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子语类》三则.ppt(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朱熹(朱熹(1130-12001130-1200),),字字元晦元晦,号,号晦庵晦庵,著名理,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直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九百年之久。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理学兴起于
2、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周敦颐和张载是理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于程颢、程颐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高峰,出现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高峰,出现了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是王守仁心学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
3、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学术领域衰落了。 “天理天理”“”“人欲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欲
4、。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方面,即,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问题,从孔子的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到孟子的,到孟子的“舍生取舍生取义义”,到宋明理学的,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天理人欲”乃乃 至至“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过的。儒家经典易易诗诗书书礼礼春秋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
5、。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朱熹将大学大学中庸中庸与与论语论语和和孟子孟子并并称四书称四书,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去世前还在修改。 是朱熹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与弟子问答的语录语录汇编,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致的哲
6、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易而实用。 第一则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读书须读到不忍舍舍处,方是见得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真味。若读之数过过,略略晓其义即晓其义即厌厌之,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着意,看,看得多少文字!得多少文字!穷穷得多少得多少义理义理。徒为懒。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倦,则精神自是愦愦愦愦,只,只恁恁昏塞不通,昏塞不通,可惜!可惜!kunn第一则翻译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释卷之时,才能领卷之时,才
7、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遍, ,大概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满足,然后就去找其,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只要头脑清醒,整日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用心,那么,会看多,那么,会看多少书,少书,探究探究领会了多少领会了多少道理道理。如果懒惰。如果懒惰,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 ,只是那样昏昏沉只是那样昏昏沉沉沉,
8、 ,不通道理不通道理,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深刻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是提高精神境界。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熟读精思。 所谓得所谓得“真味真味”,即,即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朱熹所讲的读书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朱熹所讲的读书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
9、法,而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主张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主张通过读书来通过读书来“穷穷理理”,来体认天理,来体认天理 ,即人伦、圣言、世故等儒家所讲,即人伦、圣言、世故等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提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精神境界。高精神境界。 第二则第二则1 问: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为天理,天理,彼为人欲。彼为人欲。及及到做时,到做时,乃乃为为人欲人欲引引去,事去,事已已却悔,如何?却悔,如何?”曰:曰:“ 此便是无克己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
10、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 翻译翻译 (弟子)问道:(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候,也知道这是是天理,那是人欲。天理,那是人欲。等到等到做事情做事情时,时,却却又又被被人欲所人欲所引诱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这便是缺乏克克己己的的功夫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对待情况,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有一条小道一样。心
11、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 第二则第二则2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须是遇事之时,。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翻译翻译 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着,自己不知,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
12、关键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 第二则第二则3 若是上智圣人若是上智圣人底底资质,不用资质,不用著著力,自然存天理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大段著力,无一时,无一时一刻不照管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始得。,始得。翻译翻
13、译 如果如果是圣人那样是圣人那样的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假如资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然后才去行动。假如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要仔细用心仔细用心,每时每刻,每时每刻克制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第二则第二则4 曾子曰:曾子曰: 仁以为己仁以为
14、己任任,不亦,不亦重重乎!死而后乎!死而后已已,不亦远乎!不亦远乎!又曰: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直是恁地用功是恁地用功,方得。,方得。”翻译翻译 “曾子说: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生的使命使命,这不是很,这不是很沉重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死方休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他又说正如正如诗经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
15、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才行。” 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道德,以绝私欲。 曾子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任重而道,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16、乎?死而后已,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亦远乎?” 【译文译文】曾子说: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 朱熹认为,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朱熹认为,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所讲的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理欲之辨、克己复礼
17、的修养工夫要的修养工夫要认真对待的教导。认真对待的教导。 战战战战兢兢兢兢,如临深渊,如履,如临深渊,如履薄薄冰。而今而后,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吾知免夫夫,小子!,小子! 诗经诗经小雅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履薄冰。” ” 此诗本是讽刺周幽王政治昏暗的此诗本是讽刺周幽王政治昏暗的一首诗,一首诗,诗的最后说诗的最后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履薄冰”,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这几,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这几句诗历代流传,至今已成为习语。句诗历代流传,至今已成为习语。 曾子曾子引用这几句诗,也是表明一种引用这几句诗,也是表明一
18、种谨慎谨慎态度。态度。朱熹朱熹在这里又一次引用,是为了总结前文,说明在这里又一次引用,是为了总结前文,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天理,灭人欲天理,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第三则第三则1 1 廷秀问:廷秀问:“今当读何书?今当读何书?”曰:曰:“圣贤教圣贤教人,都提人,都提切己切己说话,不是教人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向外,只,只就就纸上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翻译翻译 廷秀问:廷秀
19、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自己切身的体会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求表面,只只满足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 第三则第三则2 2孔子曰:孔子曰:君子君子喻喻于义,小人于义,小人喻喻于利。于利。又曰: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0、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孟子虽是为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翻译翻译 孔子说:孔子说:君子君子懂得懂得的是义,小人的是义,小人懂得懂得的是利。的是利。又说: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提高和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孟子说: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呢?孟子虽然这是孟子虽然这是对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当时的梁惠王说的,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第三则第三则3
21、 3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生死路头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这边便是为义, ,从那边便从那边便是为利;是为利;翻译翻译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最紧要的问题!现在人!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从那边就是为利。 第三则第三则4 4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向内
22、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不肖之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也。”翻译翻译 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走向愚昧不才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夫,但是,
23、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本章讨论的主旨是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义利之辨,这与前章的,这与前章的理欲理欲之辨之辨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问题。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问题。 义义就是就是道义原则道义原则,利利就是就是利益利益。重义轻利,是。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讲明的问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论语里仁里仁) 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做是君子和小人的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做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分界。“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4、孟子孟子梁惠梁惠王上王上) 孟子认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舍生取义”,要舍弃利,选择义。,要舍弃利,选择义。 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一方面认为,作为政府和地方官吏,应该实行奖发。他一方面认为,作为政府和地方官吏,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这个角度的措施,这个角度的“利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 本则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读书
25、的问题,本则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朱熹却回答义利之辨,是否答非所问?朱熹却回答义利之辨,是否答非所问? 朱熹回答义利之辨看起来好像是答非朱熹回答义利之辨看起来好像是答非所问,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关于读书的所问,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关于读书的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为人”还是还是“为己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这是个是非分界的问题,不容讨论,认清这是个是非分界的问题,不容讨论,认清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却好商
26、量也”。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倡导儒家“见利思义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先义后利”,认为对于,认为对于“天天理之公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
27、是趋愚不肖之途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用“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人的物质欲望与社会规则之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人的物质欲望与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的利益追求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间的矛盾冲突,人的利益追求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突。突。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欲壑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人欲”无度,
28、无度,“天理天理”何存?从何存?从大的方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面说,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
29、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权益,在“义义”与与“利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正如汶川地震、正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奶粉等事件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北京奥运、三鹿奶粉等事件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义且富贵不义且富贵, ,于我若浮云。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岂因祸福避趋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论语论语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求品自高。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左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