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认知:认知是个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言语等基本过程。认知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个体的发展与适应有重要作用。2、认知发展:指的是儿童、青少年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逐渐成长,即个体认知功能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3、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观点,系统的分析了生态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
2、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他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这五种环境因素同时存在并彼此交互作用,每个系统都会与其他系统及个体产生互动,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4、学习风格:它与认知风格密切相关。认知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稳定而持久、一致而独特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共同构成了学习风格。5、经典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
3、实质,是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代替原先的、能自然引起某种反应的无条件刺激,最终产生中性刺激引发无条件反应的过程。6、消退:是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消退的条件反射在一段时间后也还自然恢复,但这种恢复是不完全的,即达不到原来的强度。7、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为泛化,泛化程度与两个刺激的相似程度有关,刺激越相似,泛化就越强。泛化是人类将学习成果应用于不同情境的有效途径,它包括积极条件反射的泛化,也包括不良条件反射的泛化。8、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
4、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它刺激不作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9、频因律: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快、越牢固。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10、近因律: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11、试物说:桑代克总结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与间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他还将动物实验的结论推广到人身上,认为人类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最终形成刺激反应间联结的过程。后人将他有关学习的论述称为“试误说”。12、效果律:它与练习律和准备率并称为桑代克三大学习理论。它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
5、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如果个体认识到某种情境的反应形成后会伴随着一种令人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则会减弱。桑代克进一步指出,感到满足比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改了效果律,更加强调奖赏而非惩罚的作用。13、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的某种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后,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操作性行为是主动地、发展的、能适应环境变化的。14、强化: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内容,扩展了桑代克的效果律,提出伴随满意结果的行为会被增强或加强。如果个体表现出某一特定行为是得到愉悦的结果,则该行为在以后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即行为的变化由强化导致,强化使得行为产生的频率增加。可
6、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15、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16、应用行为分析:指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改变个体的行为。具体而言,教育领域的应用行为分析,主要是运用线索或提示增加期望的行为或改变不良行为。具体步骤是先观察、了解所要改变的行为及其前提条件,然后明确行为的目的与测量方法,接着选择强化物,最后实施行为管理计划并对行为改变效果进行评估。17、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着眼于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
7、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况中而不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的行为。18、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者模仿学习,是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把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的各种反应技能整合成完整的行为模式传递给观察者,使其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19、替代性强化:强化的一种,指观察者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后自身行为也受到强化。20、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21、效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22、顿悟:指学习者突然察觉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应当如何进行,领
8、会到动作、情境与目的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体积极主动的组织和建构过程。格式塔理论认为顿悟是真正的学习,其核心是把握事物的本质。23、奖励预期:指个体对于做了某件事情得到的结果的预期,当这个结果预期是符合她所期望的时候,他的动机就会增强。24、认知结构:指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内在的类目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非具体性的类目,并以此作为加工新信息和进行推理活动时的决策框架。认知结构不是天生的,而是个体在先前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基础。25、认识表征:布鲁纳认为,个体不直接对刺激进行反应,而是首先将环境中的事物转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就是认知表征的过程。个体的表征能力随着
9、年龄的发展而发展,表现为 三种不同的的认知表征形式,即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26、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是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即学生利用教材或者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认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27、讲授式教学:主要指老师通过一种有组织的、有意义的方式,将经过仔细考虑的最有用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通常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比如游戏法、演示法、讨论法等等,讲授法是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的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的形式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28、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原学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
10、、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而且可以帮助知识的保持。29、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价值。30、学习共同体: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学习活动是由这样的共同体完成的,不能被看做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共同行为与个人行为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
11、样的理念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课堂设计、学生的发展均会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31、认知灵活性理论: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这是由斯皮罗等人提出的并倡导的一个理论,将知识或分为良构领域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继承了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该理论为基于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最适合的理论模型。32、情境认知:指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上下文联系。其中,既包括物理情境也包括社会情境。情境是真是的多元的、具体的。33、随机通达教学:是建构主义者在探讨高级学习的基础上,提
12、出的适合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指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以此来达到高级知识获取的目标。它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呈现基本情境、随即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34、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为基础提出来的,强调通过教师的帮助(即教学支架),将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交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教学支架的类型有:示范、提问、大声思维、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提供线索六类。35、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
13、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者问题的过程被形象的比喻做“抛锚”。抛锚式教学由五个步骤组成,分别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6、认知学徒制:指让学习者像手工艺行业中学徒跟着师傅一样在实际中进行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模仿专家在解决真实性问题时所外化出来的认知过程,从而获得可应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知学徒制中,教师经常给学生示范。然后,教师或者有经验的同辈支持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最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37、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流派。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研究和观点是,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
