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doc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2课时第1课时1.有感情地诵读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竹里馆一、导入新课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王维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识作者。(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
2、知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再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
3、、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2.读懂诗歌大意。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预设 (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 (1)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人在这独特的美景下独坐,弹琴,长啸。作者所写的景物虽平淡无奇,但它的妙处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幽静的月夜竹林的意境。以人在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诗歌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2)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又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
5、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师小结:这首诗意境的形成,在于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的一致。【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读懂诗歌意境,初步形成阅读诗歌的模式,为后面理解诗人情感、诗歌主旨做铺垫。2.读出情感主旨。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诗人的性情,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志趣。(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预设 此诗写隐居者的闲适生活与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诗歌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优美高雅的境界。师小结:全诗情景交融
6、,写出了诗人山林幽居的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述。【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进行概括,进一步形成对诗歌的总体认识。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充分理解和认识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一、导入新课师: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一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感惜别的折杨柳曲调,勾起了李白无尽的乡思。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一下诗中的浓浓乡思。(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以抒情的话语创设诗中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为学生感受、理解诗意做好铺垫。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1)师配笛子乐范
7、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2.读懂诗歌大意。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预设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深入理解诗中的思乡之情做铺垫。三、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
8、出意境画面。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 (1)诗人因闻笛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2)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散入春风满洛城”,
9、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是诗人极度夸张的主观感受。说“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2.读出情感主旨。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诗歌背景,说说诗人听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预设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时也折柳。因“柳”和“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
10、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的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师小结: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显现出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本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设计意图】读第二首诗歌的模式跟第一首一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诗歌,掌握学习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版七 年级 下册 语文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