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7《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7《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17《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7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美好奇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古诗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2、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或图片。学生准备:有关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2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课
3、件,相机进行补充。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4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提示学生在自读古诗时,也要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5指名读。(二)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中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学生试画)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预设: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要把天门山断开了。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2)你认为哪些字用得生动、形象?(断、开、回等)(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生生互读,比赛读。)4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诗人可能会做什么、说什么?(2)“相对出”是什么意思?(相峙而立)(3)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吗?(4)小结:一个“
5、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5)指导朗读。(三)再读古诗,品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孤帆日)2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过渡: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4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满腔的爱一起朗诵吧。(四)总结方法。1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1)读:读通古诗。(
6、2)解:理解诗意。(3)想:想象古诗的画面。(4)悟:感悟作者情感。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通读、理解、想象、悟情的环节,感受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本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三、运用方法,自学古诗1过渡: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是第二首,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首。)3师生共同交流,了解作者苏轼。
7、(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4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3)想:说一说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5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效果。强调“抹”在这里读m。(2)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学生齐读古诗。6精读古
8、诗,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想象说话。(板书:湖光山色)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指导朗读。(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说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
9、团白色的云雾。云雾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仿佛处于仙境。指导朗读。(3)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古诗第三、四句。)了解“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淡妆浓抹”指什么?课件出示西施图片: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妈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时化浓妆的样子。)课件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设计 17 古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