14、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8、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39、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具有全身心投入、自我发起、渗透性、自我评价四个特征。40、皮格马利翁效应:被称为“比马龙效应”或者“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者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和预言的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
15、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的受别人的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的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41、皮亚杰: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的临床观察,变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的临床心理学上有更长足的发展。他还是建构主义发展观的主要任务,并提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42、维果斯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它的主要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为心理发展观,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做了研究。二为社会建构主义,将知识视为社
16、会主义的建构。43、罗杰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44、心智技能:又称智慧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内部语言在人脑中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具有观念性、内隐形、简缩性三个特点。45、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联系过程中,动作频率的变化情况。一般动作练习曲线有三种表示方式。46、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他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对学习过程进行安排的心理活动。他能根据
17、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进行调控。47、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加工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从诸如信息加工、学习中的主要活动和任务、不同学科的学习等角度,来组织构建不同的认知策略。常见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48、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49、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50、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作为个体的基本心理现象,具有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四个品质。51、记忆:是个体在大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感知过去的事情、思考
18、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脑袋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提取,就是记忆。52、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者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53、想象:是个体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新颖性和形象性是其两个基本特点。54、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运用系统化的步骤,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以增进学生知识、充实生活经验,并培养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
19、法。它的四个实施步骤分别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学习、产品展示、问题解决过程的的分析与评价。55、创造力: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表现,也是个体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的新产品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行动使之成为新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是他的两种重要组成成分。56、艾宾浩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了遗忘曲线,描述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主要论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57:、吉尔福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智力等发面研究。他于1959年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否认普遍因
20、素G的存在。他的主要论著有统计学人格智力的分析超越智商等。58、形式训练说:是由官能心理学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提出的,是指对组成心理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能力,从而实现迁移。此种理论,将训练和改进各种心理官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后来的学习迁移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9、相同要素说:也成为“共同成分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且不同学习活动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越大。60、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柯勒提出的迁移说和斯彭斯提出的转换说综合的结果,强调了迁移产生的过程中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指出有学习者发现了两件
21、事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但是,转换现象是复杂的,会受到原先课题的掌握程度、诱因大小及练习量等因素的影响。61、学习定势:又称学习心向,指通过先前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方法、态度、愿望等倾向,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一般方法上的改进,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性准备状态,已经形成的学习定势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6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学习迁移包含多种多样,既包括知识技能的迁移也包括方法、态度等。此外,学习迁移还存在于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中。它具有复杂性可划分为多种类型。63
22、、概括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将先前与后来学习共有要素作为一般性的原理。他认为学习者能否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共同的原理是迁移的关键,学习者的概括性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对相同要素说的进一步发展,揭示出学习者对原理、原则的概括是迁移的关键,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将相同要素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层面。64、学习动机:指引学生表现出学习活动,维持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目标的心理倾向,主要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65、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又被称为内驱力,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需求所转化的学生头脑中对学习的主观需求
23、状态;66、诱因: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驱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客观条件或外部因素,当学生的内部条件已经成熟时,外界条件或环境因素起到了导火索的功能。67、内部动机:是由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所引起的动机。隐藏在内部动机背后的基本理念是,完成或参与某一活动获得的奖赏来自于活动本身,这一奖赏经常是内部的愉悦情绪或情感,其目的是自我奖赏。68、外部动机:是由学习活动的外部结果所引发的动机。外部动机的满足不再于活动的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其目的是外部奖励。69、期望价值理论:是动机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其中价值主要指主观价值,是指个体行为对行为结果的意义或重要性的主观判断。该理论认为,人
24、们从事何种活动,取决于察觉到行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目标的主观价值。此外,他们还认为当个体面临许多高期望、高价值的目标时,个体需要做出决策时选择行为的可能性(B)取决于期望(E)与(V)的乘积70、期望: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经验产生的对实现某一目标的预期和期待,或是学习者寻求希望的事物或结果的发生。7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判断或推论,即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分析。72、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的信念。这种观念带来不可抗拒的羞耻感和自我怀疑,最终会导致放弃任何尝试与努力。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赛里格曼发现,它的产生主要由四个过程,首先是获
25、得“结果是不可控的失败体验”,其次是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再次是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最后产生无力感。73、自我效能感:又称知觉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形成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行动过程的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人格系统就成了自我效能信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是人类行为的重要调节和控制力量。影响自我效能的四个因素分别是:完成任务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生理状态。74、自我价值:是指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我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为目的。75、自主学习:指学习者所采取得一种包含目标设置、策略运用、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内的学习取向。自主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76、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按时完成学业任务,却并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目标,或者总是推迟到最后一分钟才草草完成。产生学业拖延的原因有:动机不足、害怕失败、害怕成功。自主学习训练是战胜学业拖延的有效途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