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doc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精品文档】第 5 页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 备课时间:2014.12.8 审核:包英学习时间: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2、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
3、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苏轼少时即
4、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给画线字注音
5、或写出汉字。西日欲tu( ) 沉鳞j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2、解释句中画线的词:(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7)解衣欲睡 ( ) (8)欣然起行 ( ) (9)遂至承天寺( ) (10)盖竹柏影也 ( ) (11)相与步于中庭 ( ) (12)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3)念无与为乐者 ( )3、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答谢 中书书 记承天寺 夜游 导学案含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