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的比较教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的比较教育学.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我眼中的的比较教育学【精品文档】第 12 页我眼中的比较教育学摘要:比较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路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过程中也面临着众多质疑。本文从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原则、重大问题来探讨比较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走向,从而澄清人们对比较教育学的质疑,促进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关键词: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未来走向 比较教育学自1817年产生以来,历经近两百年的变革,不仅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教育学科”,而且“推动了各种世界性的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促进了教育的全球化发展”。1但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比较研究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之
2、中,人们对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属性、知识体系、学科地位等的质疑与争论也不断出现。而本文着重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来澄清这些质疑与争论。 一、比较教育学进行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二百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学科的知识,而且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也逐步形成。一门学科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近年来,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也逐渐明确和清晰起来,这就具备了一门学科应有的前提条件。而学科建设是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学界关于比较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其实这个问题勿需争论,仅从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和贡献来看,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
3、不可替代的学科存在,只不过其暂时还不成熟而已。而这些价值和贡献也就成为了比较教育学进行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比较教育学在促进不同地区教育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已经不再是一国一地区的事业,不仅各国的教育家和相关学者早已放眼环球,去探索和研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情况,特别是发达国家或是与自己国家情况类似的地区;而且各国的教育决策者在制定教育政策或修改教育方案时,也会参照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这些自然就需要比较教育学去实现,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教育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可以使本国在教育过程中少走弯路,尽快取得教育成果。可以说比较教育学在这过程中发挥了
4、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由于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增强,环境、全球性资源、人口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诸如全民教育、环境生态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重大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科体系内其他学科无法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与研究的,更不用说问题的解决了。相反地,比较教育学是基于全球视野,将教育制度、国际教育、发展教育等重大教育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因此对于上述问题,都可以交由比较教育学并且只有比较教育学才能解决。这就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没能也无法做到的,也更充分地证明了比较教育学的不可替代性。针对教育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学者进行交流与讨论,通力合作,促进问题的解决。
5、这足见进行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二、 比较教育学进行学科建设的原则 在明确了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以后,我们还应考虑到其建设的相关原则,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关联性原则萨德勒曾经指出的“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它制约并说明校内的事情”,这句话体现了教育领域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则是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在当今全球经济、政治逐渐融为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开放的、联系的观点来审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世界范围内,并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加以比较探讨,充分考虑地区和种族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必须跳出仅把国家作为比较对象的狭窄视野。人们在
6、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就要善于从宏观的、世界的、联系的角度把握研究对象,要打破学科间的分离状态,运用整合的探索理念和多维视野,把目光转向比较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对接上,以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界限的各科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审视比较教育学。(二)发展性原则 综观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是从研究6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开始,到专题比较研究,再到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从宏观的制度研究到微观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从仅重视国民教育制度的比较到关注妇女、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从仅注重正规的中小学教育到关注正规教育的各个阶段,关注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以
7、及各种形式和各阶段的私立教育等。这个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且它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实现自己的发展与繁荣。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讨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和一般趋势,而问题不断被解决的过程正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发展不仅仅是目的,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顾明远教授讲过“当一门学科的知识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时,危机就出现了。我们要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当问题解决了,学科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前,比较教育学者们应努力树立科际整合研究的方法论意识,不断反思比较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并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际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比较
8、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三)民族性原则比较教育学是一门注重借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学科,在借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因为,民族主义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制度的性质,而国家之间的文化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能单纯地把教育制度从一国搬到另一国。虽然当今是全球化时代,但是即使在研究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致力于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教育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各国也应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特性。各国在借鉴、引进和吸收国外的文化和教育理论时,要注意防止核心国家通过教育对其进行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防止本族文化的边缘化;要以批判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现有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批判、反思和改造,在处理全球化和民族化
9、的关系时应注意扬弃,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既要保持民族个性不被同化,又要尊重和包容他者,勇于接纳新事物。而各国研究者都应坚持走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比较教育研究之路,为本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四)实用性原则 比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借鉴,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就曾经饱尝机械照搬外国教育理论之苦:先是抄日、美,后是搬苏联,现在又是唯“美”主义,几乎没有考虑到实用性问题,没有从国情、具体的背景、环境、时机等因素出发,造成了众多不良影响。关于比较教育的实用性目的,比较教育学史上有很多人论述过,从最初的教育借鉴到教育预测,再到教育分析,直至最近有学者提出的教育创造,无不是“用”字为先。这不仅是因
10、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重要的实际问题,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作为经验学科的比较教育学本身就是因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又是以服务教育实践为其主要目的和归宿的。在教育实践面临许多重大实际问题、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今天,比较教育学更应该为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此,人们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不仅要关注教育制度、“民族性”等主题的研究,同时也必须把目光投到学校、教室、课堂等具体教育问题中去,必须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非正规教育和非制度化学习活动中去,要把最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育决策中去,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比较教育学的实用
