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硅片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docx
《沈阳硅片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硅片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沈阳硅片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书沈阳硅片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书xx投资管理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7一、 硅料设备空间测算7二、 棒状硅与颗粒硅对比分析7三、 硅料供需错配加剧了周期性波动8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沈阳11五、 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13第二章 行业、市场分析16一、 硅片设备竞争格局与空间测算16二、 硅料扩产规模:已宣布多晶硅料扩产规划超过270万吨17第三章 总论19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19二、 项目承办单位19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20四、 报告编制说明21五、 项目建设选址23六、 项目生产规模24七、 建筑物建设规模24八、
2、环境影响24九、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24十、 资金筹措方案25十一、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25十二、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2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6第四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29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29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29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29第五章 建筑工程技术方案31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1二、 建设方案32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33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33第六章 发展规划分析35一、 公司发展规划35二、 保障措施36第七章 运营模式分析39一、 公司经营宗旨39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39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40四、 财务会计制度43第八章 劳动安全评价4
3、7一、 编制依据47二、 防范措施50三、 预期效果评价55第九章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56一、 人力资源配置56劳动定员一览表56二、 员工技能培训56第十章 进度计划方案58一、 项目进度安排5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58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59第十一章 技术方案60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60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62三、 质量管理63四、 设备选型方案64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65第十二章 投资方案分析66一、 投资估算的编制说明66二、 建设投资估算66建设投资估算表68三、 建设期利息6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69四、 流动资金70流动资金估算表70五、 项目总投资71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1六、
4、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7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73第十三章 经济效益评价75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75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7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7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7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79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81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83五、 偿债能力分析8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84六、 经济评价结论85第十四章 风险评估86一、 项目风险分析86二、 项目风险对策88第十五章 项目总结分析91第十六章 附表附录9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5利润及
5、利润分配表9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8建设投资估算表99建设投资估算表9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0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1流动资金估算表10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4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硅料设备空间测算2020年以来晶硅料行业计划扩产规模超过270万吨,事实上其中很多项目需要分为各期分批实施,并非集中于一年一次性建设完成。乐观场景下,预计2021年2022年项目总投资分别为10亿元/万吨、9亿元/万吨;中性场景下,预计2021年2022年项目总投资分别为8亿元/万吨、7.5亿元/万吨;悲观场景下,预计2021年2022年项目总投
6、资分别为8亿元/万吨、7亿元/万吨。二、 棒状硅与颗粒硅对比分析目前主流多晶硅生产技术为改良西门子法与硅烷流化床法,分别对应棒状硅、颗粒硅。2021年,我国改良西门子棒状硅、硅烷流化床颗粒硅市占率分别为95.9%、4.1%,改良西门子法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保利协鑫于2019年前后实现颗粒硅关键设备国产化、关键材料替代,凭借其成本优势受到市场关注。基于保利协鑫关于颗粒硅的扩产计划,如果全部落地,我国颗粒硅2025年市占率或将远超CPIA此前的预估。硅烷流化床法相较于改良西门子法拥有更低的成本优势。颗粒状多晶硅的制备并不是一种新兴技术,近两年之所以再次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与其在成本端的突破有关。改良
7、西门子法棒状硅生产成本中,能源动力占比约为37%,为第一大成本构成。目前改良西门子法的综合电耗为60Kwh/kg,作为流化床法的重要优势之一,颗粒硅的综合电耗仅约为1540Kwh/kg。同时,由于流化床法生产工序更短,其初始设备投资也低于改良西门子法。三、 硅料供需错配加剧了周期性波动多晶硅属于重资产、高能耗行业,从建设到投产周期漫长,通常为1218个月的建设期以及6个月左右的产能爬坡期。面对短时间内爆发的需求,供给的增加需要较长时间,在此过程中由于供给无法及时匹配需求的变化,供需矛盾加剧,价格飙升。历史上,国内多晶硅价格曾一度上涨至475美元/公斤。价格的暴涨吸引更多新玩家进入,存量玩家也由
8、于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具备进一步大扩张的资金实力。供给端的过激反应导致的结果即产能出现过剩,价格回落,盈利能力恶化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最终部分产能被迫退出,为新一轮供需缺口埋下隐患。复盘我国多晶硅行业过去20年发展历程,供需错配加剧了行业的周期性波动。2002年2010年:2005年我国首条300吨/年多晶硅产业化示范线建成,事实上,当时国内多晶硅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不到1%。在此期间欧洲多国出台太阳能电池补贴政策,需求的攀升带动原料价格一路走高,点燃了国内多晶硅投资热情,供给端不断扩大,产线单体规模也从最初的百吨量级上升至万吨量级。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光伏出口受挫,国内多晶硅行业陷入泥潭,200
9、9年更是在“国发38号文”将多晶硅列入六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价格也从2008年最高时期的475美元/公斤断崖式下跌至50美元/公斤左右。2010年2020年:2010年2011年多晶硅行业回暖价格短期反弹,但很快由于补贴力度的减弱导致需求端的萎缩,价格面临再次走低,2012年年底全国43家多晶硅工厂全部停产。2013年,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布,多晶硅不再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2014年2017年,国内多晶硅行业再次开启技改扩产高潮,行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生产技术突飞猛进单位成本不断下降。2018年“531新政”颁布,一方面需求骤减,另一方面前2年大幅扩张的产能陆续投放
10、至市场,供需矛盾再度激化,叠加2020年疫情影响,2018年2020年上半年,多晶硅行业开启连续3年左右的下行行情,价格持续走低。2020年至今:2020年国内多晶硅行业价格“先抑后扬”,拐点出现在2020年下半年“双碳”政策的发布。2020年上半年,延续2018年以来行业的低迷,叠加疫情影响,多晶硅企业鲜有扩产计划,行业降至冰点。“双碳”战略下,未来光伏行业需求高增长预期被强化,加之多晶硅下游单晶硅片行业正经历新一轮竞争格局变革,硅片行业激进的扩产规划直接导致多晶硅供给趋紧。2021年,多晶硅供应商纷纷抛出大规模扩产计划。但是,多晶硅行业产能应变具有“滞后性”特征,当年的扩产项目最快也要1年
11、1.5年之后逐步投放至市场,当年有效的供给增量相当有限。硅片企业通过与多晶硅供应商签订长单锁定供给,市场供应余量不足。2021年三季度多晶硅价格加速上涨,主要由于各地实施“能耗双控”政策,使得供给受到冲击。产能释放角度来看,根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投放至市场的新增产能约12万吨,供需紧平衡仍无法打破;预计至2022年四季度将迎来供给的大规模释放,届时产能将进一步增加约30万吨,供给压力有望得到大幅缓解。产能规划角度来看, 2022年行业规划新建产能约109万吨,相较于2021年同比增长超过40%。行业扩产热情高涨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就成本端来看,以行业龙头通威永祥为例,其2020
