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
《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复习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局部解剖学复习题【精品文档】第 9 页复习思考题1. 简述梨状肌下孔的围成及通过的血管、神经及其排列关系。答:围成:梨状肌向外穿行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上下缘之间各有一间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通过:由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阴部神经。2. 简述股三角的围成及其内结构的毗邻关系。围成:位于股前内侧区1/3部,呈一底向上、尖朝下的倒三角形凹陷,向下与收肌管相续。上界是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向内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内
2、容: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及股深淋巴结和脂肪等。3. 股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意义如何?答:位置: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组成:其前壁由上向下依次为:、镰状缘的上端和筛筋膜;后壁依次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依次为:腔隙韧带及内侧壁;外侧壁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上口即;下口为,正对。内容及意义:股管内除含有l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外,尚有脂肪组织填充。当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主要为肠管)可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而形成股疝。4. 简述腋窝的围成及其内主要结构。答:围成:1、顶 是腋窝的上口,向上内通颈根部,由中份、第1肋外缘和上缘围
3、成。有通过,下血管于第一肋外缘移行为腋血管。2、底 由、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借纤维隔与腋筋膜相连,腋筋膜中央因有皮神经、浅血管和浅穿过而呈筛状,故又称筛状筋膜。3、 四壁 前:由、下肌和构成。是位于下肌、和喙突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后:由、肩胛下肌和构成。内:由前锯肌、上4位及肋间肌构成。外:由,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内容:主要有下部及其分支、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5. 肱骨肌管围成及内容。肱骨中段骨折,损伤的神经会出现什么临床表现?答:肱骨肌管:又称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桡神
4、经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紧贴肱骨,该处骨折所致的桡神经损伤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伸腕、伸拇、伸指、前臂旋后障碍及手背桡侧和桡侧3个半手指背面皮肤,主要是手背虎口处皮肤麻木区。6. 何谓腕管?管内通过哪些主要结构?答:腕管:由与腕骨沟共同构成。管内有屈肌总腱鞘包绕的指浅、深屈及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各指浅、深屈被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包裹;拇长屈肌腱被拇长屈肌腱鞘(桡侧囊)包绕。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变扁平,紧贴屈肌支持带桡侧端深面,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7. 颅顶软组织分为哪几层?各有何特点?答:层次: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
5、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1)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出血多,但伤口愈合较快。(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其中充满脂肪,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所以肿胀局限,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3)帽状腱膜:为一厚而坚韧的腱膜,帽状腱膜借浅筋膜的纤维隔与皮肤紧密相连,头皮外伤时,如未伤及帽状腱膜,则伤口裂开不明显;如帽状腱膜同时受伤,由于额枕肌的收缩牵拉则伤口裂开,尤以横向伤口为甚。缝合头皮时一定要将此层缝好,才能减少皮肤的张力,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止血。 (4)
6、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移动性大,腱膜下隙出血或化脓时,可迅速蔓延到整个颅顶,形成较大的血肿。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故临床认为此层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这一特征易于与腱膜下血肿鉴别。严重的头皮撕脱伤,可将头皮连同部分骨膜一并撕脱。 8. 经颞区入颅手术时,该区的境界与层次如何?答:境界:位于颅顶的两侧,介于上线与颧弓上缘之间,前
7、方至颧骨的额突和额骨的颧突,后方达乳突基部和外耳门。 此区的软组织层次,由体表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9. 腮腺位于何处?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腮腺肿瘤时可压迫哪些神经和血管?答:腮腺的位置:位于面侧区, 上缘临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下达下颌角,前临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 浅部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 穿经结构:纵行: 下颌后静脉 颞浅 横行:上颌 面横 的分支 腮腺导管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肿瘤压迫: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最易损伤面神经及其分支,如
8、损伤,则出现同侧面肌偏瘫,即同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垂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哨等症状。10. 气管切开在何处进行?需经过哪些层次?答:确定气管后,一般于第24气管环处,用尖刀片自下向上挑开2个气管环(切开45环者为低位),刀尖勿插入过深,以免刺伤气管后壁和食管前壁,引起。气管切开的层次:皮肤,下肌群,术中应注意:在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峡,峡的下方有下静脉,丛和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高位。11. 颈动脉三角的组成及内容如何?答: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
9、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内容: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等。12. 甲状腺手术需切开的层次结构?甲状腺的血供?手术中应如何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结构?答:切开层次:1 皮肤 2 浅筋 3 4 颈部肌肉 5 6 甲状腺的血供:动脉:成对的甲状腺上动脉(颈外静脉分支) 成对的甲状腺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分支)不成对的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分支)副甲状腺动脉(食管气管小动脉分支到甲状腺来源于胸主动脉脏支)静脉(不完全与动脉伴行):甲状腺上静脉(回流到颈内静脉)甲状腺中静脉(跨过颈内动脉到颈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回流到头臂静
