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精品文档】第 22 页八识规矩颂讲义 目 录 一、叙论 3 (一)、染分识 3 1、性 3 2、量 4 3、境 5 4、受 6 5、界地 6 6、心所 7 7、作用 7 (二)净分智 8 1、名称 8 2、时间 8 3、作用 9 二、颂释 13 (一)五识颂 13 (二)意识颂 18 (叁)末那识颂 22 (四)阿赖耶识颂 27 附: 八识规矩颂学习辅导 39 八识规矩颂讲义 唐思鹏 一、叙 论 世亲而後讲唯识学的有:德慧、安慧、亲胜、难陀、火辩、净月、护法、智月、胜友、胜子十大论师。此诸论师见解大同小异,玄奘依护法论师的主张,作
2、八识规矩颂以津梁後学,使後之学唯识学者以此为準绳。此八识颂有四部分:(一)五识颂,(二)意识颂,(叁)末那识颂,(四)阿赖耶识颂。每一部分皆从染分识(唯识)和净分智(唯智)两方面加以说明。故学此颂者,必先对此通贯全书的两方面先作一定的瞭解。 1、染分识 此中又依性、量、境、受、界地、心所、作用的七项加以显示。 (1)性:谓有漏识性有善、恶、无记叁种。善性:以道德为体,而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善性;恶性:以非道德为体,而有自害害他之用的,是恶性;无记性:一般心理和作为,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无有善恶之可记别的,是无记性。此八识中,前六识通善、恶、无记叁性,後二识唯通无记性。 (2)量:量是分别度量义
3、,识对境界的认识,就是对境界的度量。此有叁种:现量:能量的识与所量的境,二俱现前,中无间隔,现现认识,如眼见色、耳闻声等,均属世间现量;在无漏位,无分别智实證真如,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名为现观,是无漏的现量。比量:谓第六意识用语言文字分别推度一切事理,是为比量;意识缘境,除五俱意识、定中意识有现量外,其馀多属比量。非量:识在认识境界时,没有看清事物的实质,而随迷情错误地加以判断,这种错觉,便是非量;如入暗室,见绳为蛇,似现量而实非现量,是为似现量;如理解极微是最极细微固定不变的物体,而实不尔,是为似比量。似现量与似比量,均为非量。八识之中,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通现量,第六意识通现、比、非叁量,
4、第七末那识唯通非量。 (3)境:境是识所缘的境相。此有叁种:性境:性谓体性,此境有体,即是实境。八识之中,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尘,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均是实物,皆为性境;第六意识中五俱意识与定中意识亦有一分性境。(如上皆为世俗性境所摄)在无漏位,无分别智缘真如法性,此真如法性,亦是性境所摄(胜义性境)。独影境:此境是意识用名言概念推度一切事理,但有影相,而无实体,名独影境。此境有二:A、有质独影:如遊子思念家园,学生在书本上推想原子、电子等形相,虽是独影境,而却有其物,是为有质独影;B、无质独影:如有人言龟毛兔角,言者闻者心裏会有龟毛兔角的影相,但龟本无毛,兔本无角;又如看神话
5、小说,心裏会引起种种神话性的影相,而实无其事。这些都是无质独影。带质境:迷情挟带本质,见似某物,而实非某物的错觉影相。此有二种:A、真带质:如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不用名言,而赖耶见分实有其物,是为真带质;B、似带质:如见桌椅等物,所见的是木质或石质,而并无桌椅等实体,然见者自以为见的是桌椅等实物,实质上他所知的只是桌椅等名想概念而已,此似带质,而实无质为其所带,故名似带质。此似带质,是第六意识上的遍计所执相,真带质是第七末那识上的遍计所执相。凡夫由於有以非量所引生的带质境,故常常都在颠倒梦想的执著相中,不得解脱。八识之中,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所缘纯属性境,第六意识缘性境、独影境、似带质境叁
6、种,第七末那识唯缘真带质境。此叁境与前叁量各有所属,密切关联。就是说:现量缘性境,比量缘独影境,非量缘带质境。 (4)受:领纳名受,也就是识对境界有觉了分别的感受。此有叁种:苦受:缘违逆境时,身心有痛苦感,不适感,故名苦受;缘随顺增时,身心有快乐感,舒适感,是名乐受;缘不逆不顺境时,身心无有显著的苦乐感受,是名捨受。八识之中,前六识通苦、乐、捨叁受。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唯通捨受。 (5)界地:界谓叁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地谓九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捨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共九地。(前一为欲界地,二、叁、四、五为色界地,後四
