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下册.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选下册.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历史文选下册【精品文档】第 28 页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要点复习一、史通六家译文自古以来称帝称王的人编辑著述文章典籍的情况,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篇中已经详细地介绍它们了。从古到今,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交替变化;各种史书的创作,不拘泥在同一种史书体上。加以探讨以后做出结论,这些史书的流派有六种:第一叫做尚书流派,第二叫做春秋流派,第三叫做左传流派,第四叫做国语流派,第五叫做史记流派,第六叫做汉书流派。现在就简略地陈述一下六大流派的旨义,在后面将它们列举出来。尚书流派的史书,它的诞生产生于远古。易经上说:“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圣人仿
2、照它制作八卦、文字。”所以知道书的起源由来已久了。到孔子时在周王室观看书,得到虞(舜)、夏、商、周四代的典籍,于是删取其中较好的部分,确定为尚书一百篇。汉代孔安国说:“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书籍,所以叫它尚书。”尚书璇玑钤说:“尚是上的意思。上天降下日月星变化的迹象,显示节令的顺序季节变化的度数,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三国王肃说:“君上所说的话,在下面被史官记载下来,所以叫做尚书。”这三种说法,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大概书的主要旨义,本始于发号令;是用来宣扬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正当道理,向臣子属下发布言论。所以尚书所记载的,都是典章、谋议、训诫、诰令、誓词、册命等六方面的文字。至于尧典、舜典这二种典章,
3、径直叙述人事;禹贡这一篇,记载的都是地理知识;洪范篇是概括叙述灾害祥瑞;顾命篇陈述的全都是丧葬礼仪:这五篇也都是作为记言史书体例不纯粹的部分。又有一部周书,和尚书的体裁相类似,也就是孔子删削一百篇以外的周朝典籍,总共是七十一章。上起自周文王,周武王,下终于周灵王、周景王。大多都严明恰当、切实忠诚,言辞庄重高雅拥有正大的道理;有时也有肤浅的平庸之言,污浊不堪的东西相列参错,大概好象后来喜欢多事的人所增添的。至于职方篇的言论,与周礼的记载没有什么区别;时训篇的叙述,与礼记月令篇相比大多相同。这都是历代帝王经、史一类的典籍,是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分儒家经典的单独撰述。自从周王朝衰落下去以后,书
4、这种记言体例于是被废止。一直到汉、魏时期,没有能够继承这种史书体例的人。直到东晋广陵相鲁国人孔衍,认为国史是因来表彰言论行为、昭示法规制度的东西,至于做人的道德规范,常有的事情,不值得详细列举,于是删取汉、魏时期的各种史书,选取其中美好动听的词句、典文有据的言辞、足以作为借鉴的内容,确定它们的篇章顺序,纂写成独立的一种史书体裁。由此便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的创作,总共是二十六卷。到了隋朝秘书监太原人王劭,又记录开皇、仁寿时期的史事,按次序对它们进行编排,按照类别相互统属,各自确立它们的篇目,编纂成隋书八十卷。探寻该书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全都是以尚书作为仿效标准。推究尚书所记载的内容,像君主
