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公开课特色教学案.doc
《《边城》公开课特色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公开课特色教学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边城公开课特色教学案【精品文档】第 7 页边城公开课特色教案时间: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班级:普师三(1)班执教者:刘从奇一、文本概说本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边城通过抒写青年
2、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3、,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4、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教学难点 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对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的体会。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1、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了两篇的小说,对小说阅读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2 师范学生普遍文学阅读量不大,对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课前阅读边城全文和沈从文其他文学作品。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感受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课前、课中均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解读分析鉴赏人物,感受人性之美。3自主学习策
5、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在深入解读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达到能力的迁移内化。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多媒体教室。2、学生观看视频片断血色湘西和人物沈从文六、教学方法:鉴赏、分析、品味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出示PPT)作家生平: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
6、病逝于北京。1、湘西少年: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
7、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作品风格: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8、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
9、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二、关于边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
10、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沈从文通过边
11、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出示PPT)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三、学生概述课文主要情节,理清课文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边城 公开 特色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