7、为无色界地。)八识之中,前五识欲界初地皆有,无色界後四地全无,色界四地唯有眼耳身叁识,无鼻舌二识;意识、末那、阿赖耶叁识,叁界九地皆有(色界无想天无意识)。 (6)心所:八识心王起时,必有相从的助伴,助伴与心王相应,为心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成唯识论云: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即道出了有心王起时,必有心所与之相应。心所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不定心所四,共为五十一法。此五十一法,於八识中,意识全有;阿赖耶识只有五遍行心所;末那识有五遍行和别境中慧、八大随烦恼及我癡、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烦恼,共十八种心所;前五识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
8、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以及贪嗔癡叁根本烦恼,共叁十四心所与之相应。 (7)作用:前五识对於内身外器所有粗显物质现象能遍了知,也就是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属物质部分的皆能了知,是为前五识的作用。第六意识能动身发语,造身、口、意叁业,感世间一切苦乐果报;也能修戒、定、慧,造无漏业,引生出世间离繫果报。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又能为根生起第六意识,并能为前六识染净依,也能为第八识生起的根,此四方面皆是末那识的作用。阿赖耶识作用有五:受熏;持种;变起和执受根身;变现器界;为有情生命去後来先的主体。 2、净分智 此分可从转智的名称、时间、作用叁方面加以显示。 (1)名称:修大士行至圆满位,能了别的八识,便
9、转为四智。即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此四智各有二十二相应心品,即无漏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和随其所应的自净识,共二十二法,与四智相应,总名四智相应心品。 (2)时间:八识转智从时间上讲,各有先後。一般第六、第七二识转智,皆在因信菩萨见道登初地时开始转,至修道位第七远行地後,不动地前,方转圆满。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转智时间皆在修道位满的果位。具体说来 阿赖耶识要在金刚道後,异熟识空,无垢识与大圆镜智现起之时,才能获得清净报身,有报身才有无漏五根,根发无漏五识,这时才有成所作智的圆满转得。惠能大师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道理即在
10、於此。 (3)作用:四智相应心品各有作用。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性相清净,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一切烦恼、所知二障有漏种子悉已远离,一切清净无漏种子悉已圆满,能现能生一切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相。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常相应,随菩萨乐,示现诸佛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善观一切有情诸根胜劣,善巧方便,无碍而转,於大众会,自在能边作用差别,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能遍一切世界,随应化力,成熟有情,示现种种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成本
11、愿力,常无间断。具体言之:能对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而为说法;对资粮位菩萨、二乘、人、天大众,现丈六金身,善巧摄受,对叁恶道众生现随类化身,慈悲拔济。如是一切,穷未来际,成就诸佛所应作事。 此外,识名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即依它起性,它指因缘。识依因缘生起,一切法皆从缘生,一切法唯是识,故识即是缘生法。识从缘生,缘有四种: 1、因缘: 即是生起各个识的各别自种,各现识从自种生已,又能熏习本识,成为能再生的自种,种与现行互为因缘,再以其种子为主要依据,是其因缘,故又名种子依。 2、等无间缘: 等谓等同,同类引生,故名为等。每一识生必以前聚自类识为开导,使接著他生起的自类识能与其续缘一境,使前後认