5、臣子之间的相互对话,如果言词意旨可以称赞,那么一时的言论,篇篇都接连记载;如果言论不值得记载,话语没有能够称述的,像这些过去的事情,即使有所脱漏省略,而阅读的人却不认为这种作法是错的。等到隋朝中期以后,文献典籍大丰富了,一定要剪裁取当代的史文,效法古书的编纂方法,记载事情并不是改变了作法,而道理上却似乎有些像守株待兔一样墨守成规。所以孔衍所撰写的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等尚书体著作不能流传于社会了。至于称帝称王的人没有本纪,三公九卿缺少传记,就会使纪年月份失去顺序,官爵和乡里难以周详。这都是以前所忽视,而当今所要重视的,比如王劭的隋书,虽然想要仿效商书、周书,效法虞书、夏书,考察该书的体例,
6、竟然与三国王肃所撰孔子家语、临川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相类似,可以说是“画虎没有画成却反而像条狗”了。所以王劭的隋书在隋代受人嗤笑,确实是有原因的啊。春秋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起源于夏、商、周三代。考察汲冢琐语记载商王太丁时期的事情,题目叫做夏殷春秋。孔子说:“条理通达,了解远古,是尚书的教化作用”;“连缀文辞,排比史事,是春秋的教化作用”。由此可以知道春秋的开始写作,与尚书属于同一时代。汲冢琐语中又有晋春秋,记载晋献公在位十七年间的史事。国语中提到:晋国大夫羊舌肸(叔向)熟悉春秋,晋悼公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左传鲁昭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韩宣子(韩起)前来鲁国聘问,见到了鲁春秋后,说道:“周朝的礼仪
7、全部保存在鲁国了。”这样的话,那么春秋的名称,所记载的史事并不止一家,至于那些埋没不能流传的,就更记载不过来了。又考察竹书纪年,它所记载的事情,都有与鲁春秋相同。孟子曾说过:“晋国的史书叫做乘,楚国的史书叫做梼杌,而鲁国的史书叫做春秋,它们记载的内容是统一的。”既然这样,那么乘与竹书纪年、梼杌,它们都是春秋的不同名称吗?所以墨子说:“我见过各个国家的春秋”,大概指的就是这些春秋体史书。等到孔子修撰春秋的时候,便观看周朝礼法的旧有规定,遵从鲁国历史的剩余文字;根据既往的历史事实,因循人类的道德规范;假借失败来明确惩罚,根据兴起来确立功勋;借助日期月份而确定历法,假借朝问聘问而端正礼乐;精微委婉地
8、表达自己的说法,曲折不明显地写下书中的文字;做出不容更改的言论,著出将来做史的方法,所以能够经历上千年而孔子的春秋能够独立流传于世。又考察儒家学者对春秋的解释,将事情编排于日期下,将日期联属在月份下;谈到春季来包括夏季,举出秋季来容纳冬季;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交错举出春秋二季来作为所记史事的名字。假如真像这样的话,那么晏婴、虞卿、吕不韦、陆贾,它们著作的篇目次序本来就没有纪年月份,却也叫做春秋,大概是和这种解释大不一样的。等到太史公司马迁写作史记,才开始把天子写成本纪。考察司马迁做本纪的宗义旨趣,也像效法春秋一样。自此以后写作国史的人,都用这种方法。然而时代推移世道不同了,体裁格式也不相同
9、了;春秋体史书所记载的事情,在言论上很少赞美隐讳,议事上没有黜退表彰;所以都是司马迁所说的排比往事罢了,怎么能够和春秋相比呢?左传流派的史书,它的起源产生于左丘明。孔子写作春秋以后,而左丘明根据春秋经来作解释阐述。大概“传”是转的意思;转受春秋经的义旨,来传授给后人。有人说,“传”是传的意思,是用来传示来世的。考察汉朝孔安国注释尚书,也称为“传”;这样则“传”也有解释的意思吗?阅读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记言见于春秋经文而事情详细记载在左传里边;有的左传里没有而春秋经却有,有的春秋经里没有左传里却独自保存;左传的记言简明而摘要,左传的记事详细而周密;确实是圣人孔子所作春秋的辅翼者,而且是写作史书之
10、人当中的佼佼者。等到孔子去世以后,撰写经书和阐述经文的传不再创作,在这时候的文献典籍,只有战国策和太史公书罢了。到了晋朝著作郎鲁国人乐资,便追述收罗这二部史书的内容,撰写成春秋后传。乐资的春秋后传开始于周贞定王,接续左传鲁哀公结束,一直到王赧进入秦国为官;又用秦孝文王接续周朝灭亡,结束于秦二世的灭亡,合并成三十卷。在汉代的史书,以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为主,然而纪传体史书本纪与列传互相出现,史表与史志相互重复,就史文来说颇为烦琐,很难详细阅读;到了汉献帝的时候,才开始命令荀悦抄撮班固的汉书写成编年体,依随左传体载,著成汉纪三十篇。从此每一朝代的国史都有这种编年体史书创作,起源于东汉,一直到齐
