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9篇.docx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9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9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
2、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
3、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
4、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5、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
6、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
7、,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
8、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9、,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
10、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
11、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2、马可波罗游记3、郑和下西洋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
12、地面积的大小 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
13、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14、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东
15、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
16、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
17、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
18、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
19、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
20、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地理 教案 范文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