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2 2、楼兰的忧郁教案5 3、鸟是树的花朵教案7 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案12 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13 6、早晨教案15 7、葵花之最教案19 9、寓言两则教案21 揠苗助长教案21 刻舟求剑教案23 10、还有人活首吗?教案24 11、我的母亲教案26 12、济南的冬天教案30 13、祥子买车教案33 14、养花教案35 15、母鸡教案37 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案38 18、秋天的怀念教案41 20、勇气教案43 21、再见了,亲人教案44 22、桥梁远景图教案47 23、黄河象教案50 25、科学幻想之父教案53
2、26、蟋蟀的住宅教案54 27、古诗三首特童教案57 28、风筝教案59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
3、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4、。 思考: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
5、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6、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 你_ 你_ 你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颁布了森林法 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
7、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
8、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 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2、楼兰的忧郁 课程内容 楼兰的忧郁 课程类型 阅读课文 教材来源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课程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
9、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看到眼前的图片,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
10、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
11、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
12、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
13、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
14、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 3、鸟是树的花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冀教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