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人二下二单元教案整理.docx
《数-人二下二单元教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人二下二单元教案整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数-人二下二单元教案整理【精品文档】第 29 页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导语本单元共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平均分、除法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力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1.平均分。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
2、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例1是认识“平均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例2的内容重点是教学“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例3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平均分的另外一种情况包含分(连续的减法),注重揭示平均分的方法:2个2个地分,理解包含分的含义。2.除法含义。“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平均分
3、”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是从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引入,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例4设置了小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接着小精灵提出问题。学生写出算式,说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明晰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最后再介绍除号以及读法。例5的编排层次与例4基本相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
4、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例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口诀求商的起始课,例题中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教材安排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例2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师傅蒸包子的情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4.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3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
5、、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
6、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如在教学第9页例2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学设计第1课时平均分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页第8页的例1及“做一做”。内容简析例1同学们想把6颗糖分成3
7、份。有的同学分成1颗、1颗、3颗;有的同学分成1颗、2颗、3颗;还有的同学分成2颗、2颗、2颗。只有每份分的同样多才公平。数学小精灵说“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
8、象。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通过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感知“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讨论方法明确“平均分”的含义。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实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问题情景法: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们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的要求),“把6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
9、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小松鼠贝贝和嘟嘟一起采了6个松果,贝贝要分4个,嘟嘟还剩下2个。嘟嘟说这样分不公平,不同意贝贝的分法,两人争吵起来。嘟嘟请大家评评理,应该怎样公平分配呢?这时学生会提出“同样多”的平均分配方法,每人分3个松果。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示,老师这里也遇到平均分的分配问题,大家快看一看吧。由此进入新课学习。【品析: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平均分的单调的数学课堂渲染了生活
10、的墨彩,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操作体验法: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你对分配的结果满意吗?说一说你的真实想法,你觉得应该怎样分配合理。【品析:操作体验法,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地思考问题。】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出示例题1:把分成3份,分一分。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
11、个小组的分法多。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品析: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2.发现平均分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一样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发现大家最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最公平,大家都满意。3.总结平均分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反过来,平均分
12、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让学生体会到:有同样多的,就可以说每份有多少;没有同样多,就不能说每份有多少。【品析:通过设计此环节,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的。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判断物品的分配是不是平均分?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观察比较物品分配结果是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质疑二:怎样观察和描述平均分的分配过程和结果?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13、,但是通常不能整理全面,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先做初步探究,等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之后,通过模仿,学会表述平均分的结果语言形式:一共有()个,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课时仅仅是初步认识平均分,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说明白就行。】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要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
14、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尤为重要。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
15、“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我的反思:板书设计第2课时求每份是多少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页例2、“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一的2、3题。内容简析例2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同学们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画面上,有的同学每次每盘里放一个橘子,有的同学先每次每盘放2个橘子;还有的同学在想:“还可以怎样平均分?”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目标1.体会“几份”的含义。2.体会平均分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3.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渗透学生学以致用的思
16、想意识。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把一堆物品平均分成指定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应用实践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具有多样性。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自主探索,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呈现18个橘子和6个盘子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怎样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课件播放暂停,由女孩的问题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教材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
17、教材例题中。】 故事导入法: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中,森林之王狮子给小动物们准备了18个橘子,要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用来招待小动物们。但是狮子不知道怎样把这18个橘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应该放几个橘子?聪明的你快来帮帮狮子吧!【品析:运用故事导入法,使学生主动参与,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探究方法。课件出示例2。师: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几个?分一分。请同学们用准备的学具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让学生说一说“平均分”的意思,即“每份分
18、得同样多”。(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引导学生用实物进行平均分,也可让孩子用圆片、小棒等代替桔子进行平均分。用圆片、小棒比用实物抽象化程度更高,代替物可由孩子自主选择,让他们自己经历抽象化过程。(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先1个1个地分,每份先放1个,剩下的橘子还很多。可改变分法:再2个2个地分,每份先放2个,还有橘子剩下。还可改变分法:又3个3个地分,每份先放3个,正好分完。再试误,提高认识:再4个4个地分,每份先放4个,橘子不够,不符合要求。【品析: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
19、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2.比较发现。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比较各种分法的快慢,分法一最慢,分法二会快些,分法三最快。让孩子动手验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平均分”。【品析: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散思考,然后通过比较找出分法比较快捷的一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讲述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的具体操作方法
20、。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一:在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时,操作实践的依据是什么?无论是1个1个地分、还是几个几个地分,都必须是“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质疑二:在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时,用哪种方法呢?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求每份是多少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操作,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也就是说哪种方法都行。【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质疑讨论和解答,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化思维的要点,理顺知识系统。】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品析:把平均分和
21、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2.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要注意哪些问题?【品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中的所得所获,使学生能够抓住课堂重点、难点。】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理念,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如“15本练习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
22、全展示出各种分法,基本都是5个5个地分,因为他们是从结果来考虑的。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可以向学生展示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得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设计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会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同时,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的反思:板书设计求每份是多少第3课时能 分 几 份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页例3及“做一做”。内容简析例3借助分果冻的情景,通过学生实践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包含分的意义。 教学目标1.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2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2.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3.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应用实践操作法和对比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受“等分”与“包含分”不同点,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交流、表达等方法来学习“包含分”,运用对比法辨析“等分”与“包含分”的不同点。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二下二 单元 教案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