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的有效性.pdf
《浅谈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的有效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的有效性.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的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50-02科学作为初中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山区初中学校目前实验室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教师必须就地取材,创新实验。以下将从两个案例为例说明课本有些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实
2、验创新达到更好的效果。案例一: 探究电荷相作用规律实验改进本实验是八上第四章第一节电荷与电流中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该实验我试了好多次都没成功,猜想是否是电荷在转移给泡沫球的过程中电荷量只是部分转移,所以泡沫小球的带电量小。在让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第一思维是直接利用摩擦起电的器材实验,比如直接用摩擦过的毛皮和橡胶棒实验,而这个实验首先要学生理解电荷转移,所以是有一定的思维跨度的。常见的实验改进方案:一、悬挂法:利用细线把一根带电棒挂住,用另一根带电棒去靠近悬挂的棒,这个实验有一个弊端悬挂的棒难以静止,对于初中阶段对实验充满热情的孩子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干扰。二、支架法:把悬挂
3、改成支架,让棒静止容易了一些,但是支架和棒之间的摩擦比较大,玻璃棒起电效果不好的时候实验现象也会不明显。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我做了思考,如果解决了悬挂法的惯性问题和支架法的摩擦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更容易成功呢?相互接触的两种物体材质不同时,界面双电层和接触电位差不同,起电强弱也不同。在静电序列中相隔较远的两种物体相接触产生的接触电位差较大。所以我选择序列查较大的塑料和纸。利用大头针将吸管固定在笔芯中,吸管质轻,没有惯性问题,大头针和笔芯之间摩擦小,有这么一大优势, 我们知道在探究正负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橡胶棒和毛皮靠近或者玻璃棒和丝绸靠近,由于惯性的问题毛皮是无法吸附橡胶棒
4、的,但是我改进的这个实验,直接利用摩擦的报纸就可以探究异种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了。这个实验的优势:1.实验取材简单,只需两根吸管,一只笔芯,一根大头针,一个用于固定的橡皮。2.产生的电位差大,无论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质检的作用规律都非常明显。案例二: 证明分子间有空隙实验的改进 (这个实验是我在参加创新实验设计培训时和一个老师一起设计的)这个实验我将对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 124页“证明分子间有空隙”这一实验做出改进。在教材中安排了如图-1 所示的实验来证明分子间有空隙。但是这个实验方案中有许多细节设计不当:第一, “在细玻璃管内注入清水与酒精” 这个难度大家可想而知。第二,“用手指封住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初中 科学 教材 实验 有效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