11、太祖高皇帝萧道成,如东晋张璠的后汉纪、晋孙盛的晋阳秋、东晋干宝的晋纪、徐贾(广)的晋纪、梁裴子野的宋略、梁吴均的齐春秋、陈何之元的梁典、齐王劭的齐志等等,他们所著作的编年体史书,有的叫做春秋,有的叫做纪,有的叫做略,有的叫做典,有的叫做志,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大体上都依照左传编年体例,把它作为编纂史书奉行的准则。国语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也起源于左丘明。左丘明著作春秋内传即左传后,又搜稽左传逸漏的史文,纂集那些其它的观点,分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起自于周穆王,结束于鲁悼公,另外著作了春秋外传,即国语,加起来是二十一篇。国语的史文主要仿照春秋内传;有的重复出现而与左传略有不同。
12、然而自古以来著名的儒家学者东汉贾逵、三国魏王肃、三国吴虞翻、三国吴韦昭等人,都引申加以注释,研读其书的章节句读。这也是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经同一流派,春秋三传的继承者。等到战国合纵连横的主张相继诞生,诸侯武力作战争着称雄,秦朝最终兼并天下,于是著作了战国策。它的篇目有东周、西周、秦、齐、燕、楚、三晋(韩、赵、魏)、宋、卫、中山,加起来是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之所以称之为策,大概只是记录而不评论它,所以就用策作为它简化的名称。有人说:汉代刘向认为是战国游说之士为合纵连横出谋划策,所以叫它战国策。到了汉朝孔衍时,又认为战国策所记载的不能尽善尽美,于是援引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比较史记和战国策的不
13、同与相同,删削这二种史书,汇聚成一种记载,起名称叫做春秋后语。除掉东周、西周二周和宋、卫、中山四国史事,它所保留的只是剩下的秦、齐、燕、楚、三晋七国罢了。春秋后语记事起自于秦孝公,结束于楚汉之际,和春秋相比,也叙述完了二百四十多年的往事。开始时孔衍撰写了春秋时国语,后来又撰写了春秋后语,编成这二部书,各自分为十卷。如今在社会上流传的,只有春秋后语得以保存下来。考察春秋后语的序中说:“即使左丘明本人也不能超过该书。”世上的人都指责孔衍不能估量自己能力,不会评估自己的德行。探寻孔衍这句话的意思,把自己的春秋后语同左丘明的相比较的,应当是指国语,而不是指春秋内传即左传。一定要比较就要把同一类别放在一
14、起才行,怎能对孔衍多加嘲笑呢?正当汉朝政权失掉统治人民的能力,各路英雄豪杰角逐力量时,西晋人司马彪又记录那时发生过的事情,于是著作了九州春秋,冀、徐、兖、青、荆、扬、凉、益、幽九州各写成一篇,加起来共是九卷。探讨它的体例,也是近代的国语了。自从曹魏迁都许昌,定都洛阳,魏蜀吴三国像鼎足一样峙立;东晋建都长江、淮河的分界建康时,国家分裂;那时的国君虽然名号也与称王天下的人相同,而在占地上却实际上等同于割据一方的诸侯。各分裂据政权管辖下的史官,记录它们的国家事情;写纪传体裁的人,就仿效班固、司马迁;创立编年体裁的人,就模拟荀悦、袁宏。在这时候,史记、汉书创立的纪传体广泛流传于社会,而国语创立的国别史
15、风气就逐渐衰微不振了。史记流派的史书,它的起源产生于司马迁。自以诗、书、礼、易、春秋流行衰微,诸子百家竞相陈列,事迹错杂,前后不一。到了司马迁时,便收集本朝修纂的历史,采访平民之家,上起自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本纪、列传用来统领君臣,史书、史表用来接照类别编排记录年代,加起来共一百三十卷,因袭鲁国史书的旧有名称,给它起名叫做史记。从此以后汉代史官所续写的纪传体史书,都将史记作为名称。等到东汉著作史书,仍然称作东观汉纪。到梁武帝的时候,又动员他手下的众位大臣,上起自于太初,下终于齐王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这部通史从秦朝以上,都以史记作为蓝本,而另外采集其它说法来扩大不同的见闻;到两汉
