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doc(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文化史林刚(副教授)主讲绪 论 一 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内容和目的 1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 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 绪 论 2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 (1)意义:文化是社会的灵魂。通过文化的途径,能够获得社会进程的深层次信息。 (2)目的: 一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 二是深入地了解国情
2、(历史和现实); 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绪 论 二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1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性 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 (1)广泛性 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2)连续性 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因如下:绪 论 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 二是中国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 三是文化发育程度高。 (3)平和性 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
3、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 (4)独特的价值取向 指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例如:天人关系、群己关系 、义利关系、理欲关系 绪 论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指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自强、贵和尚中 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 刚健自强: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绪 论 贵和尚中:“和”是价值取向,“中”是思想路线。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同样来自“天”的启示。 易传:“地
4、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彖传:“保和太和,乃利贞”;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北宋张载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中”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易传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绪 论 三 中国文化史的线索和发展阶段 (一)线索:社会物质文化,学术思想,科技、文艺和史学,制度,宗教,风俗 。 (二)发展阶段: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绪 论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
5、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文化领域辉煌成果与比较劣势;文化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绪 论 总分为两个阶段:即从中国文化形成至宋元时期,是其不断发展和趋于鼎盛的阶段;而明清至民国晚期则是中国文化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下,开始反省自强,摆脱困境,走上近代化之路的阶段。 四 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方法 首先,要抓住关键,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把文化史的学习与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最后,学习中国
6、文化史和学习其它学科一样,还应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绪 论 (一)文化无优劣; (二)文化发展有其波峰与波谷期; (三)进行文化比较,重在取长补短; (四)文化需要交流; (五)文化要兴旺发达,开放乃必由之路; (六)文化要健康发展,需摈弃冷战思维; (七)文化要发展,需不同观念作支持; (八)文化最重要的是创造。绪 论 本讲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是什么?3简述中国文化史的线索和主要发展阶段。绪 论 五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 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第四讲 中国文
7、化内部冲突与融摄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 第六讲 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宋辽夏金元时期 第七讲 中国古代文化的继续延伸和转机明清前期 第八讲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绪 论 推荐教材: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版; 周晓光、裘士京: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参考书目: 冯天瑜、杨华:中华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顾列伟: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 钱穆:中国文
8、化史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绪 论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蕙荪: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991年 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凯:中国文化史,燕山出版社1992年 胡世庆等:中国文化史,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吴荣政等:简明中国文化史,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房列曙等:中国文化史纲,科学出版社2001年 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绪 论 汤用彤
9、: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卿希泰等: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马通:伊斯兰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 杨怀中: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沈福炜: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绪 论 六 、本课程的考核(一)考勤1. 以抽查听课笔记的形式考查出勤情况;2. 不定期点名三次,无故缺勤两次者取消考试资格。(二)作业1. 随堂作业一次;2. 任选专题小论文或读书笔记写作。(三)期末开卷考试(填空、选择、解释
10、、简答、论述等)绪 论(四)学期总评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60分,出勤40分)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v 一 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v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东亚大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规定了原始先民生活和创造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v 从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就成了中国先民最理想、聚集人数最多的开发区。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区,也留下先民活动的足迹。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创造,直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源头。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自
