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_共页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_共页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_共页 .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白鳃病(黄肝病)病症:病鱼动作缓慢,摄食减少或拒食,鳃丝严重失血、苍白。解剖观察肝脏变黄,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黑绿色,脾脏肿大呈暗红色流行:夏季高温期为主要流行季节,7-9 月是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很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病鱼多为体长10cm 左右的当年春苗,体长10cm 以下或体重50-150g 的鱼亦有发现病情。在水流缓慢、网箱密集、投喂鲜饵料的易患该病。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较高,发病网箱的鱼逐渐死亡,半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50%,病情特别严重者也有在几天内死亡率达 70%以上。病原:疑为虹彩病毒。病鱼肝、肾、肠、鳃等主要内脏的电镜切片,均发现正20 面体、平面观为六角形的病毒颗粒
2、,直径在130-150nm 之间,平均直径为143.6nm,其形状、构造、大小都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 )的特征基本相同,与虹彩病毒较为相近。诊断: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但鳃失血、苍白,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如需确诊应进行病理学分析及病毒观察。防治:目前鱼类病毒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合理布局网箱,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科学投喂饵料,高温期尽量减少投喂鲜饵,可减投1/31/2,或改投配合饲料,发病期间可停止投喂35 天。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低聚糖,添加量分别为5g/kg 和 3g/kg;也可投喂一些具有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
3、的板蓝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中草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二)细菌病1.弧菌病(溃疡病)病症:此病的典型特征是体表形成溃疡,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所以又称为烂头烂尾病。病鱼初期体表皮肤有淤点或淤斑,出现不规则的红斑区,尤以腹部、尾柄区为盛。严重者各鳍充血发红、缺损,尾柄肌肉、头部等处溃烂,肛门红肿或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观察肝、脾、肾、肠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内有黄色黏液。流行:弧菌病是大黄鱼最常见、多发的细菌病,4-11 月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期为盛,6 月中旬至9 月下旬是主要危害期。4-6 月份发病主要由于越冬后大黄鱼体质较弱,抵抗力下降,随着水温升高,在越冬期间造成
4、的创伤导致感染发病;7-11 月份发病主要由于体表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和贝尼登虫)或鱼体碰撞、摩擦网片附着物造成体表损伤,而继发细菌感染。在放养密度大、水质较差的水域发病相对严重。弧菌病感染迅速,死亡率高。病原:主要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 、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 ) 、哈维弧菌( V.harveyi )和河流弧菌(V.fluvialis )等。弧菌为条件致病菌,大量存在海水、底泥及鱼体内,只有在应激的条件下,才成为大黄鱼的致病菌。诊断:不同弧菌引起大黄鱼发病的症状,随环境条件、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差别,并常有其他并发症,但体表
5、溃疡症状是弧菌病的典型特征。通常采用TCBS 选择性培养基分离体内细菌,在培养基上见到黄色或绿色菌落基本可初步诊断为弧菌病。要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的检查。防治:进行捕捞、运输、分选时注意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及时驱除鱼体上的寄生虫,定期进行淡水浴,辅以抗菌素防止感染。不投氧化变质不新鲜的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渔用多维。在发病高峰期定期投喂小剂量抗菌素,起预防作用。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弧菌、河流弧菌等弧菌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抗菌素均较敏感,发病时可选择口服,用量为12g/kg 饲料,疗程35d。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6、-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 - - - - - - - - - 肠炎病病症: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下降,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突出,挤压腹部,肛门内有大量黄色或淡黄色黏液流出。解剖病鱼发现肠壁充血发红、变薄透明,弹性差。严重时性腺也充血发红,腹腔充满黄色积水。流行: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夏秋高温季节。主要是经口传染,尤其投饵量过高或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后极易诱发细菌性肠炎。各个养殖区都会发生,死亡率较高。病原:淡水鱼类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菌,比较一致的认为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intestinalis
