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ok.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ok.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ok【精品文档】第 17 页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品格篇1.德高望重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度不凡。富弼从二十六岁起开始做官,在他任职的四十多年中,他对北宋王朝尽忠职守,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都做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不断被加官进爵。他曾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富弼为人恭顺温和,即使当了宰相之后,也不会仗势欺人,每当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来拜见时,他都以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隐居洛阳。一次,
2、他坐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百姓认出,人们全都聚拢在他的坐轿周围,原本热闹的集市顷刻间变得空无一人。因此,司马光称赞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释 义: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出 处:晋书简文三子传2.洁身自好洁身自好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原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就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何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
3、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掸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赃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释 义:形容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出 处:楚辞渔父3.脚踏实地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通鉴,前后十九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钻研,专心写作。他的工作态度非常严谨,对许多章节都做了反复修改。全书编成时共
4、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包括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宋神宗将这部书定名为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京师,住在洛阳独乐园。这段时间里他经常与邵雍闲游谈心。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回答说:“君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啊!”邵雍对司马光的评价确实恰如其分,不愧是司马光的知己。释 义 :本义指双脚在地面上站稳,踏踏实实做事。形容做事认识,作风质朴,不虚夸,不浮华,不投机取巧。出 处:邵氏见闻录4.路不拾遗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
5、,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释 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出 处:旧唐书5.见贤思齐老子是楚国的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曾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但当他看到周王室日渐没落,周王对有识之士的治国之策根本不予理睬后,愤然辞官,开始了讲学活动,在周王朝成了一个很有社会地位和知识渊博的学者。当时孔子在鲁国,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方求学拜师。有一
6、天,他听到学生南宫敬叔称赞老子是一个有真才韬略的学者,便决定去拜见。孔子请南宫敬叔作引导,不远千里从鲁国去会见老子。孔子经过长途跋涉,带着学生们来到洛邑。老子异常兴奋,特地带着徒弟前去迎接。相见后,尽管年龄相差悬殊,双方稍有几分拘谨,由于孔子的真诚求教,老子还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治学的道理,并赠给孔子有关的图书典籍,二人从此结为知己。释 义: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指十分有上进心和进取心。出 处:论语里仁6.内助之贤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着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
7、当御者驾着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着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 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骄傲的样 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
8、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释 义: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进步,提高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出 处:宋史后妃传上序7.糟糠之妻宋弘,字仲子,东汉初期的名臣,他不仅以清节威德著称于世,在处理夫妻关系上的所作所为,也为后世称道。汉光武帝即位以后,宋弘被拜为太中大夫,后来又做了大司空,被封为侯。他将自己所有的田地租税收入和朝廷的俸禄,用来赡养九族中的人,而自己官高位显,家中却没有多少财产。 这一年,光武帝
9、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光武帝念及姐弟之情,时常请她入宫见面、聊天,也想替姐姐再找一个好丈夫。一天,两人坐在一起议论朝中大臣,光武帝想趁此机会看看姐姐态度,于是问道:“看我这朝中众臣,谁是真正的贤士?”公主回答说:“依我之见,宋弘为人有威望,有道德,其他人无法跟他相比。”这样一来,皇帝明白了姐姐的意思,她是看中了宋弘的人品,就宽慰姐姐说:“别急,等我想个办法,慢慢找机会把这事办了。” 由于深知宋弘的为人,光武帝颇动了一番脑筋。他知道要是让人直接去说媒,而宋弘不同意,这岂不是让姐姐的面子丢尽了,自己也不好下台。于是过了几天,他找个机会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 光武帝问宋弘:“我
