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七篇.docx
《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七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七篇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
2、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
3、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
4、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
5、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
6、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
7、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2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8、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分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上以“
9、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让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当它们自己遇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助解决,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笔、橡皮、尺、练习本等。 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
10、用钱?(请学生回答。)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播放配音)“我叫聪聪。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师: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聪聪和明明。 二、新授: 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
11、,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新版),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小结: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区别: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联系实际: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2)区别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问:你是怎样认识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币和硬币,区别不同。 课件出示背面,问:背面是什么?(国徽。) 小结: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损坏它。 2随意点几张大额人民
12、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拿出来。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想办法分类整理一下。 (1)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2)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3)按数字大小分。 (4)按新版、旧版分。 请学生汇报: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将书翻到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小结: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 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
13、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播放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可以左右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两人一组。 (引导)小朋友,我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学生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
14、道了。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 (板书: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师生互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买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播放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钱去买自已想要的
15、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座位买。 五、总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作者工作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师范附小) 评析(谢文霞) 聪聪和明明是本套新教材新引入的小精灵。它们扮演的角色是:遇到难题让学生帮助(以达到激趣的目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达到解困的目的)。整节课上以这两个小精灵为主线,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
16、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肯定也少。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本节课上,教师多处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认识并使用人民币。 为了能让学生切实认识人民币,教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钱袋,钱袋中有收集的各种元币(10元、5元、2元、1元),角币(5角、2角、1角)和分币(5分、2分、1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直观的感受,认识人民币自然就不困难了。 认识之后便是会使用人民币,体现它的社会价值。首先,教师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在课前,教师拍摄了一段录像,让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使用到人民币,体现到生活中处处有
17、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其次,让学生学会用多种付钱的方法去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了开放性,趣味性;在掌握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最后,“小小超市”活动,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处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在此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任意让学生购买。而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多种物品;用钱买过物品后,售货员阿姨找回相应的钱数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使学生在模拟买卖物品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活动一
18、开始,学生就情绪高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此学到了平时没有学到的知识,活动结束时还意犹未尽。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3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说明 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19、圆的面积: 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
20、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 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
21、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 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数学 说课稿 小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