12、识相续,有条不紊,是为等无间缘。此缘指一识前後刚灭的前念对刚生的後念,中无间隔,有开导用,故此缘命名开导依。 3、所缘缘: 上缘是认识义,下缘是条件义,识为能分别,必有所分别的物件,有此物件,识才得生,故此条件名所缘缘,亦名境界依。此缘有二:亲所缘缘:即能缘识直接所变、所缘的境界,此境由能缘识变,不离能缘识而有,故古唯识家依此义不立境界依。疏所缘缘:诸识变境必须仗托本质境才能引起识生、自变所缘境相。此本质境是能缘识间接所缘的境界,不由能缘识亲变亲缘,故名疏所缘缘。但是要有本质境才能引起某种识生,别变亲所缘境;如眼见色,耳闻声,必仗第八识所变的境界为本质,才能有眼耳亲变的色声亲境,故据疏所缘义,
13、还是应立境界依。 4、增上缘: 增添力量,助其生长,故名增上缘,亦即助缘。诸识生起的助缘,主要是它所依的根,故此名俱有依。根之外凡能助此识生的力量,亦得名增上缘,故此缘有多。具体说来眼识以自种为因缘,以现行眼识前念开导後念为等无间缘,以色境为所缘缘,以眼根为增上缘,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以末那识为染净依,以意识为分别依,再加空和明,共为九缘;耳识缘境不需光明,故只有八缘;鼻、舌、身叁识缘境,不仅不需光明,而且根境相合,亦不需空间距离,故只具七缘;意识起用亦不需以分别为缘,故只有六缘;末那起时,亦不需以染净依为缘,故只有五缘;阿赖耶识亦不需以根本依为缘,故只需具备最基本的四缘。是为八识生现行时,各
14、各所逐缘的情况。同时也说明了诸识之生在增上缘方面,多少不等,智者当知。 二、颂 释 (一)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叁性 眼耳身叁二地居 此二句中上句说五识所缘之境为性境,所具之量为现量,其性通善恶、无记。性境谓有体性之实境(此依世俗谛说),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各由自种生,有实体性,故名性境,现量是能缘识与所缘境二俱现前,中无障隔,现现觉了,是为现量。五识缘境,不依名取相,唯是现现觉了,故其蕨是性境,量是现量。五识通叁性,虽不极显,而亦可知。一般人与人接触,慈心现时,眉低目眯,气细言知,笑容可掬,是与善性相应的具体表现。若遇怨家仇对,顿时两眉剑竖,两眼圆睁,气粗身暴,或摩拳擦掌,刀杖相加,
15、此等皆是恶性嗔心现持的具体表现时,皆属无记性的具体表现。 下句言五识所通的界地。一般来说,欲界有情五识全有,无色界有情五识全无,色界有情离欲界欲,无有饮食,生初禅天已无鼻舌两识,唯有眼耳鼻身叁识,故言眼耳身叁二地居。二地者:即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癡 此二句言五识相应的心所有遍行、五别境、十一善、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中贪嗔癡,一共叁十四心所与之相应。遍行心所、遍与八识相应,於五识自不例外。大体而言,前五识与意识关係极为密切,意识有五:即五俱、独头、梦中、定中及乱意识。五识与五俱意识同起同灭,凡与五俱意识相应的心所皆得与五识相应,不与五俱意识相应的心所,多
16、不与五识相应。根本烦恼中慢,主要是我执的表现,前五识无我执,故不与五识相应;恶见、疑、恶作、寻、伺,此五心所多是意言境,前五识缘境离名,故无此五心所;眠与梦中意识相应,故非五识所有心所;忿恨等十小随烦恼,皆是贪嗔癡叁根本烦恼现行的随烦恼,故不别立此十心所。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此二句总言五识所逐之缘。眼等前五识同依眼等五根(神经)为增上缘而起,若离诸根,则五识不起。同时也显示了根只能作识生起的增上缘,而不能直接派生诸识。故言五识同依净色根。下句是讲眼识之生必待九缘,耳识之生必待八缘,鼻、舌、身叁识之生各待七缘。具体而言:五识各以其自种为因缘,各以自类前念开导後念为等无间缘,各以其所
17、依之根为主要增上缘,随其所应分别以色、声、香、味、触为所缘缘,均以第八识为根本依,第七识为染净依,第六识为分别依。鼻舌身叁识惟此七缘;耳识缘声必有空间距离,故加一空,即成八缘;眼识缘色既有空间距离,又需光明乃见,故再加一明,即成九缘。故言:九缘八七。五识所依之根同是精微物质的净色根,均在身中,故言:好相临也。 合叁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中上句言五识的作用。鼻舌身叁识缘境,必须是根与境合,方能起用,故曰:合叁。眼耳二识缘境,必须是根与境有一定的距离,然後起用,故曰:离二。眼等前五识主要是认识观察世间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一切粗大物质尘境的,故曰:观尘世。 下句言根能发识,而实非色根直接起缘色
