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doc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精品文档】第 13 页古代汉语下 通论复习提纲一二册通论通论九、十 否定句、疑问句 一、关于古代汉语宾语的词序问题 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主要靠词序和虚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1、 动宾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 2、 介宾前置 如: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汉语中是相当严格的(先秦两汉98%),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此二者意思相同,来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变成凝固格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
2、 “如何”的变化轨迹大致如下: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3)与不谷同好,如何? 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好像成了宾语。这样看来,“如何”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外来看待的。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转为后置。 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为多。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两个条件 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记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个名称,实际上就记住了这两个条件。 如:
3、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四种形式:不、毋(无)、未、莫 否定词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严格,从甲骨文开始就已经出现后置,先秦文献也有不少用例。 (三)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见前说) 二、关于否定句和否定词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其形式标志是有否定词。否定词主要有以下三类:(具体区别相见教材。) 否定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微”等 动词“无” 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其中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要前置,(说已见前 ) 三、关于疑问句和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
4、,方能发出疑问。表示疑问的句子有时用疑问代词,有时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例见第271页。 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说详宾语前置节。 疑问代词 ()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子均见教材) “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指人,亦可指物。 “孰”和“谁”有一点不同,它除了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孰”字还和“与”、“若”连用,构成一种凝固结构,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何”字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可作宾语、定语,还可作状语。 语法功能区别: “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後面一般用“之”字,“何”字
5、後面不能用“之”字。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麽”“怎麽”的意思。 (2)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 用作宾语的 “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麽”。作为宾语,“恶”字只用于“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用作状语的“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二)疑问语气词(例子均见教材) (1)乎,诸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 a、在是非问句裏,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
6、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 b、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 c、在特指问句里。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2)与(欤),邪(耶) “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 (3)哉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表“感叹”是其主要用
7、法。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四、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第一、“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例如: 第二、“何以为”。例如: “为”处理为语气词,“何以”表示“何用”、“为什么用”,作状语。 第三,“何之有”。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2)语气词的连用 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主要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各类的词类活用现象,能分析各例子词类活用的具体类别。 尤其注意使动、意
8、动的区别: 第346页:是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第347页:形容词也常常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第348页:形容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人称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 第357页: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第358页: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 指示代词,主
9、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 “者”字、“所”字都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主要掌握各自的不同用法。与今天“的”字的区别。 通论十三 连词,介词主要掌握教材涉及的各连词、介词的使用情况,能进行实例分析。 (一)连词 连词的特点: 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介词和它的宾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对动词起修饰作用。) ()而 (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包括形容词性、动词性)。(“而”可译为“而且、又”,有时又可译“就、便”,也可不译) 1、顺接:()并列、()承接、()递进 2、逆接 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构成了转折的关系。“而”可译为“却”、“可是”。 (二) 连
10、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而”需要分别译为“如果”或“却”。 (三)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 1、时间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作状语 3、动词作状语 (2)以 (一) 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为“又”。 “以”连接的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以”可译为“来”。 (二)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三)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以”
11、的这种用法相当于“而”,可不译。 1、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作状语 3、动词作状语 (3)则 (一)连接动词性词组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者在时间上或事理上联系,可译为“那么就”。 (二)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最常见) 又常用在紧缩复句中。 有时候没用从句意可看出是条件和结果关系。 但没有“则”的紧缩复句,不一定是条件复句的紧缩。也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时间修饰。 (三)连接动词性成分含有转折意味。 (四)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可译为“就”或不必译出。 (4)虽然、然、然而、然则 虽然、然而、然则均表示两个词。详见教材 然,原是指示
12、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二)介词 一、介词结构的特点 1、词序: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2、省略: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补语,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1)以 一、“以”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 (1)“用”。 (2)“认为”。
13、 二、介词“以”的用法: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教材)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等。 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译为“把”。 (二)、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教材) 三、介词“以”的语法特点 1、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状语),也可放在动词后面(补语)。 2、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注意:“是以”,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 3、“以”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上文出现过,这个宾语可以省略。
14、 四、 “以”构成的凝固结构 “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例如 (1)“军中无以为乐。” (史记项羽本纪) (2)“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1)“以故汉追及之。” (史记项羽本纪) “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五、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 主要从语法功能上看: (1)连词“以”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即使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
15、正关系。介词“以”连同引介的宾语同谓语的核心之间只能构成修饰关系或补充关系,不可能构成平列关系。 (2)介词“以”的功能是引出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连词“以”则不然。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的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的内容其实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的宾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2)於(于、乎、诸) 用法主要有四种: 一、引进处所(教材) (一)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意思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时间,如:(例见课本459) 处所,如:(其余例见课本456
16、) 范围,如:(其余例见课本456、457) 注意的现象:(见课本458)表示一种假设 ()今於于此 ()於斯 (二)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随文意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 二、引进比较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为“比更”。 、表示差比:、指出异同: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参见被动句章节。(见课文第一册) 四、 “于”与现代汉语介词“在”、“到”的比较.(见课本457页)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 五、 “于”字介宾结构的语序(见课本458页)多放在动词之后 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复习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