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pdf
《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理高一必修地理高一必修 2 2 知识点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低-高”(原始)高高极低“高-低-高”(传统)高高较低“高-低-高”高低高“低-低-低”低低低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的限制第 1页 共 15页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
2、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的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因素(决定性)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落后发达)城市化的推进、大
3、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政治因素:政策(组织性) 、战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影响变大)、家庭教育、宗教信仰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第 2页 共 15页方式为主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下游,下风向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与文化区、风景区
4、相联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典型模式特点第 3页 共 15页同心圆模式由 5 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式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运输因素第二、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
5、过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发展阶段特点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第 4页 共 15页化和文物古迹。 发展中国家:虚假城市化(南美)、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国家特点产生差异的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后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工业“三废”)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破坏力原有的河网系统;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产生热岛效应。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城市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措施
7、:.建立卫星城;.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和居住条件。第 5页 共 15页四、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特点: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建设方向: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五、城市化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4.城市的兴起又有
8、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 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二、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 生产协作:多道工序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生产链联系。 2. 商贸联系:区际联系(更密切)现代物流业(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体现);国际贸易。第 6页 共 15页 3. 科技与信息联系: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
9、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三、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1.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 2. 原则: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混合型农业分布区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生产、经营方式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特点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市场适应性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区位优势自
10、然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交通便利;政策扶持;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域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第 7页 共 15页特点耕地面积广,机械化程度高,耗能高,商品率很高乳畜业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最典型) 、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主导因素市场、饲料供应布局原则 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特点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地中海式农业分布区域
11、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它地中海气候区生产特点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优势作物小麦、大麦,葡萄、柑橘、橄榄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主要因素:运输土地集聚第 8页 共 15页类型原因具体工业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制糖厂、罐头厂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啤酒厂、家具厂 3.集聚:定义: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作用:.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生产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开展协作,促进科技创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知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