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最后一课.doc
《中考语文最后一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最后一课.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考语文最后一课【精品文档】第 8 页中考语文最后一课中考胜出 从考好语文开始一、临考应试策略 1、考前一两天。 梳理并默记重要知识块(轮廓)。默写中的错别字,诗歌鉴赏、知识和答题思路,名著中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关于作文的知识点,记诵作文素材。 2、考前30分钟。 心态调节。给自己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中考不是我们的敌人。 3、分发考卷时。 不能动笔,但可以动眼睛。迅速浏览全卷,明确大致题型与难度,留意作文,在答题中可以适当思考,但不应影响正常的答题。二、时间就是分数 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其核心是让时间为你中考得分得到
2、最大值这一目的服务。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一分得一分,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时间三、考场应试策略 一、默写是送分,千万别手软。(诗文默写,10分)1.67首古诗词一定要全背出来,古文名句都能背出(至少整理的卷子上的)并且在背的过程中,把容易写错的字写写划划。把练习中的错题好好看看。2.生字拼音(4分):整理做过的题。看升学指导P3-53.注意书写清晰、规范、准确。 古诗鉴赏。(3分) 选材出自教材,复习注意要全,看发过的材料,即使自己觉得记不住也没关系,要把所有诗歌过一遍;看看练过的题目,尤其是出过错的题。 4、改病句(2分) 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3、 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适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语言运用考查提醒(4分):1、语境题目:审出题目所给信息、要求;列出答题要点;打草稿控制字数。注意是否需要称呼、修辞方法,注意谦敬词的使用等。2、新闻标题:紧紧抓住新闻的导语,概括主要内容。导语:概括新闻的时间、地点、事件、意义。3、广告语:一要语言简洁得体,二要注意修辞的运用。4、仿句:一要仿句式,二要仿修辞,三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 5、名著语法(4分,目
4、标得分是4分。) 名著篇目: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繁星 春水昆虫记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名人传伊索寓言 弄清:作家、作品、国籍、主要人物及事件 语法: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复句关系精通中考上有较全的语法知识总结,不明白可以查查。尤其要把关联词语表(九上课本附录)看看。 三、文言文,分分必争。 1、初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但不要拘泥于不影响题目的字词理解。 2、翻译题采用直译(逐字逐字解析的方法),尽量保持原句的句式,遇到倒装句要按正常语序翻译,省略成分要补充。 3.句式:倒装、省略、判断、被动 4. 词类活用、通假字多看看升学指导,一词多义多看我们整理的
5、笔记和精通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题考点及解题策略考点一、找论点方法: 、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注意:论点是个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不能运用修辞方法,不能从反面陈述观点。 考点二、论证手法及作用 1、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要注意,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运用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2、论证方法的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的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格言警句
6、),充分有力证明的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比喻论证: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证明的观点,的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突出论证了的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分析文段结构作用(特别是分析议论文开头第一段或结尾的作用)文段结构作用:引出下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议论文开头的作用:对策: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文章的论据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议论文结尾的作用:对策:
7、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选文(A)(B)段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对策:这一试题有两种答法:不能。A、B段的段意,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不能。 A、B的段意,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开放性题目-联系实际:1.摆出观点,要和原文保持一致2.举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说明文阅读-考点及解题策略考点一:题型:文章(文段)介绍的事物有什么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比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等词语。考点二:
8、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题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对策:首先明确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1)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例子,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条理清楚的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或地位
9、、影响) (6)下定义:(7)作诠释:(8)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与举例子相同)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与列数字相同)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俗语等等: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等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增加文彩)考点三:判断说明顺序题型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A、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等。B、时间顺序:
10、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C、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或热部门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 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总-分 (2)作用的分析。掌握答题的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具体的事物或者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题型2:某段落能否删掉?或者能否调换?对策:(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是不能删掉或调换的)(2)逐段说明段意(3)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
11、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格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事理),调换(删掉)后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考点四:品析说明语言题型1:“*”限制性的词语能否删去?对策:这样的题目分四步,答题格式如下。(1)判断、表态(一般是不能删去的)。(2)定性: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比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语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比较:即比较删去这个词语和没有删去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如果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意思
12、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不符合原意等等。(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词,体现了说明要有的准确性(周密性或科学性)。题型2: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找有精确数字的句子;找有概数的句子;找使用了限制性词语的句子。题型3:指示代词的含义(即文段(各种文体)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注意:(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最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