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精品文档】第 61 页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
2、,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2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
3、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先驱者一身二任,同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革命
4、自然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利色彩。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表明了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从启蒙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已“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1917年1月胡适
5、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2)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3)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4)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文是文学革命
6、的发难之作,有突出贡献。6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刘等人的响应,钱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刘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意见,但在思想禁锢的“无声的中国”一时未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发难者们甚至有些寂寞,于是钱和刘在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7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文学革命先驱把批判“黑幕派”和“鸳
7、蝴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周作人写了论黑幕剖析了晚清以来那种专门泼污水揭阴私的“黑幕小说”的社会根源,指出其与复辟思潮同气相求的本质。钱玄同指出当时黑幕小说的提倡是北洋军阀政府以“复古”达到“愚民”的一种手段。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蝴派”思想上的一个最大错误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等文,指出鸳蝴派借白话和通俗刊物流布,不过是“旧文化小说”的“异样的挣扎”!8林蔡之争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激流裹挟而下,虽遭旧文学势力反抗,但保守主义的声音相对较微弱,最初只有林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这位古文家在晚清曾用古文翻译大量外国小说,如今
8、他极力反对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写了论古文白话文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攻击北大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北大校长在致林琴南的公开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新青年将林琴南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小说荆生全文转载,逐句批驳,林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无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9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马肃,吴宓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他
9、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弊病不无中肯批评,但保守立场使他们看不清历史变革趋势,梅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吴论新文化运动,胡评“尝试集”,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鲁迅发表估学衡以揭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许多拥护者写文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10甲寅派1925年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说“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强弩之末,
10、重新提倡“读经救国”,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11易卜生主义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破天荒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发表娜拉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为宗旨,和五四精神吻合。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成风气,易卜生在当时中国引起巨大波澜,青年人狂热喜爱他,五四时许多新文学作者曾仿效他写“问题小说”“问题剧”入手,而转向关注和反映社会现实人生的创作。1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圣陶等12人,后发展为170
11、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13创造社1921年6月在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
12、“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从创作看,创造社的流派特色显著,该社成员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以1925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14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俞平伯等。他们创作的那种着重社会批
13、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15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的浅草社办有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16新月社1923年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曾是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开辟诗镌作为他们的代表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14、,他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而又称“新格律诗派”,在诗作上有建树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饶孟侃。17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和后来一些诗作,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18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新陈代谢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另换新的,这就是“文学革命”。19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
15、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1919年初又提出“平民文学”概念,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20进化论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基本原理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
16、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是文学革命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根源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基础是以实验主义为基石的自由思想,进化论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主张,认为白话文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21小说界革命1902年由梁启超发起,为把小说与维新革命联系,竭力强调小说的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曰欲改
17、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22林译小说古文家林琴南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因其早而开风气,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人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位置的首肯,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小说家先通过它来了解世界,它为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准备了作家和读者,功不可没。23问题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圣陶,庐隐,王统照,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
18、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之处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24叶圣陶隔膜火灾1919-1923年间,他发表了40多篇短篇小说,收入隔膜火灾中,其中反映小市民智识分子灰色生活的题材占三分之二,描写城镇小市民生活的作品,不属小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是采取冷静批判的立场,着重揭示小市民精神状态,标志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的前期代表作是潘先生在难中。隔膜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不不得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
19、25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26乡土小说及乡土文学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乡土文学的出现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其创作受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鲁彦,许杰,彭家煌,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
20、些寓局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较自觉可贵的民族化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彭怂恿,王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地之子。27自叙传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其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及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
21、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28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29庐隐的感伤小说用哀伤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
22、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海滨故人标示她转向郁达夫式的自叙传体写作,加上女性作家纤微细腻的心理笔致,个人气质上的感伤色调,很快成为了主观浪漫的“庐隐风格“。她的抒情性叙述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单调少含蓄,叹句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容量,削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30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宗教传奇色彩始终不离许地山小说,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造成了他与郁达夫,与乡土回忆者不同的浪漫传奇小说,下笔是人生实景,出笔已达超现实境界。(1)命命鸟:人物对生命的态度,敏明企图逃婚,加陵在离奇的佛教式冥想中大彻大悟,厌却红尘,以虔诚祈祷感化敏明
23、,双双走入绿丝奇湖,将入世的爱寄托在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上。(2)缀网劳蛛:一种只管织网而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上升到哲理层面。宗教的人生信仰渗入同一般五四姿态分离。(3)玉官,叙述一个女基督徒的经历,宗教气愤浓厚。(4)春桃,民间仁义和宗教慈爱混合在一起,”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宗教由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表现出来。”31废名竹林的故事人物和清新的乡村自然景物构成对应关系,河边竹林的葱绿仿佛是有意识设置的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为主人公三姑娘纯净美好的性格作衬托,这种描述人美景美的牧歌般意境,正是废名借鉴古典诗词的简练含蓄留空白等经验,转化为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