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务教材解析.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务教材解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务教材解析.ppt(1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的目的n了解标准产生背景了解标准产生背景n掌握掌握ISO14001标准基本要求标准基本要求n明确明确ISO14001在企业中的作用在企业中的作用n强调的是通过贯标强调的是通过贯标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n不断改进,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对象不同对象不同 QMSQMS: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 EMSEMS:组织活动的外部存在:组织活动的外部存在-周围环境周围环境目的不同:目的不同: QMSQMS: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度,降低质量管理成本度,降低质量管理成本 EMSEMS:通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降低或消除对
2、环境的不良:通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降低或消除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升组织影响,提升组织的形象的形象关注焦点不同:关注焦点不同: QMSQMS:提供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是否:提供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是否满足顾客满足顾客要求,增强要求,增强顾客的满意顾客的满意 EMSEMS:组织的活动对:组织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包括有益和有害的包括有益和有害的 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产生的背景当前的环境问题当前的环境问题:n人口与健康人口与健康n资源再生资源再生n粮食问题粮食问题n水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n能源和气候能源和气候n生物多样性破坏与保护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与保护问题n全球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n
3、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采取对策和行动nISO/TC207的成立n各国标准的出台推动了ISO14000系列标准的发展n1996年9-10月正式颁布了五项标准n2004年11月15日 正式颁布新版标准环境问题的恶化全球环境问题q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q酸雨q臭氧层破坏q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q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问题q生物多样性破坏与保护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采取对策和行动n1972年年6月月5日到日到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人类环境宣言环境宣言和和世界环境行动计划世界环境行动计划 n1992年年6月联合
4、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21世纪议程世纪议程等重要等重要文件文件ISO14001标准的由来n全球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从七十年代开始的大量环境公约的相继出台;nISO于1991年建立了环境战略咨询组(SAGE)1993成立TC207技术委员会,并于1993/6/1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n各国环境标准要求的增加推动了ISO14000系列标准的发展。n 1996年10月正式颁布了五项标准。n 2004年11月正式颁布了新的ISO14001标准。 前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蒙尔
5、曼对环境管理标准作了如下评价: 贯彻标准可以提高环境意识,改进环境行为和绩效,可以建立环境管理和促进持续改进的有效机制;可以减少环境责任损失,合理利用资源;可以使环境保护标准化,造福于下一代。ISO14000标准结构按属性基础标准子系统:术语和定义基本标准子系统: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1410-19)环境标志(1420-29)环境行为评价(1430-生命周期评价(1440-支持子技术系统ISO14000ISO14000标准结构按功能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表现评价环境审核评价产品评价组织ISO14000ISO14001ISO9001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与方案法
6、律与法规信息交流应急响应环境初始评审监视与测量合规性评价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内部沟通资源管理产品实现监视与测量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整合职责培训文件管理内部审核不合格纠正与预防管理评审记录n技术要求:n ISO9001顾客的需求(产品质量标准)ISO1400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n对象nISO9001-组织的产品产生nISO14001-组织活动中的环境n是组织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管理思想n文件化n过程控制ISO14000与ISO9000关系n都是自愿性的国际标准n遵循相同的管理系统原理,要求建立文件化管理体系n通过体系建立、运行和改进,实现方针和目标体系结构和模式接近,PDCA循环实现改进n
7、都可能成为贸易的条件,消除贸易壁垒n部分要素相同标准解析标准解析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自身能够控制的自身能够控制的能够施加影响的能够施加影响的重大环境因素重大环境因素评价评价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目标指标输入输入活动活动产品产品服务服务更新更新变化变化 ISO14001:2004标准目录(P-D-C-A)nISO 前言n引 言n范围n引用标准n术语和定义n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n 4.1 总要求n 4.2 环境方针n 4.3 策划策划(PLAN)n 4.3.1 环境因素n 4.3.2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n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n 4.4 实施与运行实施与运行(DO)n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
8、限n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n 4.4.3 信息交流 4.4.4 文件 4.4.5 文件控制 4.4.6 运行控制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 检查检查 (CHECK) 4.5.1 监视和测量 4.5.2合规性评价 4.5.3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4.5.4 记录控制 4.5.5 内部审核4.6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ACTION)4.2. 环境方针4.3 .策划策划(PLAN)实现方针的计划安排和重点要求实现方针的计划安排和重点要求 4.4 .实施与运行实施与运行(DO) 实施计划并实现方针的相关要求实施计划并实现方针的相关要求4.5 .检查检查 (CHECK) 通过检查和纠正保证
9、实施过程不偏离评审所规定的方向通过检查和纠正保证实施过程不偏离评审所规定的方向4.6.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ACTION)通过评审实现方针中有关持续改进的承诺通过评审实现方针中有关持续改进的承诺.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PDCA循环)环境方针环境方针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要求目标、指标和方目标、指标和方案案资源、作用、职责和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权限能力、培训和意识能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文件文件文件控制文件控制运行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应急准备和响应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内部审核、记
10、录控制记录控制监视和测量监视和测量合规性评价合规性评价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DOCHECK ACT PLAN管理管理评审评审ISO14001特点q自愿原则q广泛适用性q灵活性q兼容性q全过程预防q持续改进原则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 ISO14000ISO14000系列标准的所有标准不是强制的,系列标准的所有标准不是强制的,而是自愿采用的。而是自愿采用的。 广泛适用牲广泛适用牲 ISO14000ISO14000系列标准,在许多方面借鉴了系列标准,在许多方面借鉴了ISO9000ISO9000系列标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吸取了系列标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又有所创新。一些经验教训,又有所创新。
11、 灵活性灵活性 标准的灵活性或合理性是其适用性的基础。标准的灵活性或合理性是其适用性的基础。 兼容性兼容性 ISO1400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在系列标准是在 ISO9000 ISO9000 系列标准之后制定系列标准之后制定的,是同的,是同ISO9000ISO9000系列标准性质相同的管理标准。系列标准性质相同的管理标准。 全过程预防全过程预防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贯穿是贯穿ISO14000ISO14000系列各标准的主导思想系列各标准的主导思想。 持续改进原则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是持续改进是ISO14000ISO14000系列标准的灵魂。系列标准的灵魂。ISO14000ISO140
12、00系列系列标准总的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标准总的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体系运行的特点q体系实施的核心是持续改进q体系实施的重点是污染预防q体系实施的基础是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q体系实施的起点是领导者的承诺和重视引言q 有效的环境管理需要组织实施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q 标准的应用遵循自愿原则,不增加、不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q 标准的应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q 标准的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关系标准的实施有赖于各职能层次,尤其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q 是认证性标准,提出用于认
13、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q 标准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绩效)的绝对要求;q 采用“标准”有助于但不能保证取得最优化结果;q 环境管理体系不必独立于其他管理体系。 1.范围范围n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本标准适用于组织确定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哪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n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n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