10、听说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说一个人当了高官,他过去的旧相识就要被换掉,不再来往了;一个人要发了大财,他过去的妻子就会被抛弃,另寻新人,是这样的吧?这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听了,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他正色回答皇上的问话说:“臣听说人贫贱时交的朋友,富贵的时候不能忘记他们;贫贱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妻子,也不能因为自己富裕了就休弃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贤达之士所做的。”听了这话,皇上也就明白了宋弘的想法,更佩服他的为人了。 同枕之缘几生修来,结为夫妇,就应该终生相守、相敬如宾,怎么能因为一方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呢?更不能嫌妻子老丑而另择新欢。应该牵手走过人生之路,不离不弃、共进共退。 释 义:糟糠,穷人用来充
11、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出 处:后汉书宋弘传8.见义勇为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云梯的攻城器械。楚王想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当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国的都城,去见公输般。 墨子对公输般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请允许我送你十镒黄金作为报酬。”公输般很不高兴,他说:“我义度行事,决不去随意杀人。”墨子起身向公输般拜揖说:“我听说你造了云梯,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的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现在牺牲本来就不足的人口,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
12、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你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人。”公输般认为墨子说的很对,但觉的已经答应了楚国,不好反悔。墨子请他引见去见楚王,公输般答应了。 墨子见到楚王,晓以大义,说的楚王心服口服,但楚王还是说:“公输般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墨子于是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般较量一番。公输般几次设置了攻城的妙计,墨子则全部加以抵御,公输般只好认输,但却说:“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想说出来。”墨子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我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楚王问两人到底在说什么,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
13、,杀死了我,宋国就无人能守城,楚国就可以放心的去攻打宋国。可是我已经安排了我的学生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所以,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于是,楚王放弃了进攻宋国的打算。 墨子成功的劝阻了楚王,便起程回鲁国。途径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雨,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使宋人免遭灭顶之灾,实在是宋国的恩人。宋人却毫不知情,而墨子也不求任何回报。释 义:指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出 处:论语为政廉政篇1.励精图治公元前68年,汉朝名将霍光因病去世。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
14、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从此以后,汉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汉宣帝的心意。汉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释 义:指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出 处:汉书魏相传2.克己奉公祭遵,字弟孙
15、,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
16、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释 义:本义指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出 处:后汉书祭遵传3.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浙江钱塘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做了监察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赏识他。于谦被破格提升为河南、山西巡抚后,衣食住行仍很俭朴。 明宣宗九岁即位,宦官王振专权。王振是一个
17、贪得无厌的人,外省官员进京,总要向王振进献礼品。一次,于谦入朝,手下人建议他带着蘑菇等土特产去联络感情。于谦哈哈大笑,提笔写下一手诗,表明他的一身正气:绢帕蘑菇及钱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释 义: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出 处:次韵吴江道中4.明察秋毫从前有个叫唐宗普珍的姑娘正在洗衣服,她把一对金戒指放在岸边的石头上。无赖小偷格桑趁她不注意,把金戒指偷走了。姑娘向法官报了案。法官查问无赖格桑,格桑说:“戒指是我死去的母亲送给我的。”法官想了想,说:“此案没有旁证,干脆你们一人拿走一只戒指算了。”格桑想:“这倒不错!一是顺从了法官,二是不化代价得到一只
18、金戒指,我没吃一点亏。”于是点头同意。唐宗普珍想:“不能平白无故失去一只金戒指,就说是送给他,也讨不了一份人情。”于是大声说:“我不同意这样做,法官的判决不公平。”法官说:“好了,好了!现在证明金戒指是唐宗普珍姑娘的。因为那本是她的东西,所以她不想无缘无故送给别人。无赖格桑不化代价就能得到一只金戒指,所以他同意这样做。”就这样,法官根据姑娘和小偷的态度,判断出了金戒指的主人是谁。释 义:本义指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出 处:孟子梁惠王上5.兼听则明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
