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任务驱动”的常见误区与任务设计策略.doc
《小学科学课堂“任务驱动”的常见误区与任务设计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堂“任务驱动”的常见误区与任务设计策略.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科学课堂“任务驱动”的常见误区与任务设计策略【精品文档】第 5 页小学科学课堂“任务驱动”的常见误区与任务设计策略周达航目录一、什么是“任务驱动”1二、小学科学“任务驱动”的常见误区2(一)误区一: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与生活脱节2(二)误区二:任务设计欠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2(三)误区三: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2(四)误区四:“任务”只驱动活动不驱动思维3三、“任务”设计的策略及方法3(一)“任务”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3(二)“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31.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多元化32.在“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43.在
2、任务设计时要关注完成任务的时间4(三)“任务”设计的系统性要强及目的性要明确4(四)“任务”设计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4参考文献5小学科学课堂“任务驱动”的常见误区与任务设计策略周达航摘要:学生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以“任务”来驱动学习的探究。但由于课程改革的深入程序及教师个人认识偏差的原因,在执行“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时仍存在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与生活脱节、任务设计欠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 “任务”只驱动活动不驱动思维的误区。针对以上几点误区,“任务”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任务”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3、任务”设计的系统性要强及目的性要明确;“任务”设计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科学探究;任务驱动一、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任务驱动”特别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设计通常由以下6个环节组成: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探究归纳和结论表
4、达与交流。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提出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担负着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任务,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也是保护孩子们的好
5、奇心和激发孩子求知欲的关键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猜想和假设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有根据的猜想和假设能引领着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信息):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
6、问题的解决方案。归纳和结论: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深入思考和分析,使之由现象到本质,形成结论。引导学生描述、整理实验结果,寻找因素变化和事物发生发展的关联,并与先前的假设和预测比对,对某种因素和事物变化之间的一般联系作出判断,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总结。表达与交流:学生采用各种的方式演示式描述实验的结果或过程。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结果的描述、过程的说明,形式可以是语言描述、动作展示、演示说明等。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到同伴们的观点,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并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和倾听的能力。二、小学科学“任务驱动”的常见误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
7、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教学法,广大科学老师都在贯彻执行。但由于课程改革的深入程序及教师个人认识偏差的原因,在执行“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时仍存在一定的误区。(一)误区一: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与生活脱节案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磁铁的磁性老师拿出一幅画,上面画了一棵有桃子的桃树。然后拿出一只纸做的猴子,给学生讲故事:一天,一只猴子走下了山,走着走着,发现了一棵桃子上面长满了桃子,猴子很高兴,马上爬上去(演示:用磁铁隔着画把“猴子”吸上“树”)大家有什么问题?课后与这位老师交流得知,其实她是想让学生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把纸做
8、的猴子爬树的”。但设计这样的情境,一是情境引入与学习的内容有些脱离;二是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引入不能明确地产生一个要探究的问题。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的都是与本课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听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老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情境,然后问:“对XXX,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然后学生就你一句我一句地提出很多的“想知道”的问题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表扬一番。有时候,因为学生还没有提到老师预设的问题,老师只好一味地问: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大家想知道的?问题教学离不开问题,但绝不等于问题越多越好。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低劣的问题则会浪费时间。
9、因此,在打开了学生问题源头的基础上,要注重问题质量,竭力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与教学无关的或无法探究的无价值问题。否则,无法形成具体的“任务”去“驱动”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二)误区二:任务设计欠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案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手老师在学生回答自己的手可以做什么之后,提出了问题:大家的手这么灵活,你猜和什么有关吗?通过引导学生提到了可能和手指皮肤上的皱褶有关,然后老师就设置任务:“如果没有了皱褶,我们的手还会这么灵活吗?大家能不能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一下?”虽然这位老师想通过实验材料的引导,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样的任务还
10、是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当然也就很难完成了。有的教师对“自主探究”理解过于片面,认为“自主探究”就是引导学生提出了问题后,把实验材料都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是简单地提出“任务”就叫学生去完成。这样的教学结果势必会使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三)误区三: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案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磁铁的磁性教师出示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和圆形磁铁,问道:“请大家讨论讨论,给它们起个名称好吗?”然后学生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了很多名字,什么“I形磁铁”、“U形磁铁”之后老师来了一个小结:“大家说得都不错,但这个我们习惯上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课堂 任务 驱动 常见 误区 设计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