14、进环境管理体系;n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n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对本标准的符合性;n 1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n 2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的确认n 3 )寻求外部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n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n本标准旨在使其所有要求都能够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本标准旨在使其所有要求都能够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运行场所和条件等因素。q适用于有下列愿望的组织:q 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q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q 通过下列方式知识证实对
15、本标准的符合q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q 2)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q 3)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q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1.建立:是从决定开始到形成文件化的体系2.保持:是体系的实施及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改正,在新情况出现时的调整修订,以及必要的支持性活动3.组织建立的EMS应符合要求,EMS文件应充分描述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定义n环境 environmentn 组织(3.16)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n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
16、全球系统。n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n 一个组织(3.16)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3.5)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n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3.7)的环境因素。n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n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3.16)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的关系项 目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活动产品服务搬运危险化学品产品改进车辆维护化学品泄漏产品体积减小减少废气排放土壤和水体污染节约自然资源降低大气污染n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
17、em (EMS)n 组织(3.16)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3.11),管理环境因素(3.6)。n 注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n 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过程和资源。n环境目标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objectiven 与组织所要实现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总体环境目的。n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n 组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n 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其他环境表现要求
18、对结果进行测量。n环境方针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n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n 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n环境指标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n 由环境目标产生,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须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n污染预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产生、排放或废弃。n 注
19、:污染物预防可包括源的减少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恢复、再循环、回收和处理。程序procedure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程序所应具备的程序所应具备的6要素(要素(5W和和1H) :Who由谁做由谁做 What做什么;做什么;Where在哪做;在哪做; When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做;Why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做; How如何做。如何做。标准要求n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以及进行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外,未提出对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
20、但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组织,可能都是符合本标准要求的。n系统地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管理技术,有助于为所有相关方带来更好的结果。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取得这样的结果。环境管理体系能够促使组织为实现环境目标,在适宜和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同时充分考虑到采用这些技术的成本效益。n对各种管理体系要素的应用,可能因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相关方而异。n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细程度、复杂程度、体系文件的规模及所投入的资源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等。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环境管理体系要求(4.1-4.6共18个要素)n4.1 总要求n 组织应根
21、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形成文件。n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1.公司地址2.公司纳入认证的部门或区域3.产品范围范围范围n实施标准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为了改进环境绩效。n一个前提,即组织将定期评审和评价其环境管理体系,以确定改进的机会并付诸实施。n持续改进过程的范围、程度和时间表,组织依据其经济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来确定。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是为了实现环境绩效的进一步改进。n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标准的实施边界,即是在整个组织,还是仅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本标准,由组织自行
22、决定。n组织应当规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以明确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边界。当组织是一个更大组织在给定场所的一部分,对范围的确定尤为必要。n边界一经确定,组织在此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包括在环境管理体系内。n在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时,应当注意其可信度取决于边界的选取。若组织的某一部分被排除在环境管理体系之外,组织应当能对此做出解释。如仅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可以采纳组织内其他部门业已建立的方针和程序,用来满足本标准的要求。4.2 环境方针n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n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n
23、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n 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n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n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n 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n g) 可为公众所获取。4.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承诺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承诺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框架文件化、实施、保持传达到全体员工 包括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所有人员为公众所获取环境方针具有管理职责决策的一人
24、或一群人环境方针的管理要求:q a. 最高管理者负责制定方针q b. 形成文件q c. 付诸实施(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q d. 予以保持(贯彻执行、定期评审、适时修订)q e.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宣传、教育与培训,理解与落实)q f. 公众可获取(公开性)4.3 规划(策划) 4.3.1 环境因素n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n 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还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n 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
25、要环境因素)。n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n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4.3 规划(策划) 4.3.1 环境因素活动产品服务识别更新环境因素组织组织建建立立并并保保持持文文件件程程序序体系覆盖范围内内包括计划中q 建立并保持程序:对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及其相关信息的更新实行程序化管理;q 识别环境因素: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可以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还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q 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影响的;q 及时更新有关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信息:识别与评价环境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SO14000 环境管理 体系 实务 教材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