19、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释 义: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出 处:潜夫论明暗6.集思广益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当时负责丞相府文书事务的主簿官杨颙,对诸葛亮亲自过问每一件事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他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20、,上下之间分工应该不同。”劝说诸葛亮应抓住军政大事而不必过问一些琐碎小事。诸葛亮对于杨颙的劝告和关心很是感激,但他怕有负刘备所托,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后来杨颙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为了鼓励下属踊跃参与政事,诸葛亮特意写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章,文中写道“丞相府里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的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释 义: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出 处: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7.公而忘私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祁黄羊,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议。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招进宫,问祁黄
21、羊说:“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想了想说:“解虎去比较合适。”解虎与祁黄羊之间有矛盾,是晋平公也知道的。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虎,有点出乎意料,就问:“解虎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他去当县令?”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南阳县令,又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点了点头,说:“好吧!”于是就派解虎去当南阳县令。解虎到了南阳,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戴他。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还缺少一个军尉,你看谁能够胜任?”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晋平公听了,又吃了一惊。原来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当时,推荐自己的亲属当官是很忌讳的事情,因为很容易招来
22、闲话。晋平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去当军尉,就不怕别人说你徇私情?”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可以当军尉,又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我是谁胜任这个职务就推荐谁,不管他和我有没有关系,怕什么闲话呢?”晋平公很赞赏他的坦荡,就说:“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称职。后来,孔子听了这件事,就感慨地说:“乞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真是公而忘私啊!”释 义:为了公事,忘记私事。指一心为公。出 处: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8.陶母教子陶侃是东晋浔阳人,曾任荆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晋代很有作为的官员。陶侃幼年丧父,家中十分贫
23、穷,他的母亲湛氏靠纺织供养他读书,湛氏还教导他要好好做人。长大后,陶侃做过管理捕鱼的小官,名谓“鱼梁吏”。一次,很爱母亲的他派人给妈妈送去了一罐鱼干,以表自己的孝心。谁知湛氏见了,并不领情,她让来人原封不动地把东西带回去,同时还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评儿子道:“你在外当差,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是不孝顺,你这样做会让我为你担心啊!”陶侃听了母亲的教诲,十分后悔,此后再也不敢占公家的东西。后来,陶侃成为一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陶侃的成就,与他母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释 义:陶母湛氏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从小事做起,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出 处:世说新语贤媛修身篇1.闭门思过西汉昭帝时,燕人
24、韩延寿曾做过东郡(今山东郓城)的太守。他善于听取部下的劝告,积极采纳好的主意。他在东郡当官三年,号令严明,办案果断迅速,结果,社会风气大大好转,使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得最好的一个郡县。后来,韩延寿又当上了左冯翊(今陕西大荔)的太守。在任的前几年,他从不到地方巡视。有一次,有一个部下劝他到下面走一走,视察一下各地县官的政绩。韩延寿说:“各县都有贤明的长官,督邮也能明辨善恶,我下去巡视恐怕用处不大反而增加麻烦。”部下又说:“现在正值春忙时节,下去也好看看农民的耕种之事。”韩延寿只好出行。他刚走到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就有兄弟俩因争田之事直接找他告状。这件事使他感到非常难过,他说:“我作为太守,是一
25、郡之长,却不能救化百姓,结果导致民众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辱,责任全都在我身上,我还是自己退职让贤吧。”第二天,他就推辞称病,闭门思过。地方官员见他这样,也都深感自己失职。韩延寿的举动也深深感化了争田地的那兄弟俩,他们两人由互争变为互让,并且主动前来负荆请罪。韩延寿非常高兴,亲自接见,并以酒肉热情地款待,勉励他们知错能改。这件事让当地老百姓和官员都对韩延寿更加敬重,从此,在左冯翊再也没有争讼之事发生。释 义: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比喻人有自知之明能够自我批评,检查自己的过失。出 处:镜花缘2.从善如流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
26、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释 义:形容乐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出 处:左传成公八年3.名正言顺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在五十六岁那一年,孔子又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孔子
27、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
28、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国君让您去治理国政,您首先干些什么?”孔子略为思索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子路不客气的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孔子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的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释
