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限时练--高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限时练--高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限时练--高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B.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C.表明了中国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标志着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诞生2.下图体现了史记所载的黄帝世系。这一记载( )A.出现时间较晚,其真实性不可考证B.标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反映出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D.表明西汉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3.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周
2、文王、周武王的诗歌为最多。这说明( )A.嫡系血缘关系受到重视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5.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110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
3、乘五大夫左庶长1120级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6.在选人任官方面,孔子提出“举贤才”,认为贤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让他们“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孔子( )A.对西周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B.批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C.为诸侯国选拔了适用的人才D.建立了任人唯贤选举制度7.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
4、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8.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朝和汉朝(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9.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
5、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10.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病愈后,要被任命为新地吏(原来秦国以外的新占领地区的官吏)或被派去戍边,同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样。这种做法( )A.意在解决官吏渎职的问题B.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形成C.给秦朝地方治理埋下隐患D.表明秦朝重视疆域的治理11.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A.贯
6、彻了“推恩令”政策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12.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见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于区域文明交流13.如图为出土于四川省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对于此画像,有一种解读为:右侧为一酒肆,一妇人在酿酒缸旁右手持量器做取酒状,其右一妇人协助。酒肆外一人作观看状,为沽酒者。左侧一人手推独轮车,一人肩荷二壶,朝店外走去。据此可推知东汉蜀地(
7、)A.商品经济较为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14.东汉人崔在写给葛元甫的信中说:“送给你许子十卷,“贫不及素(贫穷用不起吊),但以纸耳。”据此判断,当时( )A.活字印剧术已经普及B.纸张的推广推动文化发展C.民间出版业非常盛行D.纸作为书写材料较为常见15.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使得汉赋成为汉朝时代背景的一个重要缩影。汉赋最能体现时代特点的是( )A.铺陈排比,气势恢弘B.意境深沉,寓意深刻C.巧文多智,灵活多变D.清新活泼,不拘一格16.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
8、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材料二 我国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
9、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
10、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史料价值。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
11、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
12、,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
13、体系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463883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