12、年平均生产成本为3.87万元/吨,相较于目前超过20万元/吨的产品售价,盈利空间仍然巨大。其次,就下游硅片行业来看,预计至2022年年底其产能将扩大至超过500GW,需求端具有支撑。再次,就长期空间来看,预计至2050年,全球、我国光伏累计装机有望达到14000GW、3450GW,届时光伏将成为第一大发电形式。中长期需求向好,通过大规模扩产争取更优的规模效应从而抢夺行业更大话语权,应该是多晶硅供应商坚定扩产的核心因素。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沈阳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积极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水平,实现依靠创新
13、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引进、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定制化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大企业平台化”梯度培育体系,引导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鼓励“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高成长性企业、“隐形冠军”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等,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头部企业平台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依托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
14、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国字号平台,争取建设区域综合性实验室,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推动高校院所和企业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基础性、共享型、专业化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协同创新,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数字医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研发机构,加快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全面提高产业技术供给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完善东北科技大市场等技术交易市场功能,支持高校院所和各区、县(市
15、)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基地。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财政投入的引导放大效应,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围绕重点创新链和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滚动实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入实施高精尖优才集聚、盛京工匠培养等重大人才工程,健全“人才+项目+基地”机制,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管理人员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
16、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创新创业孵化联盟作用,因地制宜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构建孵化服务生态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开展协同保护和联合惩戒,完善专业化裁决调解机制,建立区域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五、 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率先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上实现突破,在
17、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中作示范,积极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工作机制,统筹抓好交通装备、智能装备、机械装备、电力装备、集成电路装备、医疗装备等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努力在解决“老字号”问题上走在全省前列。提升汽车产业全产业链水平,促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重塑机床制造产业领先地位,培育数控系统和核心功能部件生产基地。提高通用石化装备、输变电装备、核电装备等产业丰厚度,提升本地产品配套和供给能力。推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新产品规模化建设,促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18、。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优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以材料、装备、零部件为重点,打造IC装备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重点研发标志性工业机器人产品,构建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加快发展民机大部件产品、燃气轮机等航空产业。壮大重组蛋白药物、医学影像装备等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钛镍铜合金、稀土永磁和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加快布局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和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着力建设数字沈阳。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北斗数据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布局5G产业,打造中德园5
19、G应用示范区和工业大数据中心,探索工业数据采集标准化,推动信息流持续汇聚。做强优势数字产业,打造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研发高地,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发挥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品牌效应,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规模。深入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发挥应用场景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AR/VR/MR、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数字文旅、数字创意、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政务数据信息归集共享,有序开放基础公用数据资源,促进全社会数据资
20、源流通,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在“一网统管”上作表率。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鼓励驻沈军工单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军民两用实验室、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推广和应用。加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基地建设,鼓励民用高技术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配套,培育一批专业化配套商和供应商。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发展军民融合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园区。第二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硅片设备竞争格局与空间测算硅片制备过程中,长晶与切片为核心环节,分别对应长晶炉与切片机。国内光伏领域单晶炉已实现进口替代,主要供应商包括晶盛机电、连城数控、北方华创、京运通等;新玩家包括无锡松瓷等。从客
21、户分布来看,晶盛机电为隆基股份之外硅片企业最主要的单晶炉供应商,其大客户为中环股份;连城数控为隆基股份单晶炉重要供应商,2021年隆基外客户实现大幅增长,未来有望逐步降低对于隆基的依赖。切片机性能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硅片质量的保障。具体来看,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通过细线化切割、应用切薄工艺对硅片进行薄片化切割等;生产效率的进步主要通过切割线速度的提升,从而缩短切割工艺时间;硅片质量方面,主要为提高切割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提升切片良率,硅片总厚度变化(TTV)均值与线痕均值的降低。2022年硅棒/硅片扩产仍将位于景气高位。就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来看,扩产规模已经超过180
22、GW,而2021年预计在150GW左右。影响2022年硅片行业扩产景气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上游多晶硅原材料价格;硅片企业自身盈利性;新老玩家在行业大扩产背景下预期市占率的考量等。另一方面,根据PVinfoLink的预测,2022年以后大硅片产量将超过70%,大硅片趋势下大量M6(166)硅片需求面临萎缩,成为被迫退出市场的无效产能。考虑半片需求、存量硅片产能加速出清因素,预计2021年2022年硅片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232亿元、340亿元。其中,单晶炉市场规模185亿元、256亿元;切片机市场规模27亿元、57亿元。二、 硅料扩产规模:已宣布多晶硅料扩产规划超过270万吨多晶硅行业由于重资产属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范文 沈阳 硅片 设备 项目 投资 计划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