识和意识构成;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 人格结构的活动原则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5 防御机制为防止冲突引起焦虑而具有的防止焦虑的能力(压抑或克制能力)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的是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力比多”决定了人的心理结构。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人格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符合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表述的是是一种压抑或克制的能力。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看法有: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
5、个体要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 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 ,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或者太少,都会使其发展受到挫折。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与其内涵不符的表述是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无论接受怎样的刺激,都不会导致其遭受挫折。4简评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弗洛伊德,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坚定地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用“力比多”这一生物本能,替代了上帝的意志;人的动机和行为,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还给了人类自己。如果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6、和评价弗洛伊德,不符合实际的说法是强化了“上帝决定人类生存动机和行为”的理念。弗洛伊德主义诞生后,遭到了严重的抨击和打压,这种力量主要来自宗教界 。关于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批评,属实说法的是主要是对其逻辑演绎式的方法论存在质疑。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据,不正确的说法是以研究自我概念为主要内容(是以强迫症和癔病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包括: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被所谓“新精神分析” 理论所代替; 将关注重点从 “本我”移植到“自我” ;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不包括彻底抛开关于潜意识的
7、研究。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下列说法中符合“学科理论替代”观点的是“替代”可以是革命性变化(可以是渐进的和革命性的)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的描述是通过演绎式的方法(是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的) 。依据巴甫洛夫的理论,符合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的表述是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上。符合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和精神病原因的描述的说法是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
8、线,正确的说法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关于行为主义理论整合的趋势,不正确的表述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与认知理论潮流的结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符合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的表述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质的表述是带有分析性特色的宗教性理论(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 。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特征的描述是吸收了以往心理学各种理论的合理内核。心理状态: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念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
9、行人际交往;能使人类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的描述是能防止人的各类躯体疾病。区分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方法不包括半标准化 区分法。 区分方法包括:常识性;标准化;非标准化;心理学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在常识性区分法中,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关键不包括有无明显躯体反应。常识性的区分方法归纳为4 点:(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5 种非标准化区分区分角度对心理异常的解释1 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模2 文化人
10、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3 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4 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5 人指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不属于以“非标准化标准”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主要内容的描述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视为个性心理特征与他人不一致三、标准化的区分(4 类判别标准)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不属于“标准化区分”法的内容的表达是伦理学标准 。1医学标准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符合“医
11、学标准”的涵义的表述是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不符合“医学标准”的内涵的表述是将心理问题与统计学标准联系起来。2统计学标准不符合“统计学标准”对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分析判断的描述是“心理异常”是绝对的,它是一个恒定的因子。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表述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3内省经验标准在判断人的心理正常与否的情形下,符合“内省经验标准”涵义表述的是病人的内省经验 。自知力判断属于李心天关于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的内省经验标准正常与异常心理标准化区分的4 类判别标准类别判别标准1 医学标准将心理
12、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2 统计学标准以一个人偏离统计学上常态分布平均值的程度判断是否正常3 内省经验标准按求助者的内省经验和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有主观性)判断4 社会适应标准能否按社会认可的方式和道德规范行事,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4. 社会适应标准在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时,按照“社会适应标准”的要求,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够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不属于“社会适应标准”的内容的表述是人能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包括:主一客观世界统一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判断正常与异常、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不符
13、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原则的说法是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的一致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不符合“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的描述是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双重否定题)。“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是指: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表述是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描述是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不符合“人格相对稳定
14、性原则”的内涵的描述是人格类型与心理结构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心理学区分正常与异常、病与非病的3 原则类别判别原则1 统一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 协调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的协调一致性)3 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异常心理的分类及症状知/ 情/ 意分类症状分类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6 种幻觉/ 真性假性幻觉 / 功能性幻觉 ; 思维鸣响 ;心因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 ;“窥镜症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13 种:思维奔逸 / 迟缓/ 贫乏 /松弛或散漫 / 破裂 /不