18、等诸境的作用,因为五识各有由自所熏习的潜能寄存於本识之中,也就是五识各有自种。在色境於眼根相对时,由本质境(疏所缘缘)倒映在眼球视网膜上,刺激眼根,引动本识中眼识潜能腾跃而起,由眼根出,将视网膜上的倒影舒放广大,反映於本质境上。此如电力由灯泡放光照物一样,光虽由灯泡发出,实是电力所发之光,而非灯泡直接发光。眼识於眼根的关係虽极密切,而各有体,例此可知。然一般愚者不知唯识道理,认为眼等五识即是眼等五根直接所起的作用,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与此中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真是愚不可及。总之,五识的作用主要是观世间色、声、香、味、触五种尘境,因为它只是现量,没有比量;只是性境,没有独影、带质二境。故曰:观尘世
19、。然复当知,此观尘世,实乃五识之用,决非五根之用。 变相观空唯後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叁类分身息苦轮 此四句总显五识的转依相,初句言五识转依为成所作智。其智以後得无分别智为体,後得无分别智慧如实了知一切诸相,皆是心识挟带变现而有,离开心识之法,彻底是空,了不可未按未言:变相观空为後得。五识未转依位,但观色法尘境,不思惟诸事义理;即转依後,其智亦不缘理体真如,故此句言: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此言五识转依的时位。圆明即指大圆镜智。成佛时入金刚喻定,断尽赖耶识中有漏名言习气、二取习气及业习气,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及无垢识,由此圆镜智现起无漏有为法的报身,而有漏五净色根,根发无
20、漏五识,成所作智乃有圆足的相应心品而使得生。成所作智者,成佛所应作之事,其事为何?即叁类分身息苦轮。诸大乘人主要是以度化众生为务,在因位必须大用功力以度化众生,在果位无为而无不为,不用功力而随缘化度。对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而为说法;对资粮位菩萨、二乘、人、天现丈六金身进行化导;对叁恶道众生现随类化身慈悲拔济。如是叁类分身,即能度无边众生,而使之出离解脱。故曰:叁类分身息苦轮。 (二)意识颂 叁性叁量通叁境 叁界轮时易可知 此中初句显意识的性、量、及所缘境。意识有五,内容较杂,故通善、恶、无记叁性。意识分别能力最强,故通现、比、非叁量。意识活动範围极为广泛,故其所缘通性、独影、带质叁境。次句
21、言意识所通的界趣。意识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叁界中全有(色界无想天无意识),第七第八二识俱通叁界,但意识通叁界显明易知,非如第七第八通叁界之隐微难知,故曰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此两句显意识相应的心所。心所共有六位五十一法,即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癡、精进、轻安、行捨、不放逸、不害;根本烦恼六:贪、嗔、癡、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害、憍、悭(此十为小随烦恼),无惭、无愧(此二为中随烦恼),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正知(此八为大随烦恼);不定四:恶作(悔)、睡眠
22、、寻、伺。总为五十一种。意识活动範围极为广泛,故五十一心所全与之相应。但是由於心所性别不同,绝非完全同时同境与心俱起。特别是恶性的烦恼现行时,则障蔽善法,而信等心所不起;若善心所现行时,则能制止烦恼而恶心所不起。一定是意识现起时,善法与恶法分别相应,而同时俱起,故曰: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叁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此两句总显善恶无记叁性,欲界色界无色界叁界,苦乐捨叁受以及五十一善心所欲之相应时,则其性是善,烦恼心所相应时,则其性是恶,此二心所不欲之相应时,其性则是无记。意识造善恶不动叁业,以此叁业作增上,自能招感欲色无色的异熟果报。同时有了异熟果报,意识便能领纳顺境生乐、逆境生苦,不顺不逆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思鹏 规矩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