10、脉)手术注意:结扎靠近上极,由于上动脉在上极远端与伴行,近端与齐分离;结扎远离下极,由于其与近端关系复杂,所以该在下极远端;彻底止血,避免渗出性血肿,压迫气管;甲状腺上、下动脉,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关系应在直视下进行,避免损伤;次全切时保留腺体背面完整性,全切实保留甲状旁腺和两条神经。13. 纵隔如何分区?后纵隔内含哪些主要结构?答:分区:通常以和第4胸椎下缘的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后纵膈3部分。临床上多采用三分法,即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和后纵隔,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后纵隔: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
11、,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纵膈后淋巴结。14. 胸膜腔积液时应在何处穿刺抽液,其穿刺针需要经的层次如何?答:穿刺部位:先进行胸部叩诊,选择实音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可结合X线及定位。排气:患侧锁骨中线2肋间或腋前线4-5肋间 排液:患侧腋中线6-7肋间或肩胛线7-9肋间 排脓:脓液积聚的最低位 穿刺点在后背一般位于肋间下一肋上缘,在前胸一般位于肋间上一肋下缘,以免损伤血管。层次:1 皮肤 2 浅筋膜 3 深筋膜 4 胸壁肌 5 肋间肌 6 壁内筋膜 7 壁胸膜15. 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何?答:位置:位于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膜间裂隙。组成:腹
12、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口。管的前壁为腹外斜和腹内斜肌,在外侧1/3处有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在内侧1/3处有,上壁为腹内斜肌与的弓状下缘;下壁为,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内容: 男性腹股沟管内有通过;女性腹股沟管较窄,有通过。此外,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临床意义:和海氏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内管环,进入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形成;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形成直疝;若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隐静脉裂孔脱出到大腿根部皮下,则形成的是。斜疝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多见于女性。16. 胃的位置、毗邻、韧
13、带、血供、淋巴、神经如何?其在腹前外侧壁的手术切口的层次如何?答:位置:在人体的剑突的下方,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毗邻:胃前壁右侧份邻接左半肝,左侧份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此部移动性大,通常称为胃前壁游离区。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韧带:其周围有六条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膈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胰韧带。血供:胃的动脉: 胃左动脉:发自腹腔干, 有食管支和胃支(5 、6支) 胃右动脉:发自肝固有动脉(35.77) 胃网膜右动脉:发自胃十二
14、指肠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发自脾动脉 胃短动脉:发自脾动脉 胃后动脉:发自脾动脉 胃后壁, 出现率60-80。 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门脉系统。 胃左静脉 胃右静脉门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 胃短静脉 脾静脉 胃后静脉 淋巴: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贲门淋巴结 (4)幽门上下淋巴结 (5)脾淋巴结 神经:支配胃的神经为内脏神经 , 其运动神经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 其感觉神经也是两部分 , 即来自脊神经的伴交感神经到达胃壁 , 和来自迷走神经伴迷走神经内的副交感神经而到达胃壁的两种神经. 腹前外侧壁的层次:1.腹前壁正中切口:皮
15、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壁下筋膜、壁腹膜。2.经腹直肌切口: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弓状线以上)、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17. 十二指肠的分部、毗邻及血供如何?答:十二指肠 介于胃与空肠之间,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上端始于胃的幽门,下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接续空肠。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一)上部 十二指肠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
16、,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约2.5cm一段肠管,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襞,此段称十二制肠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二)降部 十二指肠降部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长约75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坏状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 (三)水平部 十二指肠水平部又称下
17、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 (四)升部 十二指肠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 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血管:十二指肠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均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自于肠系膜上动脉,分为前、后两支,分别上行与相应的胰十二指肠
18、上前、后动脉想吻合,形成前、后动脉弓;此外,十二指肠上部还有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出的十二指肠上动脉,十二指肠后动脉以及胃网膜右动脉的上行返支和胃右动脉的小支供应。18. 肝的位置、毗邻、体表投影、分叶、分段如何?答:位置:人的肝脏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邻;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贲门部,是人体最大腺体。肝的体表投影:可用三点作标志:第一点为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第二点位于右腋中线与第10肋下1.5cm的相交处;第三点为第6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5cm处。第一点和第三点的连线为肝的上界。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连线为肝的右缘。第二点与第三点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局部 解剖学 复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