15、连贯 / 中断/ 插入/ 云集/ 倒错等思维内容障碍10 种妄想;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超价观念注意/ 记忆与智能障碍注意障碍注意减弱;注意狭窄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行/ 逆行/ 心因性);错购;虚构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脑器质性/假性)自知力障碍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脑器质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活动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同:躁狂状态;被害妄想患者意志缺乏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
16、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和居室卫生极差意志减退意志活动减少:抑郁状态患者;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意志低下者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10 种抑制:木僵 / 违拗/ 腊样屈曲 / 缄默/ 被动服从 / 刻板动作 / 模仿动作 / 作态等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基本消失以后;主要以社会功能的康复为主;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规定表述的是必须停药以后才能进行心理咨询。认
17、知障碍一、感知障碍关于“感知障碍”的类型,正确的说法是:感知综合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关于“感知障碍”的类型,不正确的描述是躯体障碍 。(一)感觉障碍关于“感觉障碍”的类型,正确的说法是: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觉减退(不包括“外感性过敏” ) 。(二)知觉障碍 (包括错觉和幻觉)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虚幻的知觉)。根据幻觉涉及的感受器官的不同,幻觉类型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不适感。根据幻觉体验的不同真实性,幻觉可以分为:真性幻觉;假性幻觉。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可以分为:心因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假性幻觉 不属于
18、特殊条件下的幻觉类型假性幻觉是幻觉体验的来源之一)。如果一个人出现 虚幻的知觉 ,不存在某种事物而感知到这种事物的情况,那就属于幻觉。如果一个人出现下列情况,就不能肯定有幻觉:歪曲的感觉,把这种事物感知成那种事物;) 歪曲的知觉,把这种事物感知成那种事物(这两种情况属于错觉) 。(三)感知综合障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涵义的描述是: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感觉周围事物像“水中月”、 “镜中花”; 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涵义的描述是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二、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有13 种:思
19、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型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符合“思维奔逸”的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量增加;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滔滔不绝。“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的临床特点是: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感觉患者的回答是“答非所问”。 “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两个症状的鉴别要点之一,是前者在回答问题时内容极为简单思维迟缓和思维贫乏的
20、区别:迟缓者语速慢,贫乏者语速不慢;迟缓者苦恼,贫乏者漠然处之。(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 (包括 10 种妄想 )“思维内容障碍”的类型不包括音联义联 。包括妄想、强迫观念和超价观念。“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其类型不包括病理性象征思维 。妄想的主要特点有:对荒唐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讲道理、进行教育以及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结论;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按照妄想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的主要特点有: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原发性妄想是
21、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包括三症状:突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关于“继发性妄想” ,不正确的说法是 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价值大于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指:以错觉、幻觉、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与强制性思维的区别(史杰)分类思来源痛苦感是否有反强迫意向多见于强迫性思维(强迫观念)思维内容障碍来源内部为此苦恼有强迫症(神经症)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思维形式障碍来源外部无痛苦感没有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关于“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正确的表述是: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注:教材
22、( P268)中说:“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观念)”因此,习题228 将“强迫性对立属于强迫观念”作为不正确的表述似乎有误。关于“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正确的表述是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常见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类思维障碍主要症状多见于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量增加,联想速度加快,语量多,语速快躁狂思维迟缓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吃力,反应迟钝抑郁思维贫乏思想空虚,概念词汇贫乏,对询问无明确应答或回答简单,语速不慢精分思维松弛 /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叙述不够中肯
23、,不很切题,给人感觉答非所问精分早期破性思维意识清楚,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或语句缺乏意义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精分参考思维不连贯严重破裂性,不仅语句不连贯,词句也不连贯,言语支离破碎,成词语杂拌意识障碍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思维短暂突然中断,言语突然停顿,不受意愿的支配精分思维插入 /被夺思考突然出现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有不自主感,别人强加或被外力掠夺精分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不受意愿支配的思潮大量涌现,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精分病理性赘述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夹杂不必要细节,不觉罗嗦认为必不可少脑器质性病理性象征性思维以普通概念词句或动作表示特殊的、不经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精分语词
24、新作自己创造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义精分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逻辑性明显障碍,推理荒谬,无前提,缺逻辑,坚持己见精分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关系妄想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精分被害妄想坚信周围某人或某团伙对其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放毒等精分 /偏执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其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物理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力量支配、控制和操纵精分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躁狂 /精分自罪妄想罪恶妄想,毫无根据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罪大恶极,应受惩罚抑郁 /精分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
25、疾病或不治之症,反复医检不能改变精分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精分等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严词拒绝,认为是考验自己的忠诚精分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本人及其家人的隐私,未经表达别人就知道精分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强迫症超价观念其发生虽常有一定事实基础,但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人格障碍3超价观念关于“超价观念”,正确的表述是: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这种观念是片面的;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关于“超价观念”,不正确的描述是 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2022 心理咨询 基础知识 总结 变态心理学 健康 心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