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阅读”教学模式初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问题阅读”教学模式初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问题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首先根据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两种现状,提出“问题阅读”的教学模式,然后对该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做初步探究。【关键词】问题阅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探究阅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本的阅读方法、读者的生活积累和文化背景、文本的内容结构等都可能影响阅读的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一套高度概括又能涵盖阅读基本要素,既便于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又便于教师实际操作的阅读模式。 一、针对两种现状 (一)学生正在远离阅读 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一方面以网络形式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毫不费力的占据学生的视听。以其高效、便捷、信息量大甚至“享受”
2、的特点几乎代替了文本的阅读。另一方面,迫于考试压力或者追求所谓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过分追求知识性结论和纯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训练,这种功利性的阅读教学形式,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任务甚至是负担。在课堂上,教师预先将阅读目标和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问题,学生总是被动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学生仍是疑窦丛生;又因为提问的主体是教师,不可能完全考虑到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的感受,往往教师连续追问,学生只是被动的招架。久而久之,这种阅读教学形式使学生产生了“阅读疲劳”,也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课外阅读,目标也直指写作借鉴。 (二)“问题意识”的缺失成了学生主体时代发展和创新需求的“软伤” 语文新课程改
3、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涉及“问题”一词有15处。而据考察和研究,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少数学生属第二类型,问题意识较少。总而言之,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针对以上现状,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学的新形势,提出以下这种阅读模式“问题阅读法”
4、。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式,指的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意识”为主的教学活动形式。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依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以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文本生成质疑、自主合作解疑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质疑探究的阅读平台,达到“由读生疑,解疑悟读”的阅读境界,从而形成“不会忘掉”的阅读素质。 二、实施“问题阅读”教学模式策略 (一)营造宽松“问”境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感到困惑的、怀疑的甚至是否定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不满”,可以对教师解读文本的不满,也可
5、以对文本本身的不满。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所以,真正让学生敢于质疑,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民主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而且情境由于具有现实感,还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 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手段,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些沟通和交流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上的安全和精
6、神上的鼓舞,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问。 (二)强化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正如陶行知所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它,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所以,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阅读活动中主体,不是回答问题的机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仅敢于发问,而且还要会发问,也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探究阅读 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
7、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位教师在上一节诗歌欣赏课时,发现学生对凉州词中的“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句并不关注。这位教师便引导学生要逐字逐词的去品析探究,并说,这句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后两句。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经过认真品析推敲、分析探究,结果很快发现了疑问:城本来是高耸的,该用“座”来修设,但这里为什么用了“片”?然后经过研讨,得出结论:“片”,本来是“一片糕”“一片云”“一片花”,但这座城座落在茫茫群山之中,相形之下,单薄得如同一片纸;而城中的士兵则更显得渺小了。进一步:士兵在连春风都吹不到的地方,怎不感到悲苦呢?头脑中的画面:辽阔的天空,下面是重峦叠嶂,一个小小的孤城(感觉连风都能吹走),呜咽的笛声。这一切真是太悲惨,太令人人同情了。后来学生又对“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有了兴趣。因此,通过探究和品味,学生生疑、解疑,整个过程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问题阅读”教学模式正是以“由读生疑,解疑悟读”这样的教学思路进行语文教学。相信,这种阅读模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未来的主人。 第 5 页 共 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