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瓦金村完小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主要教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及 计划用时修改栏一、课前准备及导入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
2、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教师小结
3、: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教师板书:比例。通过复习已学知识“比”引出新知“比例”,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新知。有效降低了对新知学习的难度。四、教师重难点指导,完善知识结构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求出每个比的比值。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241.6=;6040=。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师:像这样的
4、式子就叫做比例。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教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3.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五、巩固练习,检查学习成果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5、。组织学生议一议,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主要教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及 计划用时修改栏一、课前准备及导入复习旧知: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63和85 0.22.5和450通过复习将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1、 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2、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课本例题1,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向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4:1.6=60:40 三、学生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成果1、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四、教师重难点指导,完善知识结构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
7、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五、巩固练习,检查学习成果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 0.22.5和450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
8、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教材第41页“做一做”及练习册上的做一做。七、板书设计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八、课后反思教学内容解比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主要教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及
9、 计划用时修改栏一、课前准备及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1、什么叫做解比例?2、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解决例题2的问题。3、解决例题3的问题。三、学生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成果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教师板书:x320=110,你能试着计
10、算出来吗?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1。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师:怎样解这个方程?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小结:从刚才解比例过程中可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3.教学例3。解比例: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
11、位学生上台板演。解:2.4x=1.56x=x=3.75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五、巩固练习,检查学习成果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第1课时 正比例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主要教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及 计划用时修改栏一、课前准备及导入1.复习引入。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工作效率。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
13、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四、教师重难点指导,完善知识结构1. 教学例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
14、量。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
15、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五、巩固练习,检查学习成果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七、板书设计=速度(一定) =单价(一
16、定) (一定)成正比例的量的三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八、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第2课时 正比例图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主要教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及 计划用时修改栏一、课前准备及导入教学第46页内容。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看图回答问题:如
17、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四、教师重难点指导,完善知识结构1.基本练习。(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师生
18、共同订正。(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出示下表,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速度(一定)。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2.指导练习。(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19、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五、巩固练习,检查学习成果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2.看图回答问题。(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2)路程和时间有什
20、么关系?(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第3课时 反比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教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及 计划用时修改栏一、课前
21、准备及导入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四、教师重难点指导,完善知识结构1.教学例2。创设情境。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