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五上-科学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新-苏教版--五上-科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五上-科学教案.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能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2.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3.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4.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5.了解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难点:连续一天的观察和记录。教学准备:竹竿、制作日影仪材料、手电筒、竹蔑、科学习作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道黑处就分手.谜底是什么?要形成影子,还必须什么条件?2.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正视太阳)(视觉)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感觉)温暖、热3
2、现在太阳在天空中什么位置?(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高度)早上呢?傍晚呢?4你们还看过其他位置上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二)观察影子1谈话:你在阳光下的影子会朝向哪个方向?长度会如何?两人一组,到阳光下把同伴的影子画下来,写好时间,方位朝向正南方。2让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4也可以让学生每四五人一组,在操场上找一找还有哪些影子,也把它们画下来。在找影子的活动中,学生一定会发现操场上还有自己的影子以及老师的影子。分别把以上提到的影子画下来并记上时间。(三)讨论
3、回到教室后在等待的时间里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一天中影子会如何变化?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待测物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四)实践活动1.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日影仪。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组装起来即可。制作日影仪,这是一个方便同学们长期观测日影的简单仪器。使用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日影仪。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位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接下去到室外让各小组站回原来的脚印中,看影子是否还会落回原来的轮廓中,观察以前记下的影子是否还在一条
4、线上。此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影子已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2.利用课后在阳光下用日影仪测量标杆的影子,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在纸上画出影子,标出测量时间,最后用平滑的弧线把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看有什么发现?第二课时 (五)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1.教师在教室里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变化。(手电筒照射的方向应与太阳上升的方向一致)2.让学生根据观察现象提出问题。3.总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提出:(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六)组织讨论,总结影子变化规律1.小组讨论。2
5、.在活动记录本上记录讨论情况。3.学生交流汇报。4.总结出影子变化的规律:西-东;长-短-长;太阳运动的规律:东-西;低-高-低。(七)巩固练习1.在科学习作册上做“探究拓展台”中的第2题。2.让学生阅读科学小博士内容,并进行演示。2.太阳钟教学目标1.能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2.能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3.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4.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的制作原理。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教学准备:科学学具袋材料、了解古时的计时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6、1谈话:现在几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2提问:在没有钟表之前,人们又是怎样知道时间的呢?3讲述:古代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设计了很多计时工具,当时的计时工具称为日晷或太阳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揭示课题)(二)介绍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和太阳钟1介绍牛顿的故事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
7、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3介绍日晷: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教师展示各种日晷和太阳钟的资料。(可看书本图片)4谈话:认识了这么多太阳钟(日晷),它们是利用什么原理来计时的呢?5学生交流讨论。6教师小结。(三)制作日晷1谈话:既然古代的方法这么有效,我们也来制作太阳钟吧。2讨论:如何制作太阳钟?3交流各
8、组想法,教师介绍其他方法。4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太阳钟。(也可以利用学具袋中材料制作)5让学生试试效果如何。(四)玩手掌日晷1提问:在没有日晷的情况下,你能利用日晷的原理来计时吗?2学生讨论并交流。3教师介绍手掌日晷的玩法。4学生尝试利用手掌日晷计时。5师生小结。3.昼夜交替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的认识的历程。3.指导昼夜的成因。4.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5.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做昼夜变化的模拟实验。难点:地球上同一时刻而不同地点的昼夜现象。教学准备:手电筒、地球仪教学
9、过程:一、导入。1.谈话: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夜色渐渐消退;傍晚,太阳慢慢西沉,夜幕消消降临。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对昼夜变化你有什么问题吗?3.学生提出各种疑问。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1.讲述:很早人类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2.学生阅读书本第8页的有关资料。3.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些解释中的那些地方有质疑?三、模拟昼夜的成因。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来认识。2.教师演示模拟实验。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10、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3.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4.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5.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6.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正确结论的人。7.演示:当太阳(电灯)照射地球(地球仪)时,地球上
11、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部分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黑暗部分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8.在地球仪上插一标志,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并思考:当标志从明亮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这是一天的什么时候?标志进入黑暗部分是什么时候?标志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是什么时候?标志正对太阳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9.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所在位置,观察:当中国是白天时,哪些国家是黑夜。四、认识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及时差对人影响。1.我们知道了昼夜形成的原因,你能解释以下现象吗?在地球仪上找出秦皇岛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为什么秦皇岛5点日出,而乌鲁木齐是7点日出?小红从北京到纽约后,白天很想睡觉,晚上却睡不着?2.学生
