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柳河一中历史复习学案主编:贺洪斌校对:王俊平审核:4月第3周学案45高考综合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改革变法前的社会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A: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商业日趋活跃。(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新的阶级力量:地主阶级、农民阶级。(3)上层建筑的改革
2、:必然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途径:变法、改革。(4)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富国强兵,兼并他国。(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A:春秋时期的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通过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按亩收税。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实质是废除奴隶
3、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战国时期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制定法经,加强法治,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其土地;整顿吏治,革新政治,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将结余下来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等。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A:秦穆公称霸西戎。B:秦献公改革: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C:秦国的历史机遇: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的传播;尚武风尚
4、;三家分晋;“士人”追求建功立业。D: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二、“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65年,分为两次进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2具体内容: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A:以农求富经济改革。“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B: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C:改革旧的社会风俗。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男女
5、别居);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发展小家庭生产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2、积极影响: 总的意义: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政治
6、: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2)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3、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2)加重剥削与压迫:如:连坐法(3)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合法性(4)重农抑商: 压
7、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5)焚烧史书,蔑视文化: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6)倡导君主独裁: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要点精析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出现了大动荡和大变革,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商鞅变法就发生在这个转折时期。商鞅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从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原因来看,又可以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两个方面。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并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当时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社会上出现新兴地主和自
8、耕农阶层,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为进一步发展地主土地所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掌握政权,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力图富国强兵。从条件来看,也可以分为一般条件(当时所有国家都可以利用的条件)和特殊条件(秦国具备的条件)两个方面。一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法家学说为各国推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进行了变法,这为其他国家的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这为各国变法提供了人才基础。特殊条件:
9、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秦国民风纯朴,尚武精神充斥。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落后,秦孝公立志变法。主编:贺洪斌校对:王俊平审核:4月第3周学案46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前提)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有利条件) 3、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要性)4、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推动者)二、目的: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三、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确立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四、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
10、的制度后期: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建立新制制定官俸制俸禄由国家筹集、惩治贪污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推行租调制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后期汉化迁都洛阳(理由?)保证了改革的深入移风易俗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改汉姓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改籍贯以洛阳为原籍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恢
11、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3、水利设施的兴修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
12、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政权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
13、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社会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案1阶级矛盾激化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汉化政策3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北魏社会制度落后采用汉制4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整顿吏治5土地荒芜、经济衰退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均田制租调制主编:贺洪斌校对:王俊平审核:4月第4周学案47 王安石变法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弱原因:
14、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年招募流民当兵,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积贫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15、主持:范仲淹、富弼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结果:失败。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
16、机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时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和成效局限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
17、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
18、活强兵之法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设军器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
19、策论为主,增加法科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结果最终失败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
20、会的根本矛盾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启示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复习 提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