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doc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伯克段于鄢》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读书儒家国学孔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共叔段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 教学
3、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
4、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
5、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3)郑伯克段于鄢 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克”,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
6、法。克,又有”能”义,盖由此而引申。”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一、共(gng),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伯、仲、叔、季”来表示,或者是”孟、仲、叔、季”来表示。三、段,是名。”于鄢”,介词结构,这里做补语。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尽一致的,现代汉语常把这种法在状语的位置上。鄢,地名,为郑武公所灭,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
7、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3、布置阅读及思考问题: 1) 朗读课文不少于5遍,解决生词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欢。译”于是姜氏就厌恶他”。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译为”在那里”。译”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词,怎么能。辟:通”避”,躲避。译”姜氏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其谁曰不然:其: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谁又能说您做的不合誓言呢”。 永锡尔类:锡:同”赐”,赐给。译”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 姜
8、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姜氏有何厌”。厌:通”餍”,满足。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弟呢”。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2)参照注释,
9、分清层次结构,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使板书) 3)学生产生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话解释经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这是”继承”的步骤,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首先是”拿来”,先学习,学透之后再超越;这也是广泛阅读、广泛”生疑”阶段,没有固定的目标要求,”放
10、开”的阶段)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 第二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内容、问题、讨论、结论) 一、课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将这篇课文的内容梳理了一边,并将一些不甚了解的字词也做了确定,我还让同学们回去找出你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讨论。 二、故事简述 1、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
11、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2、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喜剧,不同时代的人总是要记录、评述、解说的。 大圣人孔子就了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也不是没有褒贬,但他的春秋笔法再高明,再有情感,总也说不清,这不过是新闻标题而已。 比如,郑伯的”伯”如何解释?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释成兄长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哥哥克了段弟弟。那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伯爵克了段叛逆。有的同学问段的结果(或叫下场)是怎样的?是死了还是流浪远方?题目上只有”克”这个字,相当麻烦,到底是打败,打垮攻克还是杀掉了,再如”于鄢”,古人说,鄢,远也,在很远的地方哥儿俩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