7、 ) ,但有关大黄鱼肠炎病的病原菌还未见报道。诊断:病鱼呈现腹部膨大,剖检有腹水和肠道充血发炎,并查出发病诱因即可初诊,确诊时应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防治:投喂新鲜饲料,高温期控制投饵量,防治养殖鱼过量摄食。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5的大蒜汁和适量渔用多维进行投喂。发病时停止投喂饵料3d,尔后用大蒜素1.01.5g/kg 饲料或盐酸黄连素2.03.0k/kg 饲料连续投喂35d;或氟苯尼考2.03.0g/kg 饲料,连续投喂35d;或复方新诺明+甲氧苄氨嘧啶(TMP )1.02.0g/kg 饲料,第一天药量加倍,连续投喂35d。内脏白点病病症:病鱼活动力下降,离群缓慢游动,摄食减少甚至不摄食,体色变
8、黑。鱼体外表及鳃部完好,无寄生物或溃疡。解剖发现病鱼脾脏暗红色有许多白点状结节,大小在1mm 以下,肾脏也有许多白色结节,大的在2mm 左右,肝脏、心脏也有白色结节。肠胃内容物很少,有些病鱼有腹水。流行:该病在春末或秋末,水温22左右发生,对大黄鱼来说是一种常见病症,多发生在100250g 左右的鱼中,病症严重的鱼发生陆续死亡,累积死亡率较高。水温较低,鱼体消化不良、抵抗力较低、放养密度过大、饵料新鲜度不好等因素可能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病原:为假单胞菌属细菌,有认为是恶臭假胞菌、门多萨假单胞菌等。由于假单胞菌属细菌种类繁多,种间形状非常相似,故有关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尚待进一步鉴定
9、。诊断:病鱼出现上述症状,结合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且无丝状菌体,可初步确诊。防治:降低养殖密度,投喂新鲜饲料,保持水流畅通。病原菌对强力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氟哌酸、氟苯尼考敏感,发病时在饵料中添加12的抗菌素,连投3 天。烂鳃病(滑动细菌病)病症:病鱼外观体表部分溃疡、鳍条溃烂,但主要症状为鳃盖、鳃瓣充血发炎,鳃上有污物,黏液增多。镜检时鳃上无大量寄生虫,但可见鳃小片端部肿大、增生、愈合,鳃丝末端腐烂缺损。流行: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细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但病害主要出现于低水温时期,25以上较少发生。本病并非养殖大黄鱼的常见病害,如果放养密度过高、水体流动不畅、有机碎屑过多
10、,容易引发本病,严重时亦能造成较高死亡率。病原:分离的细菌需在含30%以上海水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在固体物滑动运动,又称为滑行细菌。近年的文献认为应归属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的种类。诊断:根据外表症状、流行情况作为初步诊断,另可取病灶压片或涂片,观察有无细长、滑行运动细菌的存在,可进一步诊断。防治:合理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洁。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捕捞或移动网箱,减少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 - - - - - - -
11、 - - 鱼体受伤造成感染。口服氟苯尼考、磺胺或土霉素等抗菌素1.02.0g/kg 饲料,疗程35d。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消毒灵等含氯消毒剂1020 x10-6+抗菌素 20 x10-6海水增氧浸洗 2030min,连续 23d,尤其是低温期鱼类不摄食时,可采用此法。爱德华菌病病害:病鱼以体表多处溃疡和内脏小白点为典型症状。病鱼上下颌溃烂,背、腹部出现大面积类似打印病的近圆形溃疡病灶,尾柄处为脓疡,尾鳍溃烂,鳃丝上布满芝麻大的小白点,取下白点压片镜检,未发现寄生虫;解剖内脏,肝、肾、脾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白点)病灶,并有腐臭味。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常见的流行水温30左右。大黄鱼幼、成鱼均
12、可感染发病,但主要危害尾重150g 以下的 1 龄幼鱼。水流缓慢、富营养化的海区发病率高。该病的死亡率一般为 1%3%,严重时可达20%30% 。病原:为爱德华菌属(Edwardsiella)的种类。诊断:可根据其典型症状作出初步诊断,病变组织印片或涂片镜检观察细菌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诊断,确切的诊断需要作细菌学检查。防治:适度降低养殖密度,并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可采用综合治疗法,除在饲料中加0.2%0.3%的氟苯尼考外,添加一些清凉解毒的中药、保肝药和渔用多维,可明显提高疗效。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嘧啶( SD)合计(以1:5 配比混合) 100mg/kg 体重,连续3d。诺卡氏菌病病症:患病初期,病
13、鱼体表无明显症状,仅反映迟钝,食欲下降,上浮水面。随着病情加重,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脓疡,在外观上呈膨大突出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结节,直径0.52.0cm。解剖观察,在鳃、肾、肝、脾、心、鳔等内脏组织中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直径0.10.3cm。将结节内含物作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短或细长杆状或分枝状革兰氏阳性菌体。流行:该病流行季节为7 月到次年 2 月,主要流行期为9 月至 11 月。患病对象主要是2 龄鱼,体重 250g 左右。病情发展缓慢,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平均发病率达20%,平均死亡率达 15%,病情重的网箱,死亡率可达60%。发病持续时间较长,给养殖生产带来很大
