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pdf
《2022年2022年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5 年第 7期( 总第 174 期)学术论坛ACADEM ICFORUMNO. 7, 2005( Cumulatively NO. 174)古 代 书 信 体 文 论 发 展 阶 段 初 探史小军 , 梁娟(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在书信中讨论文学问题, 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形式。它大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 、 唐宋 、 元明清三个发展阶段, 并且显现出不同的风貌。具体考察这一发展过程, 不仅可以捕捉每一时期文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且也可了解书信体散文本身的发展状况,从而为系统把握魏晋至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和文坛创作倾向提供有益的视角。 关键词
2、书信体文论 ;文学批评 ; 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 I207. 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 2005)07-0159- 05在我国古代 , 虽然专门的文论著作为数不少,但许多文学家的文学思想、创作经验却更常见于他们与友人相互切磋、 辩难的书信之中。这些书信常常比一般的诗话和文论著作更能具体、生动地反映时代的文艺思潮和文坛的创作倾向, 特别是能够真实地反映作家的生活遭遇、感触、个性与他们创作之间的关系。据笔者统计, 在郭绍虞先生主编的四册本 中国历代文论选中, 除去第四册近代文论部分,共收录先秦到清代各种形式的文论共761 篇 ,其中书信体文论143 篇, 占所入选文论的
3、20%, 足见它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分量 1。不过, 令人遗憾的是, 对这一普遍的批评形式学界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因为许多人对书信体文论的独特价值和它的发展历史并不了解。实际上,自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真正产生于! 文学自觉 ?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之后,便伴随着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发展而发展 , 并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学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脱离经学范畴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 此时的文学家比以往都要重视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探讨和发掘; 唐宋两代 , 对诗文是否应为政教服务的! 文道?关系的关注尤为突出 ; 随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进入尾声的明清时期 , 各种文学样式 , 特别是诗歌、
4、散文经过数度变迁和辉煌, 开始归附到总结的时期, 此时文学批评家更多重视的是对诗文创作经验的总结。本文试图对这类屡代不绝的书信体文论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纵向考察,捕捉每一时期文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 以了解书信体散文本身的发展状况, 从而为系统把握魏晋至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和文坛创作倾向提供有益的视角。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所 周 知 , 魏 晋 南 北 朝 是 ! 文 学 的 自 觉 时代? 2 (P503)。在书 信中谈论文学问题借着这股东风, 在此时开始大量涌现。该时期的一些重要作者都曾在信中论文。例如, 曹丕不仅写有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论典论#论文, 还写有像与吴质书 这样的书信评论;
5、 曹植写有与杨德祖书, 信中对文人相轻的恶习痛下针砭, 指出! 世人著述 , 不能 收稿日期 2005-05- 20 作者简介 史小军 (1966 ? ), 男, 陕西岐山人 , 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 研究方向 :元明清文学; 梁娟( 1981? ), 女 , 广西南宁人 , 暨南大学中文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元明清文学 。159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无病?, 应该倾听
6、别人的! 讥谈 ?, 及时予以改正;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则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提出 ! 以意为主 , 以文传意 ?的文学主张。此外还有陆云的与兄弟平原书、 陆厥的与沈约书、 沈约的答陆厥书 、 萧纲的与湘东王书。这些书信 , 已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资料。更为重要的是, 这时的书信体文论已经突显出批评界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探讨和挖掘的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条和儒家文艺思想束缚松弛 , 士人思想活跃 , 许多新的文学现象萌发、成长,透露出新的生机。! 它一反过去把社会群体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主导倾向, 而把个体存在推上了首要地位 , 出现以人的觉醒为主旋律的思想解放的洪流? 3 (P508),并最终
7、带来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文学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处境, 与学术区分开来,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广阔空间。这就使得文学在形式与题材上走向了更广阔的境界, 从而促使当代的文学家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探讨予以了更多的关注。从现存的魏晋南北朝书信文论中可以看出, 该时期的文学已不像汉代那样强调文学为服务于政教的工具 , 或强调以功利性为文学的鹄的, 而是充分体现 了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它所重视、所批评、 所探讨的 , 主要是与文学审美功能、审美性质有关的各种问题 , 即相对于前代而言, 它较少探讨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而大量地探讨文学内部的各种关系。例如, 在探寻文学创作的原则方面, 有南朝宋范晔的狱中与诸甥侄书
8、, 他于其中提出重视文学创作主体性的! 文以意为主?的 观点, 强调! 所通解处 , 皆得之于胸怀?,就是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 认为 : ! 以意为主 , 则其旨必见, 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只有! 以意为主 ?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 文辞才不会泛滥无归宿, 然后 ! 情性旨趣, 千条百品 ?,就都能传达出来了。此外, 六朝时期,文人对于文辞形式美的追求臻于极致, 音律和采藻等问题都为此阶段批评界所集中讨论。这方面突出的书信批评文字有陆厥和沈约互相往来的与沈约书和 答陆厥书, 他们讨论的中心是声律问题。陆厥强调古人虽未明确声律理论, 但其作品具有神妙之处 , 暗合乎理 ; 沈约则
