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精品文档】第 8 页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禹贡学会:1934年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成立的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同时创办禹贡半月刊,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尽全时空: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人地互动:“人”是指人类,“地”指地理环境,人地互动观念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二者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人地互动观念成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
3、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南宋寒冷期: 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皇木采办:中国历史上皇家用于建造宫殿而对大木的获取,秦汉至唐宋均由皇木采办的记载,明清时期持续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对当时及后来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深远乾嘉垦殖:清中叶(主要是乾隆、嘉庆)以后,由于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农业技术无能为力。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民众向深山进军,扩大耕地面积,种植高产旱
4、地作物,从而掀起了一个山地垦殖运动。但它的背后是以大量牺牲森林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水土流失: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野生群落:自然群落应该就属于野生群落,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发展起来的,其内部成分繁多,结构复杂。一般地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的结果愈复
5、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和大型动物的种类也愈多;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类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黄河大改道: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多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如黄海,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汉唐安流期:东汉时,69年在王景领导下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和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颊和之间,至今利津入海。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了大约600多年,称汉唐安流期梁山泊:源于巨野泽,
6、又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鹿县东北。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巨野泽南部淤高而向北扩展,梁山成为湖中孤山,形成梁山泊,以后不断扩大。金代湖面内缩,元代河水决入,梁山泊又成泽国。后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来水减少,到康熙时淤成平陆。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床於高,汶水下有壅塞成为东平湖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
7、展,云梦泽不断淤平荆江河曲:在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游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蜿蜒型河型罗布泊:在历史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古称盐泽、蒲昌海、楼兰海,清代称罗布淖尔,近代称罗布泊。在历史时期罗布泊因为入湖水道的改道而不断变化,时而广阔,时而干涸,时而成为若干小湖,但总
8、体趋势是湖面越来越小,水源越来越少,以至今天完全干涸楼兰:楼兰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沿岸,地处塔里木盆地最低洼地区。现今这里大部分已为无情的流沙所湮没,受风力侵蚀形成独特的“雅丹”地貌,历史上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恩赐,形成一片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加之地处中西交通咽喉,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闪亮明珠。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统万城:统万城位于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
9、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低海岸:地势平坦宽阔的海岸称为平原海岸。平原海岸曾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而松散的沉积物组成。这种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贝壳海岸: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海侵: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又称海进。通常, 海侵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 的过程。一个海侵面就是一个不整合面,
10、也是一个典型的穿时面。海侵的结果,常形成地层的海侵序列:其沉 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或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沉 积时的海水由浅变深;陆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 沉积,继续演变成海相沉积直沽:汉代泉州在今天津西北武青县城上村,故天津历史上有“直沽”之称。到宋代,海河一度成为松辽的界河,金时正式称为直沽。当时直沽位于三汊口,滨海临河。元代海运以直沽为海河与海的转运中心。延祐三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成为元大都的门户。明燕王曾于直沽率军南下,夺得帝位后,将直沽改称天津冈身: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方泰、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
11、沙堤,俗称冈身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由于海湾河谷的大面积堆积,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一些岛屿洲潭,进入洲潭岛屿时代。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成陆加快,洲潭岛屿大部分新积为沙滩沙滩所连接,现代水网基本形成,洲潭岛屿时代结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都有极大发展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明清政府政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即是将其“土司”制度,改设州县,由中央派遣非世袭的“流官”管治。一方面,可将“化外”之民尽量纳入土司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逐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制度,加强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团结南诏: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
12、,由蒙舍国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于权臣郑买嗣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中国明代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政府。永乐九年,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伊犁条约: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是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是清朝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定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根据条约及其子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
13、领土尼布楚条约:中俄两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正式名称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1689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俄全权使臣戈洛文签订于尼布楚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建立,开始推行郡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路制合称道路制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行省除腹地直属
14、中央中书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道:明代设立的省的派出机构,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督粮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双头州郡:西晋北方地区流行“虚设”之制,出现同一州名在同一时期分属多地,东晋出现“双头州郡”,即二州、二郡合治一地,如东晋以后梁和南秦州合治南郑侨置州郡:两晋时期,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
15、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是将侨置州、郡、县并如土县,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监军:官名。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现监军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废羁縻府州: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
16、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九州:中国最早与行政区划相关的地名,但并不统一,禹贡中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梁、徐,有幽、并,尔雅释地有营、徐而无青、并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有徐州、营州而无青州、并州。先秦的九州并不是严格的行政区划,而是后人意念中的先秦理想政区关东关西:秦汉以来,以函谷关为界,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现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
17、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江右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可指江北关内关外:秦汉时期以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以东地区为“关外”。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嘉峪关以东地区为“关内”,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嘉峪关以西为“关外”新秦中:自秦朝统一以后至西汉时期,随着西北边郡移民屯垦事业的发展,农耕经济曾经大幅度向西北推进,农耕区域一直扩展到了阴山脚下,自秦长城以南
