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5.理解特殊句子的含义,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
2、清王朝,但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乡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
3、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预习导学1.仔细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页),掌握什么是小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分类。2.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注意给加点字注音:阴晦( )猹( )五行( )弶( )脚踝( )潮汛( )髀( )骨 愕( )然 嗤( )笑吓( )瑟( )索黛( )恣睢( ) 惘( )然 折本( )潺潺( )伶仃( )寒噤( )3.解释下列词语:萧索: 无端: 如许: 鄙夷: 恣睢: 愕然: 隔膜: 4.自读课
4、文,思考:从文中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5.本文的作者是 ,(18811936)他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生于浙江 ,原名 ,字 ,自第一篇小说_开始用 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许多作品:选自朝花夕拾的有 、 ;选自呐喊的有 、 ;选自野草的有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学法指导:分析人物,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概括文章的情
5、节。即人物在故事中都有哪些活动,做了些什么?二是描写。找出作者所采用的刻画人物的角度和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所产生的作用。三是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时代背景和文章主旨,分析人物代表的典型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二、预习检查1.仔细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页),掌握什么是小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分类。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故事情节:(序幕)开
6、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分类: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2.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注意给加点字注音:阴晦(hu)猹(ch)五行(xn)弶(jin)脚踝(hui)潮汛(xn)髀(b)骨愕()然 嗤(ch)笑吓(h)瑟(s)索黛(di)恣(z)睢(su) 惘(wng)然折本( sh)潺潺( chn)伶仃(lng dng)寒噤(jn)3.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衰败;冷落。无端:没来由;没道理。如许:多么,这么;如此多,那样多。鄙夷:轻视;鄙薄。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凶暴。愕然:吃惊的
7、样子。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4.自读课文,思考:从文中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预设: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回故乡)第二部分(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在故乡)一层(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二层(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三层(段)
8、: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离故乡)5、本文的作者是鲁迅(18811936)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许多作品:选自朝花夕拾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呐喊的有社戏、故乡;选自野草的有风筝。三、自主学习1.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A.请细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填写下表,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
9、发生了哪些变化?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闰土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淳朴,可爱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动作语态手捏钢叉 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 说话脱口而出 滔滔不绝聪明勇敢,活泼开朗,滔滔不绝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提示:9个省略号说明他有说不尽的苦)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态度恭敬,称“我”为
10、“老爷”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无忧无虑,快乐纯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B.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多子: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饥荒:天灾苛税、兵、匪、官、绅: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总之: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小结:作者通过对比,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也揭示了他精神上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
11、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制按熄友谊的火花;一系列神情的变化(欢喜凄凉恭敬)细致的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的创伤。挑选香炉和烛台的细节描写,可见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穷与苦难。从这些描写中可清晰的看到:闰土对苦难的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2.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填写
12、下表,分析一下杨二嫂的变化及其原因。杨二嫂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豆腐西施” (年轻美丽)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动作终日坐着一面,一面顺便将手套塞在裤腰里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自私、贪婪)对我的态度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对生活态度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搬弄是非)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13、”,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3.作者塑造杨二嫂这样一个形象有什么作用?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二是以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反映经济破产的另一侧面。4.课文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找一找,并说说其作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杨二嫂前后对比: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城镇市民也日益悲惨“我”与闰土前后关系: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闰土和杨二嫂: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故乡情景前后对比: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四、合作交流五、展示点评六、当堂小结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
14、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感情。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小说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本文“我”的形象,及环境对比。3.小说主题理解一、自主学习(一)赏析景物描写:1.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文中对故乡的景物描写共有几处?找出来,分析它在表达上有何作用?预设: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2段);记忆中的“神异图画”(12段);朦胧中想象到的图画(末段)作用: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形成鲜
15、明对比,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恋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朦胧的憧憬。2.“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中,“横着”为什么用得好?“活气”可以改为“生气”吗?预设:“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的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写出了眼前家乡的衰败。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合适。(二)研读结尾语段,深层理解文意: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
16、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预设: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2.“我”不愿意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而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杨二嫂分别是怎样的生活, “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预设:“我”、闰土、杨二嫂分别抓住“辗转”、“麻木”、“恣睢”展开想象即可。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3.(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预设:(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
17、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预设: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5.结合课文内容和上面的分析,
18、想一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三)结合人物分析,探讨小说主题: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几种作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说说理由。.渴望纯真的人与人关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
19、型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封建社会扼杀。.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
20、,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二、合作交流三、展示点评四、课堂小结小说主要是通过闰土、杨二嫂与“我”的关系来反映人们之间的隔膜和苦难生活。儿时的亲密伙伴、忠厚老实的农民闰土,曾与“我”亲密无间,现在却恭敬地叫“我
21、”“老爷”,使“我”感到“非常的悲哀”了。曾经那样美丽的杨二嫂,却怪腔怪调地说“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八抬的大轿”,弄得“我”“无话可说”。杨二嫂、闰土、“我”三种不同的人及其三种不同的精神关系,不仅反映了现实和过去巨大的反差,也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反差下深层的意蕴,表现了民众痛苦生活的现实,以及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五、当堂巩固1.依课文内容填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_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母亲早已_着出来了,接着便_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我远远地将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学年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导学案 新人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