9、认为古人虽知其意,却没有从理论上总结,因而可以说是未睹其秘。而范晔则早在狱中与诸甥侄书就提出了 ! 性别宫商, 识清浊 , 斯自然也 ?的自然音律说。在词藻方面,梁简文帝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对当时流行的绮靡华丽的 ! 今文 ?极为推崇 , 认为! 若今文为是 , 则古文为非 ; 若昔贤可称 , 则今体宜弃 ?, 认为谢灵运是! 巧不可阶 ?, 裴子野是 ! 质不宜慕 ?, 皆不可取 , 而应大兴今文。这对当时绮靡文风和藻绘之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 唐宋时期历经! 文学自觉 ?的魏晋南北朝历史积淀, 古典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文学创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继之而起的唐、 宋两代文
10、学在此基础上 , 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文学批评亦随之繁荣发展 , 在整个社会大范围中讨论文学创作问题成为时代风气。其中书信体文论和漫笔闲谈的诗话体文论异军突起 , 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 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唐宋文学批评。柳冕的答衢州郑使君论文 书 、 裴 度的寄 李翱书、 韩愈 的答李 翊书 、 李翱的答朱载言书、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柳宗元的答吴武陵论 % 非国语 &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元稹的叙诗寄 乐天书、 杜牧 的答庄 充书 、 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 以及王禹的答张扶书、 欧阳修的答吴充秀才书、 苏轼的答谢民师书、 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 吕本中的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 陆游的上辛给事书等
11、, 都是这一阶段书信体文论的代表作。综观唐、宋两代的书信文论,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 主 宰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论调是对! 文道?关系的阐释 , 即要求诗文为政教服务, 创立一种自由流畅文体的唐宋! 古文运动 ? 理论。当时许多名噪一时的文学家都有自己对于! 文道 ? 关系的理解及阐释的书信文章。在唐代, 古文运动先驱柳冕曾在多封书信中反复强调文必须紧密地与道相联系 :! 故君子之交 , 必有其道。道有深浅, 故文有崇替。?( 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 而道的核心即在于教化 :! 盖言教化 ,发乎性情 , 系乎国风者 , 谓之道。 ?(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 故在君子之心为志, 形君子之言为
12、文, 论君子之道为教。 ?(与徐给事论文书) 总之 , 柳冕认为文和道、 教应该合成一体。裴度的寄李翱书也深刻地阐明文章的作用在于 ! 激情教义 ?、 ! 理身、 理国、理天下 ?。而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答李翊书则! 是一则系统论述文学修养的尺牍? 4 ( P183), 从中体现了其有关古文运动文道关系的理论阐释。他提出学古要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 ; 要文以载道 , 道文合一 ; 要屏绝外慕, 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这些观点都为古文运动的深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位古文运动主将柳宗元 , 也用书信这一形式传达自己的文道观。在160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13、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答吴武陵论 % 非国语 &书 中, 他认为文学是! 辅时及物之道 ?, 即把有益于时代和社会当作文学的根本任务 , 并对古文运动文道合一的主张作了具体的诠释。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他先论述了建立! 取其实而去其名?的师弟子关系以推动古文运动,再着重论述了 ! 文以明道 ?的问题 , 步步深入地丰富完善自己的文学观点。宋代! 文以载道 ?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宋代古文运动先驱王禹继承了韩愈文道合一、 革弊复古的文学观点,在 答张扶书中,
14、 着重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认为! 传道明心 ?是文学的主要功能 , 赞扬那些平易近人、 ! 句之易道 , 义之易晓 ?的作品。孙复在答张洞书中认为 , 文学乃 ! 道之用?、 ! 教之本 ?, 如果作品无补于教化, 就是 ! 徒污简册?的! 无用瞽言 ?。石介在上赵先生这封信中 ,确立了从孔孟到韩愈的文道合一的传统, 呼吁有志之士在 ! 淫文害雅 , 世教堕坏 ?的时代 , 当仁不让 , 奋袂而起 , 像韩愈那样 ! 志复古道 , 奋不顾死 ?, 建立与! 大汉相视 , 巨唐同风 ?的文学事业。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则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比较辩证地论证了文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是本、文是末 , 故
15、!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学道是学文的手段, 而能文乃是学道的目的。由上述这些流传下来的书信可见 , 自从韩愈和柳宗元在前代古文家努力的基础上发起古文运动、 将文体文风的改革同当时的政治革新联系起来以来, 提倡文以明道、 创立一种自由流畅的文体、推翻数百年来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成为唐宋散文家共同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 , 从这个阶段的书信文论中, 我们还可以发现 , 与前代文学理论批评相比, 唐宋文学批评在强调 ! 文以明道 ?作用的同时 , 也很注重文学审美与艺术理论的共同发展。! 在少数情况下, 在有些偏狭的论者那里, 因强调前者而对后者加以排斥。但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行不悖, 许多批评家
16、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这既与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多注重政教 , 忽视甚至排斥审美不同, 又与六朝注重审美忽视政 教不同。? 5( P165)例如 , 晚唐 诗人司空图认为 , 诗歌创作可以遵循儒家传统文艺思想, 有意识地按照 ! 六义 ?的原则来写 , 内容上有讽谕、 有褒贬, 形式上温厚典雅。但也可以! 直致所得 ?, 在情性的兴发感动中自然产生。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他又强调要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其中关于诗歌 ! 象外之象 ?、 ! 味外之旨 ?的理论可视为长期以来要求景物描写有悠远韵味这一审美趣味的明确表达, 在意境说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皇甫以 答李生第一书提出为文要 ! 意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2022年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2022 古代 书信 文论 发展阶段 初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