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问题.pdf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问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问题.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问题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问题编者按: 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致使人才培育过程过分功利化,人才素质结构单一,这必然导致“万众创新”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学术启蒙。本期,本栏目特邀专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朱传世老师就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开展学术启蒙提出了建议。自 2013 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引进项目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理念, 以项目为主导, 开展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课程。 在 2014年寒假,学校设计开展了以“桥”为项目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科知识成为引领学生实践活动的脚手架, 让学科教
2、师引领学生高效地开展项目研究。本期,我们展示翠微小学“桥”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提高国民素质”一直是解放以来教育的重要使命,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没有突破, 致使人才培育过程过分功利化,人才素质结构单一。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不少学生每个学科只读了几本教科书,只会做几道题,会做难题的进了重点大学,会做最难试题的进了顶尖大学。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休息不好,身体没有得到充足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过早地出现审美疲劳、社会厌恶症;学生学习动力呈递减态势,厌学情绪潜滋暗长。第 1 页 共 9 页这种内外俱损、 浅层次学习所形成的素质结构何以能支撑“万众创新”呢?要
3、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学术启蒙, 引导学生在主动求学、探问、释疑、究理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一定的成就感。学术启蒙的必要性 1.保留儿童学术天性的需要就智力品质的层级而言,学术品质是重要的一级。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学术,甚至大学本科也不怎么搞学术,学术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成人的专利,现在不少研究生也变成了导师的打杂工, 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有的高校专家甚至大声疾呼,中小学教师不要搞科研,教书育人就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型误导。我国的中小学生长期以知识训练为主要学习行为, 是知识的搬运工,围绕着人类的已知打圈圈,即使是那些难题,也都是老师掌握答案而学生还不会
4、的题,学生很少进行知识的重组、关联,更不要说知识的再生产、创造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儿童本有的学术天性也泯灭了,比如好奇心、探究欲、研究的心性等的丧失。为了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并使之延续到成人品质中, 基础教育阶段有必要开展学术启蒙。 2.开展深度学习以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互联程度的加强, 深度学习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一提到深度学习,有的人就以为是要提高难度,其实深度学习并不是难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第 2 页 共 9 页强调学习关联、学习发现、主动学习、多维学习、跨界学习,是基于分析、评价、创新的学习,同时强调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投入。说到底,
5、它是一种培育学术品质的学习。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中很多都是浅层学习,如背记式学习、抄写式学习、翻译式学习、理解性学习。就是一些难题的学习,也不一定是深度学习,如有的学生把难题背记下来,照猫画虎,或者以刷题长见识,这也是一种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必然对应素质结构的单一, 如果不解决这一症结,提高国民素质仍然只是一句口号。 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处置, 从这个角度看, 基础教育阶段开启学生的学术之路很有必要。学术启蒙的素质结构及其意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定位在“启蒙”二字。 所谓“启蒙”,按照当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 入门的知识”。这里讲的“启蒙”包括以下几个
6、主要方面。 1.开启儿童的学术意识对儿童而言,学术意识是什么呢?是好奇的心理, 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精神,是对事物较长时间的关注,是凡事爱琢磨。为此,学校要营造好发问的环境,引入学生不了解的事物,设置儿童还没有理解的现象场景,提供儿童能做事的机会,开发挑战园地、闯关园地等场所,及时播报学科前沿动态,显性展示各种人类研究的谜团,开放学校实验室。致力于这样的学术环境建设, 学校的学术氛围就会渐渐浓起来,学术意识也会逐渐具备。 2.让儿童了解做学问的一般过程第 3 页 共 9 页做学问主要是揭示前人没有发现的人自身的规律、 事物规律、社会运行规律以及它们相互间联系的规律。 前人已经发现的规律而学生
7、不懂得的,有些也可以按照做学问的方式做一番探究, 让儿童不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展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从中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 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到做学问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3.让儿童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要解决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要去“格”。中国古人发明的“格物致知”的学法值得传承。 在“格”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用上一些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与综述、自然观察、分类、取证、实验、数据分析、行动研究等。这些超越了传统的机械学习和重复训练,学生能动起来,深入思考,与师生、其他人、各行各业、政府机关等建立广泛的联系,也培养了证据意识
8、、打交道和做事的能力。 4.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随遇而安和敢于质疑、批判是中国历史的两条基本线索。 在很多时代,教育导向了随遇而安,所以这些时代人才难以大量涌现。在有的时代,教育与社会的宽容度比较大,人才辈出,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 质疑和批判是学术训练的基本品质, 儿童在这方面有天性,但往往被打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阶段, 教育和社会要给与儿童一个宽松的环境,一种世界的视野,一份追求真理的许可,引导儿童合理地质疑与批判,包括对既有知识及其体系、教材、权威、常规、第 4 页 共 9 页常理、常式等的质疑与批判,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5.指导和改变生产与生活国家的学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教育 阶段 学术 启蒙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