29、 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出 处:论语子路4.三思而行季文子是当年的鲁国大夫,他办事办得很谨慎,什么事情都先想来想去,经过仔细思考以后再决定怎么做。孔夫子听后说,只要正面考虑一下,反面考虑一下,就可以去做了。遇事当断则断,又不能鲁莽,要从好处即顺利的方面想一下,也要从坏处即失败的方面想一下,作好了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后,就要做出果断的决定,立即执行或放弃。释 义:指经过多次考虑才去做。出 处:南齐书公冶度5.安步当车战国时,齐宣王有一次召见隐士颜躅,让他步行过来讲话时,颜躅拒绝了。他对齐宣王说:“我如果按大王的话走过去,那就意味着我屈从权势;而大王要是能够
30、屈尊走过来,却能够显示出大王您礼贤下士的风度。您说是我仰慕权势好呢,还是大王尊重贤人好呢?”后来,齐宣王认为他是个贤士,便邀他留下。颜躅却拒绝说:“大王,我是过惯隐居生活的人,已习惯于饥饿时把饭当肉吃,把慢慢走路当做乘车,您还是让我回去吧!”说完,颜躅便告别齐宣王,重返山林,继续过他的隐居生活去了。释 义:本义指慢慢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得其乐。出 处:战国策齐策四 6.大器晚成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崔琰的人在袁绍的手下当兵。他见袁绍的兵每经过一个地方,就挖开那里的坟墓抢夺金银财宝,非常不道德,就向袁绍提建议。袁绍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让他做了门官。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崔琰被
31、俘虏了。曹操觉得崔琰是个人才,就没有杀他,并让他在自己的身边任职。有一次,匈奴的使者来朝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长得不够魁梧,就让崔琰假装成自己,而他自己却装成个侍卫。由此可见,崔琰深得曹操赏识。崔琰的堂弟崔林,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因此亲友们都说,崔林和崔琰相比,简直相差太大了。但崔琰并不这样认为。他每次碰到亲友把他和崔林相比,就对他们说:“崔林其实很有内才,只是现在暂时还没有被人发现,但将来一定会有人发现他的。古人说大器晚成,意思就是说,做好大器皿要比小器皿需要的时间长很多。同样的道理,像我这样的小人物,自然很快就会被人知道。但像崔林那样的大人物,人们了解他就要迟一点了。因此,你们千万不
32、要小看崔林。”后来,果真像崔琰说的那样,崔林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任命他做自己的主薄。而后又升职,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地位和成就都远远超过了崔琰。释 义:原指大的或贵重的器物需要很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完成。现指有才能的人要长期磨练,往往很晚才取得成就。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者的安慰话。出 处:三国志魏书崔琰传7.心悦诚服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治理国家,反对靠实力来使人归服。他明确提出凡靠实力来压服人家的,人家是不会心悦诚服的。他在一次谈话中,以商汤和周文王得天下的道理以及孔门弟子心服孔子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主张。他说:“想依靠实力并假借仁义来达到称霸诸侯的,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依靠道德行仁政而统治天下
33、,则不一定要依靠多么大的国力。商汤当时的统治范围仅有七十里,周文王的也只不过百里。可后来他们确实统一过中国。凡靠强力压服人家的,人家不会心服的,只是因为他力量强大的缘故;而以德服人者,则心悦诚服。就象七千弟子诚服孔子一样。”释 义: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出 处:孟子公孙丑上8.防微杜渐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
34、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释 义: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出 处:后汉书丁鸿传勤学篇1.磨杵成针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但也很贪玩。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很纳闷便问道: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李白听了很吃惊,又问道: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
35、婆婆笑了笑回答说: 我这样不停地磨下去,这铁棒就会越来越细。这铁棒比以前已经细了不少,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李白听后很受启发,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释 义:本义指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出 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2.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侯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经几次进入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仍然不懈地读
36、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薄。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鸣叫,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释 义:听到鸡叫,就马上起来练武。比喻志
37、士仁人及时发奋,刻苦自励。出 处:晋书祖逖传3.夜以继日周公旦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发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担起辅助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执政。有些贵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还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但周公坚韧不拔,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误解,击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一定要
38、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孟子赞扬他说:“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来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他就抬起头来想,夜以继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办法,便坐着等待天明,马上去施行。”释 义:本义指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出 处:庄子至乐4.废寝忘食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
