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教学本课,重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诗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并通过辨析讨论,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古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言引课,初读课文1.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们传递着独特的文字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领略诗歌的精彩。
2、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请会读的同学范读。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查看书中音节,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设计意图:因为课前有预习过程,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积累中也读过这三首诗,因此,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二、交流互动,集中识字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1)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学生认读多音字“降”,并用不同音节组词。)2.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流利。设计意图:反复再现生字,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三、自
3、主阅读,学习暮江吟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暮江吟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2.自由交流: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的景色之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3.品读诗歌:(1)自由朗读暮江吟,尤其要读准“暮”和“吟”,注意“吟”读yn,不要读成yn。(2)仔细默读每一句古诗,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想一想: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指名朗读古诗,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预设:从“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江面。从“暮江吟”“一道残阳”“九月初三夜”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
4、是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的江边景色。4.过渡:诗人在去杭州的路上,看到江边的风景,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就让我们再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5.导学:古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读这首诗。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书中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预设:“铺”体现了“残阳”的方位、光的柔和及面积广大而均匀;“瑟瑟”写出了江水碧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红”:江水红得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
5、“日落江水红胜火吗”?“一道”:夕阳西下,阳光斜射到江面上,全句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句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人”。(3)指导朗读: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7.拓展延伸:“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咏夕阳的名句。谁查了相关的资料?预设:李商隐的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8.齐声诵读:
6、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9.过渡: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10.课件出示后两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11.学生汇报交流:夜晚的景物有哪些?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露珠:在新月的映照下,好像珍珠一样晶莹、透明。12.小结: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产生了美丽的遐思。13.齐声诵读全诗。 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
7、笔下的景物及其特点,继而进入全诗的意境,体悟文章表达的情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的同时领悟诗情。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2.学生自主观察每一个生字,遇到识记有困难的生字,提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一同议一议。3.集中交流,学生将小组识记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生字提出来,师生一同交流。预设:“吟”是形声字,“今”是声旁,因此,不要写成“令”。“庐”是形声字,“广”是形旁,与房子相关,因此不要写成“疒”。“缘”右上部分是撇折、横折。4.课件出示这几个难写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一边
8、观察,一边跟随动画进行书空。5.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这几个难写字的书写,然后在练习本中练写。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动态书写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交流。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书写练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五、布置作业1.诵读三首古诗,背诵暮江吟。2.查找描写江水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直接入课1.教师利用字卡,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并口头组词。2.学生背诵暮江吟。3.直接入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古诗:题西林壁雪梅。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开门见山,直接入课,提高课堂实效。二、学习题西林壁1.导入:(
9、课件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2.引出课题: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4.初读,读通读顺。 读古诗先要读得字正腔圆,接下来要有板有眼,最后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练读诗句。(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10、。(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5)师生合作读。5.再读,感受“不同”。(1)学生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说一说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2)苏轼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3)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4)出示课件,借助画面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5)引发想象: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6)小结: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
11、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6.品读,感悟“不识”。(1)看到庐山的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3)引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们,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5)吟诵全诗: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7.拓展链接:同是
12、庐山,我们却能看到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得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
13、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见和所感。三、学习雪梅1.自由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预设:(1)“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2)前两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
14、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3)后两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芳香了。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5.讨论交流: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6.播放视频: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7.总结: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8.背诵全诗。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主题,突出文本主题,并通过朗读深
15、化文本主题。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1.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庐山更多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2.卢梅坡在写完雪梅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背一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教者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借景引情。如雪梅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我引导学生从梅雪视频入手,从字词的理解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梅”“雪”相互映衬的,从而把握体会“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的道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