11、然地理环境和模式v 二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v 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v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 :(1 )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 ;(2)黄河下游以泰山为中心, v 2长江中下游文化区 :(1)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2)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v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和以甘、青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v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今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v 5北方游牧与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第一节 中国
12、文化起源的模式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第二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v 一 原始农业与畜牧业v (一)农作物与农具1、黄河流域盛行旱地农业,作物品种主要有黍、稷、麦、菽等。2、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田农业,作物以稻为主。3、先民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木耒、石耜、石锥、石铲、石锛、蚌刀、石镰、蚌镰等。 第二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v (二)畜牧业v 原始畜牧业是受到狩猎中对较小动物豢养的启发,从原始农业中分化出来的。v (三)手工业1、器具制造业
13、 2、纺织、缝纫业3、建筑业 4、舟车制造业5、特技制作业 重点:火的发明和弓箭的制造。 陶器的发明与饮食的变化1万年前的陶罐仰韶文化的釜灶和甑一组仰韶文化陶器一组大汶口文化陶器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石磨盘、磨棒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鬶和陶杯 猪和狗是主要的家畜渔猎是家庭的副业陶器的分类1、炊 具:灶、鼎、罐、釜2、饮食用具:碗、杯、盘、盆、钵3、储藏用具:罐、瓮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v 一 天文历法 v (一)时间单位:以太阳出入为周期“日”、以月亮圆缺为周期“月”以天气寒暑、草木荣枯、动物出入、迁徙为周期,参之以星象观测的“年”。v (二)尚书尧典记载,当时采用“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14、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初始历法。 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v 二 八卦文字 v 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v 伏羲创立八卦的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揭示天地化生的奥妙,类概万物的性情。 v 八卦不仅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意义,它还用抽象符号代表具体事物的方式,直接启导了文字的产生。 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v 三 艺术 v (一)音乐:甘肃玉门火烧沟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埙,有一吹孔,两按音孔,可发4个乐音,构成4
15、声音阶。山东潍坊市姚官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埙,有一吹孔,一按音孔,可发小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v (二)图画:原始图画艺术主要反映在陶器上,如仰韶文化彩陶上鱼、鹿、鸟兽、植物、花叶和几何图案,纹样繁多,色彩鲜丽。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v (三)装饰造形艺术:有山顶洞遗址中涂上颜色的卵石、磨制的石珠、钻孔贝壳和兽齿,它们都是佩带在身上的装饰品。龙山文化被称作蛋壳陶的薄陶,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陶制女人裸体像、龙及鱼、鸟等玉雕,都是造形艺术的精品。v 四 信仰崇拜 v (一)自然崇拜v (二)祖宗崇拜v (三)图腾崇拜“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式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
16、信自己的氏族于某种动物、植物,和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1.国家的出现:约5000年前2.地域:黄河和长江流域3.这一时期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v 、早期政权特点:神权和强权结合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v 、帝的传说:确定了我国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v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二 、婚姻与
17、社会结构v (一)血亲杂交v 原始人群内部不分班辈的性交关系,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团。v (二 )血缘群婚v 早期智人主要实行血缘群婚制,即血缘家族内同一班辈的男子与同一班辈的女子既是兄弟姊妹,又互为夫妻。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三) 族外群婚v 一个血缘家族的同辈兄弟,与另一家族的同辈女子互为夫妻。即这一家族的众兄弟,是另一家族同辈姊妹的共夫;另一家族的姊妹,是这一家族同辈兄弟的共妻。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四 )对偶婚v 在一个血缘家族同辈兄弟与另一家族同辈女子互为夫妻的基础上,每个男子在对方家族中又有一个主妻;对方家族的每位女子在这一家族的众兄弟间也有一个主夫。v
18、 (五 )一夫一妻制v 父系氏族制度代替母系氏族制度后出现 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本讲思考题:v 1中国文化起源的地理自然条件是怎样的?v 2简述原始先民创造的主要物质和精神文化。此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 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 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 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 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 饮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 礼记礼运“夫礼之
19、初,始诸饮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食料 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二)食法 夏商以后,先民的饮食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见于文献记载的烹饪技法,除燔、炙、炮、煮、蒸以外,还有烙、爆、脍、烧、炖、熬、溜、煨、渍、脯、胹(音r)、醢、腊、醓、齑、羹等。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食器与礼制 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仍以陶器为主。考古发现的食器主要有首见于龙山文化的黑陶和白陶。 青铜器产生于夏代,盛行于商、周、春秋,是贵族阶级的食具。它最初模仿陶器的形制、品种。
20、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食器有斝(音ji)、爵、盉(音h)、鼎、觚等,数量较少。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周以后发展较快,炊煮器有鼎、甗(音yn)、镬、鬲。盛食器有簠(音f)、簋、敦、豆、笾。酒器有爵、斝、觚、盉、觥、卤、壶、彝等。 北方炊器:鬲、鼎、甗南方炊器:鼎分食制的时代 宋代马和之画的小雅鹿鸣之什卷中周人钟鸣鼎食图作为祭器的鼎作为炊煮器的鼎和鬲蒸饭用的甗酒器食器西周的火锅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这一时期饮食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在“明贵贱,辨等列”的制度下,与社会政治相联系。礼记礼运说:“器以藏礼”。就是说,三代以来的礼仪,从饮食器具及食品上就得到了体现
21、。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二 衣饰 人类最早的衣服,是适应人们御寒防暑、蔽体遮羞的需要而出现。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茭,是干草。这是说初民用干草拧成绳子,将兽皮绑在身上为衣饰。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夏禹时代,人们已经有了比较象样的衣服。说苑称禹“士阶三等,衣裳细布”。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引夏书云:“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夏桀、殷纣时,开始用衣饰来美化人体:“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历代衣饰的主要功用,至此都具备了。 西周、春秋时期,王室有“典丝”等官职,专门管理丝织业,衣饰的种类、材料更加齐全。后世用作衣服材料的麻、丝、皮、毛、棉等商代已经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中国 文化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