39、么回答,就没有做声。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释 义:本义指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到了忘我的程度。出 处:列子开瑞篇5.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欢研究学问,到处寻师问友,曾在著名学者程颢门下求学。后来程颢去世了,他又到程颢的弟弟程颐所建的伊川书院求学。那时杨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虚心好学、尊师重友,因此深得程颐喜爱。 一天,杨
40、时和同学游酢一起向程颐请教问题,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睡觉。由于求学心切,所以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一动不动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教杨时。杨时也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释 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重教,诚心求学。出 处:宋时杨时传6.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学生叫孙敬,他从小勤学苦读,经常一个人不停地阅读,往往到了十分疲倦时还不肯休息。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房梁上,一头结在头发上。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他立刻惊醒,继续苦读。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拼命读书,身边放了一把锥子
41、。夜晚一打瞌睡,他就用锥子猛刺大腿。腿痛了就睡不着了,他再继续读书。后人将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便称作“悬梁刺骨”。释 义:形容读书学习发愤刻苦。出 处:战国策秦策一7.不耻下问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非常虚心好学。他死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特意授予他一个谥号“文”。孔子的弟子子贡不明白其中的由来,便去问孔子,孔子解释说:“他聪明而又虚心好学,而且从不因为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所以称之为文。”后来,“不耻下问”就成了孔子的治学方法之一。 释 义: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出 处:论语公冶长8.孺子可教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
42、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
43、答应。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释
44、 义:本义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出 处:史记留侯世家9.刮目相看吕蒙是三国时候东吴的名将。他自幼家境贫寒,没有念过书。因此,他刚当官的时候,没有多少学问,常常被同僚取笑。当时,东吴的国王孙权看到这种情况,就劝吕蒙多读些书。吕蒙认为孙权说得很有道理,就虚心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了。此后,吕蒙不管有多么忙,每天都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这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他就读完了史记、汉书、战国策等书,学问长进很快。周瑜死后,鲁肃接替他做了东吴的大都督。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和吕蒙打交道。他认为吕蒙是个武将,做学问一定不行,也就不跟他谈读书的事。有一天,鲁肃和吕蒙在一起聊天。
45、吕蒙对鲁肃说:“将军受朝廷重托,在这儿驻守关口。这里与荆州相望,听说守将关羽武功盖世,计谋过人,不知将军打算如何对付他?”鲁肃心想,吕蒙一定心里有了准备。于是就虚心向吕蒙请教。吕蒙就跟他仔细地说了五条对付关羽的计策。鲁肃将五条计策认真一分析,认为非常有道理。鲁肃便称赞他道:“啊!原来我只知道您武功高强,想不到吕老弟还计谋过人,这真是我们吴国的大幸!”吕蒙听了鲁肃的夸奖,半开玩笑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嘛!”释 义: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用老眼光去看他。刮目:擦亮眼睛。出 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10.孟母断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
46、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释 义:指学习做事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出 处:列女传待人篇1.宾至如归 公孙侨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曾当过郑国的卿士,在他执政期间,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渠,做了很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事。他还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 有一年,郑简
47、公派公孙侨出访晋国。公孙侨到达晋国后,晋国国君晋平公以大国自居,借口国内有丧事,没有及时会见他。公孙侨很气愤,就让他的随行人员拆掉晋国宾馆的围墙,使自己的马车能够自由出入。晋国有个叫士文伯的大夫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宾馆,批评公孙侨说:“我国为了预防强盗,保证诸侯国来宾的安全,所以修建了宾馆,筑起了围墙。现在你们把它毁了,我们怎么接待外国的客人呢?”公孙侨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郑国是小国,不敢安居,因此按时准备财宝前来进贡。谁知贵国国君国事繁忙,抽不出工夫来接见,我们不敢贸然呈上礼品,也不能把礼品放在露天,担心这些东西会因为受潮、干坏或者虫蛀而受到损失。听说过去晋文公的时候,宾馆宽敞明亮,就跟现在君王居住的宫殿差不多。晋文公接见外宾也很及时,接待热情周到,使宾客有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的感觉。现在,贵国国君的寝宫豪华气派,而宾馆的大门却矮小得难以通过车马。为了保存好献给贵国的礼品,我们只得把围墙拆掉啊!”晋平公接到士文伯的报告后,自觉理亏,于是热情接见了公孙侨。不久,晋国便重新修建了一座宽敞明亮的宾馆。释 义: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形容待客殷勤、周到。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