14、经济损失。病原:为鰤诺卡菌(Nocardiaseriolae)诊断:根据外观和解剖症状可初步诊断,取脓疡处少量脓汁或内脏结节物质作涂片,进行抗酸染色后,如发现丝状的抗酸菌,基本可确诊。与分枝杆菌的区别:本菌可形成丝状菌丝体,而分枝杆菌无丝状,可以区别。也可取心、脾、肾组织上的白色结节在TSA 培养基上 25培养后,长出白色至黄棕色沙粒状菌落,但培养时间需57d。防治: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及时清除附着物或换网。投喂饲料要新鲜,提倡使用配合饲料,可添加维生素C 或多维,注意控制投饵量。要尽量减少起网次数,以免机械损伤和应激反应。尚无针对诺卡氏菌的特效抗菌药物,有报道可使用利福平、强力霉素等抗生素,
15、如复方新诺明+甲氧苄氨嘧啶(TMP )1.02.0g/kg 饲料,第一天药量加倍,连续投喂 35 天,或利福平1g/kg 体重,连续投喂35d。(三)寄生虫病1.刺激隐核虫病病症:俗称海水小瓜虫病,用肉眼观察水中的鱼,其体表上有许多小白点(离水后看不到小白点),又称为白点病。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鳍、鳃瓣上,在眼角膜和口腔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 - - - - - - - - - 等与外界接触的地方也都可寄生。在皮肤上寄生的很牢固
16、,必须用镊子等用力才能刮下。病鱼的皮肤和鳃因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严重者体表形成一层浑浊的白膜,皮肤上有许多点状充血,眼角膜损伤,常继发性细菌感染引起体表溃烂,鳍条缺损,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严重。流行:刺激隐核虫繁殖的最适水温为2327,因此主要流行季节为6 月初至 7 月初和 9月中旬至 10 月下旬。尤以水体中富含有机质且水流较缓、养殖密度大时最易发病,虫体无需中间宿主,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播,传播速度快,苗种、成鱼均可被迅速感染,死亡率高,短期内可导致毁灭性死亡。刺激隐核虫也是大黄鱼育苗的主要病原体,可造成23cm的苗种大量死亡。病原: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17、,海水小瓜虫( Ichtyohthirius marinus)是其同物异名。虫体球形或卵形,大小0.40.5mm,全身披纤毛,前端有一胞口,由4 个卵圆形组合成的念珠状大核呈马蹄状排列。诊断:见到上述症状可初步诊断为刺激隐核虫病,但要确诊还需刮取体表黏液或剪下少许鳃丝做成湿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见到圆形或卵圆形的虫体,较大而不透明,全身具纤毛,在水浸片中缓慢地旋转游动,据此基本可以确诊。防治:合理规划和布局网箱鱼排,勤换洗网箱,保持水流畅通。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建议在30 尾/m3以下,达到商品规格及时起捕。科学投喂饲料,发病高峰期改投优质配合饲料,可经常投喂能提高鱼类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如
18、多糖、多种维生素等)。及时隔离发病鱼,病死鱼不随意丢弃海中,以免虫体扩散、蔓延,增加传染源。发病初期,有条件的可将网箱和鱼整体搬迁,改善水环境条件,效果较好;但发病后期不能搬迁。将网箱提起、套袋,用淡水或200g/m3的福尔马林浸泡1020min,连续 2d。用兰片和白片挂袋。每个小网箱兰片23 片,以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白片12 片,其作用为杀灭体表病原菌和降低水体中细菌的数量。育苗时可用50 x10-6福尔马林药浴24h,连续2d;或用 0.3x10-6浓度的醋酸铜或螯合铜全池泼洒,浸浴24h。瓣体虫病(白斑病)病症:主要发生在大黄鱼鱼种培育阶段(体长2.58cm ) ,海区水温2426,
19、当水流不畅,培育密度大的情况下极易寄生瓣体虫,它寄生在鱼体表、鳍条、鳃丝上,使鱼体黏液分泌增多,体表常形成不规则白斑。鳃部呈灰白色,粘有泥样污物,导致口和鳃盖闭合困难。病鱼胸鳍向外伸直,与鱼体几近90,严重者胸鳍可向前后反贴在鳃盖上。患病鱼离群浮于水面,缓慢游动,体色变浅,其摄食大量减少,23d 内死亡。该病具有隐蔽性,大部分病鱼直接沉到网箱底部死亡,待发现时已造成很大损失,应特别注意观察。流行:每年5-8 月份为流行季节,高峰期为5 月初至 6 月末,水温2027,主要危害10cm 以下苗种,尤其是晚春初夏入箱的5cm 以下小苗。该病蔓延迅速,死亡率相当高,达 5090%,日死亡率可达10%
20、以上,常在一周左右便可全部死亡。患病鱼由于呼吸困难和体力衰竭而死亡。病原:为石斑瓣体虫(Petalosoma epinephelis) ,是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为腹面平坦的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381)x(2955) m。腹面有一圆形胞口和漏斗状口管,有一椭圆形大核和一圆球形小核,大核之后有一花朵状折光瓣体。腹面左右侧各有1214 条纤毛线,中间58 条纤毛线,背面裸露无纤毛。诊断:根据其典型症状即可初诊。从白斑处刮取黏液,或剪取鳃丝,做成水浸片镜检,观察到大量瓣体虫体则可确诊。防治:随着水温的升高和幼鱼的生长要及时换网、分箱,降低养殖密度。疾病流行季节,定期用高锰酸钾、百虫杀等在网箱中挂
21、袋消毒、杀虫。发病时可用福尔马林200 x10-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 - - - - - - - - - 6250 x10-6的海水增氧浸洗20min,或用淡水加20 x10-6抗菌素增氧浸洗病鱼24min ,同时捞去死鱼可收到良好效果。浸洗后在饵料中添加23的抗菌素(如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 ,投喂 5d。避免细菌性继发感染,以利病鱼恢复正常。淀粉卵涡鞭虫病病症: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亦见于体表和鳍条。病症类似于刺激隐核虫病,肉眼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_共页 2022 大黄鱼 主要 病害 技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