11、性价值,这也是其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三、 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在讨论了比较教育学进行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比较教育学在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对于比较教育学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研究领域,或者是研究方法,人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我国比较教育学家王承绪先生认为,“比较教育是一个跨国家、跨文化的研究各国教育的学科”。而法国学者黎成魁等人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运用“比较法”,研究各国或各地区教育事实或现象的一种教育学研究方法。因此,比较教育学基本上是一种方法,是利用比较方法
12、提出教育问题并试图去解决的教育科学。 尽管对比较教育学是否为一门学科的说法众多,但是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认为比较教育学不仅有自己的学科方法论,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且正在形成并终将建立和完善自身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应当视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而比较教育学之所以是一门学科,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系统的事实资料,逻辑化、结构化的问题,严密的、解释力强的理论体系以及发现事实、解决问题、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由此推断,比较教育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事实上的教育学科。 在确定了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后,众多学者对其的学科性质又有了争议。在我国,比较教育学建立之初,学者
13、们就将这门学科归入应用科学,认为它是教育中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宏观方面,它致力于学习、借鉴别国教育成功的经验,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在微观层面,这一学科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实践,具体表现在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课堂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促进了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比较教育研究指向教育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因此,将比较教育学看成是一门应用学科符合其本质内涵。但是,这种认识也易于造成对学科理论性的忽视,受此影响,中国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论架构都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造成学科理论上的缺失
14、。 因此,在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调整对其学科性质的定位,既保证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又能服务于本国的教育实践。(二) 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问题方法论建设历来是各门学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究其原因,还在于人们对“方法论”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复杂的多样性。叶澜教授认为:“方法论关注的不是对现有方法合理性确认以后的具体运用,而是对现有方法的核心部分与理论基础的反思、对它的不合理性的发现、对新的方法结构的构建,进而使方法总体发生突破性的变化。方法论研究是应人类认识发展需要新的认识方式而产生的。”就比较教育方法论来说,我们应当从历史演变的发生学角度,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中对象与方法的关系问题,才能进
15、一步客观地看待比较教育的方法论建设问题。综观比较教育学史,不同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或者教育决策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而采用、探索或创造出来的。比如在比较教育研究早期所常用的比较历史法、因素分析法,后期出现的贝雷迪(Bereday George Z.F.)比较四步法、诺亚(Harold J. Noah)与埃克斯坦(Max A. Eckstein)提出的验证假说比较法、霍尔姆斯(Brain Holmes)首倡的比较教育问题研究法等比较方法,都是在其特定的背景下提出的。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学科的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重大的
16、比较教育研究都是由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合作完成。即使是单个学者或知识结构相近的学者群体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也试图从跨学科的视角对某种比较教育研究对象进行多种层面的理解、把握。这必然导致大量新的理论被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如历史社会科学(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批判人种学(Critical ethnography)、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s analysis)等。比较教育的方法论已从过去的“一元”“单极”走向现今的“多元”与“多极”,即由过去片面
17、地强调定量的分析方法与统计技术逐渐走向目前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这一趋向。而比较教育学又有其独特性,想要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较教育理论和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是不可能的。所以比较教育是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基本原理、理论和规范的,至少在目前不会出现独特的研究方法。面对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日益呈现的“多元”趋向,有必要从方法论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从各个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研究领域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构建与发展问题。而这需要比较教育学者在真正理解和切实地运用所有科学领域内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各种研究方法使用的条件与范围
18、以及其各自所属不同的研究范式,并根据研究方法的性质、研究层面、研究功能等维度对其归纳分类。这不仅是我国比较教育学者,也是世界各国的比较教育学者们在当前的方法论建设上要花气力与工夫去做的,而单纯地寻求比较教育独特的研究方法,则是不可取的。(三) 比较教育学的学术话语问题我国目前的比较教育研究在各个方面都获取了不小的成就,但所有这些基本上都是采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通行的研究方法与科学范式而获得的。而研究过程以及成果中的学术话语仍被西方的教育学术影响所垄断控制,尽管积极地采用西方教育学界中所通用的“学术话语”,对我国教育的指导和研究,对于提高本国的教育研究水平、缩小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逐渐与国际
19、接轨有很大帮助。但我们如果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出发,尤其是未从本民族的教育思想传统出发,来看待、解释和介绍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那么对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的介绍、引进与借鉴,就有可能反过来阻碍我们自己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和教育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建立,进而也会阻碍本民族教育传统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正确地看待与处理包括教育传统在内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是当前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比较教育学者或研究人员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到本国已有的教育传统,逐渐摆脱西方中心或由西方控制的学术话语霸权,探索并努力建立一套根植于我国
20、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之上的比较教育话语体系。 此外,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上,我们有着比任何国家都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在比较教育的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话语体系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意义。四、 比较教育学的未来走向 通过上述对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我们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目前,学科建设这一问题深受比较教育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针对上述问题也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但是,比较教育学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建设的初期必定是困难重重。因此,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上述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将是学科
21、建设的主要任务。而我们也相信,通过各方人员的努力,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将会不断走向独立、成熟,并为国家建设和教育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注释: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3.蔡婷婷,丁邦平.西方比较教育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4).参考文献:1朱旭东.新比较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72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44崔随庆,董艳.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消解及学科建设四项原则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5蔡宝来,李磊.比较教育学科重建:方法论、话语体系及未来走势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6陈时见.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J.外国教育研究,2010.2.7侯怀银,李旭.20世纪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本土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8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