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doc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精品文档】第 23 页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二、课程目的要求目的: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
2、应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要求: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教学内容业余进修第一章 自然的探索3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性16第三章 自然界的运动性9第四章 生命与自然10第五章 资源、能源及其利用14第六章 生活中的科学与技术13第七章 人类活动
3、与地球环境8第八章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合 计72注:如果学时数仅限于72学时,则可删去本大纲中打“*”的内容,72学时中,不包括实验、考试的时间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 自然的探索一、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二、内容要求第一节 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
4、、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实验一 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第三节 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三、重点难点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四、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性一、教学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性;了
5、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自然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理解水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的表示法和应用,理解几种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周期率的原理和周期表的运用,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基本类群与基本特征,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3掌握物质的量,掌握水溶液、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量方法。4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学会使用显微镜。二、内容要点第一节 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恒星、银河系、太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及其起源:地球的
6、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容圈层、地球的表层;地球的表面形态:海陆分布、海洋的形态、陆地的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 自然界中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大气的组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水的性质、水溶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和指示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烃、烃的重要衍生物;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性质;实验二 土壤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定;第三节 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础特征:严整复杂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
7、、应激性和适应性、遗传和变异;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太阳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液态水、生命活动所需的气体.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物的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实验三 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方法;实验四 鲫鱼的解剖。三、重点难点重点:太阳及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的外部圈层、陆地的形态、溶液的浓度、无机物、元素周期率、烃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分散系的性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8、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难点:物质的结构、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蛋白质和核酸、细胞分裂。四、教学建议1物质的结构:了解物质的结构,知道用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规律,理解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壳层排布。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并应用于pH值的计算。3从分析不同反应着手,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两个方面,搞清氧化剂、氧化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还原反应、还原产物等概念。4从分析盐类的水解反应,让学员理解硫酸铵等盐溶液呈酸性、碳酸钠等盐溶液呈碱性的原因。5只讲基本类别和代表性化合物,知道烃类中有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及其结构。6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
9、介绍,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挂图、模型、幻灯、投影片等)讲清细胞亚显微结构。每介绍一种结构,均采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教学方法。7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着重介绍细胞的有丝分裂,借助于直观教具,以植物细胞为例,讲清细胞分裂的过程,强调各期细胞的主要特征。至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则可运用对比法,找出地植物细胞分裂的异同点.第三章 自然界的运动性一、教学要求1了解描述运动的相对性,了解重力势勇;了解大气运动是造成天气变化和气候分带的原因,了解各地区不同气候类型。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理解功、功能、动能定理,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理解季节和五带、历法和时间。
10、3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原理。4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二、内容要点第一节 物体的最简单式描述运动的相对性、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几种变速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功、动能、动能定理、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冲量、动量、动量守恒;第二节 天体的运行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季节和五带、历法和时间;大气环流、天气、气候;实验五 地球仪的运用。三、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时间和历法的规定。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性及大气环流四、教学建议1通过举例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消化难点,从而帮助学员纠正错误的固有观念。2
11、通过实验演示,讲清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性,注意自转时各地线速度相异,公转时地轴倾斜的影响。3结合插图讲清与中国有关的大气环流的内容,如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季风等。第四章 生命与自然一、教学要求1了解生物界的两大营养类型,了解动物的营养方式,了解生殖发育。2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理解食物的营养成份,食物的消化、吸收、人体建立均衡膳食的重要;理解遗传变异,理解生命起源、达尔文进化学说及其本质。3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4逐步建立对统一、动态平衡的辩证观点。二、内容要点第一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器官叶、叶绿体;光反应、暗反应;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捕获太阳能、保护环境、物质循环;第二节 动物的营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 基础知识 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