16、以来,就全部记录当时的本纪、列传,以而使上下通畅,风格相互一致;还有三国时期吴、蜀二国的君主,都列入世家;五胡(鲜卑、匈奴、羌、氐、羯)和拓拔氏,都列在夷狄列传,大致上该书的体例都像史记一样,其中有所不同的,只是没有表格罢了。此后元魏济阴王晖业又写成科录二百七十卷。科录的断限也起自于上古,而终于刘宋时期。该书的编次大多仿效通史的体例,而选取其中的旧事尤其相似的内容编为一科,所以就用科录作为它的名称。本朝显庆年间,符玺郎陇西人李延寿抄集近代各种史书,南方起自于刘宋时期,终于陈朝;北方起自于北魏,结束于隋朝,南北方加起来共一百八十篇,命名为南北史。该书君臣之间流传下来的惯例,是本纪、列传按群体相互
17、分别,都按照类别相互归属,各自依附于本国之下。所有这些著作,都是史记流派。探究史记所载疆土边界辽阔,年代月份长久,而用本纪、列传来分别记载,用书志、表格来分别记载;每次议论国家的同一政事,就往往像北方胡人,南方越人一样分散开来;叙述君臣之间同一时期事情往往像西方的参星、东方的商星一样分离开来:这是史记作为通史体裁的缺点。再加上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太多是堆聚旧有记载,有时也采录一些诸子百家的杂谈;所以让阅览的人,事情很少有不同的见闻,而言语绕弯重复出现:这是撰写烦杂的地方。况且通史以后的纪传体通史,文辞繁冗累赘,于是使做学问的人宁愿研究原书而懒得看一眼新的记载。而且编纂完成后没有多少时间,而残缺就多
18、起来,可以说是辛苦而没有功劳,这是著述的人所要深深引以为诫的。汉书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起源于东汉的班固。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结束于汉武帝时期。自汉武帝太初年间以下的史事,都缺着而没有记录。班彪因袭史记的记载,演变成史记后记来接续前编。到班彪的儿子班固时,便以汉高祖时作为断限,一直记载到王莽时期,分为十二本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撰写一部史书,命名为汉书。从前虞夏时期的典、商周时期的诰,孔子撰写它们时,都称它们为书。把“书”作为名称,也是考察古事的美好称呼。探究班固的创作,都以司马子长的史记为准则;只是不再写世家,并改“书”叫做“志”罢了。自从东汉以后,写作史书的人相互因袭,都继承汉书的名字,
19、没有什么变革的地方。只有东观汉纪叫做纪,三国志叫做志;然而称呼虽然不同,而体例却完全相同。遍览自古以来史书的记载,尚书记载周朝史事,结束于秦穆公;春秋记述鲁国的史文,终于鲁哀公;竹书纪年记载不到魏灭亡就结束了,史记只是谈论到西汉开始。像汉书这样的史书,终究西汉一钞的始末,穷尽刘氏一家的兴废,统括整个西汉一代,撰写成一部史书。记言都十分精微干练,记事十分完备周密;所以做学问的人容易研究探讨,容易在它上面收到功效。自班固那时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这种做法。在这里考察了这六大史书流派,讨论了上千年时间的史书编纂情况,大概史书的类别也就全部出现在这里了。而淳朴之风消散,时代推移社会变迁;尚书等四种流派
20、,它们的体裁长期被废弃了,所能够效法的,只有左氏春秋和汉书之家罢了。二、史通二体译文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
21、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
22、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
23、中。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考察这二种史书体裁的长处与短处,相互存在着得失,而晋朝干宝编著史书,竟大力称赞左丘明,却深深贬抑司马子长。他的主要意思是说:左传能用三十卷的简短篇幅,包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没有遗漏。探究他这种说法,称得上是有力的论断吗?查验春秋时期发生的史事列入左氏所记载的,大致上获得三分之一罢了。左丘明自己也清楚他那书的缺漏,所以又编撰国语来增广它,可是除国语记载的以外,还有很多缺漏,怎么能说左传包罗无遗了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历史 文选 下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