12、讨论并交流。3.小结。4.看月亮教学目标1.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2.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知道月亮在天空中的运行模式。3.有坚持性,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一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白纸、月相盒、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猜一猜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1.动手画月亮。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2.学生交流:请
13、一些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自己画的月亮。3.组织交流。4.研究月相。同一个月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月相?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吗?学生解释5.观察月相盒中的月亮变化。 每组一个月相盒,教师介绍使用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有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放有1个小球,用手电筒照着,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三、作业:连续观察月相1.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画月亮、排月亮来认识月相的,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月相呢?2.讲述: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教师提示: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现的时间不同,要适当了解当晚的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
14、时观察。2.要注意天气状况,阴雨天看不到月相则可选择在明天观看。3.观看时要选定好参照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观察,并填写下表。农历时间月相图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初一到初十交流观察到的情况。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的?十一到二十预测后再观察,并进行比较。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区别。二十一到月底写观察小论文。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一个月后组织一个观月体会交流。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预期学习结果1.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3.能够自编“花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
15、生影响。难点 :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教学准备: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浆草(就是三叶草)、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3提问: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5
16、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6谈话: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7提问: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8学生讨论并交流。9教师小结。(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谈话: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展示图片: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提问:这些动物哪些在白天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5提问:我们可以通
17、过什么途径来获取答案?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1谈话: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2提问: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4学生探究。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五)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1光的行进预期学习结果: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4.能够用语言和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教学重点:
18、认识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教学准备:有各种光源图片或课件、纸盒、透明纸、铝箔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朗读单元小诗,问:单元小诗中写的究竟是谁?2.谈话:光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光,你们能想象出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二、认识光源1.提问:光从哪里来的?自然界中有哪些发光物体?2.学生交流。(师把学生的汇报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是否都是自己发光)3.小结:把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4.学生活动:把这些光源分一分类。5.介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三、认识光的直线传播1.谈话:光源发出光后,是怎样行进的?(板书课题)2.分组讨论、推测、举例,交流。
19、(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拿什么做光源?)要注意些什么?(也可建议学生参考文中插图)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7思考:通过乳胶管,如何才能看到对面的烛光? 8学生小组活动。9学生小组交流:你们是怎么做的?说明什么?10.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呢?11.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1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激励学生课后进行实验。13思考: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
20、的现象?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3讨论: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4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就曾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光线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个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P16)3学生分组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板书: 光的行进 光源:自然光源
21、闪电 太阳 萤火虫 人造光源 灯泡 蜡烛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二课时 2.照镜子预期学习结果:能自行研究镜子并发现各种有趣的现象.知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发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会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并能画图解释.知道反光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途.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教学难点:制作潜望镜或万筒。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两块平面镜、各小组凹凸透镜各一块、每人自带一个大牙膏盒。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提问(出示镜子):这是什么?你用它做过游戏吗?怎么做的?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板书课题
22、)2.游戏一:想办法把阳光通过窗户引入教室的屋顶。 想办法让教室内的某一物品变亮?3.思考:为什么我们能把阳光引入到教室? (揭示反射现象),玻璃幕墙,皎洁的月光,是怎么发光的?当光线照射到镜子,玻璃等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表面越光滑,发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射物体.4.(玩一面镜子)照镜子。5.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这个像与物体有什么不同?6.学生交流汇报。7.教师小结。(镜子能成像、镜子中的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的、镜子成的像与视觉是上下不变的) (板书)如学生不能发现其中某一特征,则可让学生动手对某一方面研究。8.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苏教版 科学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