18、处处阡陌相连、村落相望,其中河南地的新兴农业尤为繁荣,堪与关中地区相媲美,在当时被称为新秦中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如今,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湖广: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为湖北和湖南在元明时期的合称。清时将湖广左司为湖北省,将湖北右司为湖南省楚方城:即春秋时南阳楚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从楚国始筑长城把它叫方城,到春秋、左传、史记中一直称楚长城为方城。因为长期有长
19、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方城是长城,甚至以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汉长城: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为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汉长城全长2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主要是在汉武帝反击匈奴,加强防御而修筑的明长城:为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的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八千余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多次发生重要战争嘉峪关:位
20、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南,为明长城西端终点。初建与明洪武五年,明弘治十四年重修。明代嘉峪关事通往西北的一个重要关隘,关外少数民族多取此道进贡,是明军与西北民族征战的一个重要关隘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关隘,是历史上今河南地区与陕西地区交通的重要关隘。战国和秦代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西,汉武帝时,将秦关移到新安县东北,为汉代函谷关玉门关:汉武帝置的通西域的重要关隘,因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此道而得名。玉门关为汉唐西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汉代为都尉治地,军事征战和商旅往返不断九边:明朝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力量,在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防区,形成九个军镇,称九边。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
21、宁夏镇、陕西镇、甘肃镇龙门碣石: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四大区之一,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市、山西河津县黄河两岸龙门山,碣石在辽宁绥中县。龙门碣石地区为畜牧或半农半牧区山东山西:以华山为界,以西为山西,以东为山东天府:三国以前“天府”指关中平原,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号称“八百里秦川”。三国以后,多指称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的富庶之地苏湖熟,天下足: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迁到长江流域,长江下游的经济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湖地区是全国主要产粮区湖广熟,天下足:明清以来,北方地区在“明清宇宙期”的背景下,经济地位大大下降,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经济也发展起来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22、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这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涝保收的地区,农业经济十分发达,成为“天府之国”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黄米)、稷(谷子、粟)、麦(小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稻麦复种制:复种,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复种可以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提高农田的产量。我国最早实行
23、复种轮作是在战国时期。当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部分地区改变了一年一熟制。把冬麦和一些春种或夏种的作物搭配起来,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在一年或几年之内,增加种植和收获的次数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这使水稻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促使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从而使水稻等粮食大大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地位西汉五大都市:临淄、洛阳、邯郸、宛、成都东西京: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后改都洛阳因此东汉人习惯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隋炀帝建洛阳为东京因此称长安为西京扬一益二: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即益州)为东西两个中
24、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就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草市镇:草市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到唐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明代包城高潮:明代,中国县级城市普遍以砖石墙替代土墙,大大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力直道: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秦修筑了从咸阳北通往阴山间的捷径,因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驰道:从秦代开始,中国进入统一
25、的封建王朝,驰道是全国统一的交通国道五尺道: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西北丝绸之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两京驿道:唐代起,交通最繁忙的两条官道,是当时东西交通大动脉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泛指历史上不同时期四川、云南、西藏等中国南方地区对外连接的通道,包括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等。南方丝绸之
26、路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以四川宜宾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于宋元时期,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这条航线由于运输货物的不同,又有许多别称。随着阿拉伯半岛及东南亚香料的输入,这条航线又被称为“香料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站赤:元代境域广大,广置驿站,蒙语
27、译音乐“战赤”,交通通达,一度形成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邮驿路线淞沪铁路: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灵渠: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
28、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横断山民族走廊:在中国历史上,横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向南的民族大移民,故称横断山民族大走廊客家人:北方汉族移民迁入赣、闽、粤交界地区,以其人数的优势和优势、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原住居民,又吸收了原住居民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新的文化载体客家体系,体系下的居民就是客家人。当客家体系形成后,迁入的汉族被同化,其成员也成为客家人江西填湖广:元末明初,战乱影响巨大,湖
29、广、四川乃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而江西是等地人口自然增殖和外来移民比较多,形成了东向西的人口推动力。明代,迁入湖广的外来移民中江西籍占绝大多数,故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今天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闯关东:由于灾荒等原因,大量汉族人迫于生计,纷纷在封禁汉人自由迁入东北的背景下用各种方式出关外走西口:“西口”主要是指长城
30、西部的张家口、独石口。“走西口”是指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移民主要来自华北西部的山西、陕西地区和河北西北地区江浙人文薮:宋代中国文化教育重心东移南迁,江浙地区乃我国文化重心,人才辈出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后世把洛学和闵学结合,形成程朱理学闵学:南宋朱熹创立的学派。后世把洛学和闵学结合,形成程朱理学婺学:吕氏家族创立的重要文献学,又称吕学,南渡后因吕好问移居婺州,故形成婺学蜀学:流行于川陕一带的学派,影响极大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说明以函谷关为界的东西地区在人才分布上的特色巴有将,蜀有相:四川民风好文,
31、多出宰相;重庆民风好武多出将帅,表明了四川和重庆在人才特色上的明显差异裴秀:西晋河东闻喜人,曾编制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提出了地图编绘的“制图六体”,即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贾耽:唐代沧州南皮人,撰有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另著海内华夷,此外还有贞元十道录及皇华四达记等。这些地图取材广泛,并用裴秀理论为指导,特别是采用朱墨两种颜色来区分历史地名和当代地名,十分可取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32、元和郡县图志:为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元和郡县图志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一部讲述全国范围的地理总志,首先对政区沿革地理方面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太平寰宇记:汉族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二百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读史方舆纪要: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汉族历史地理
33、、兵要地志专著。常简称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徐霞客游记: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著。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水经注: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陈桥驿:陈桥驿,原名陈庆均,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923年出生,浙江绍兴人,现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谘询委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