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防灾减灾知识.doc
《暴雨防灾减灾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暴雨防灾减灾知识.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暴雨防灾减灾知识 暴雨的定义我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暴雨的定义不仅要考虑降雨强度,还要考虑降雨时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降水差异很大,西北和华南的有些地区使用的是地方性标准。暴雨的形成通常有二种暴雨比较常见:梅雨锋暴雨、台风和热对流引起的暴雨。梅雨锋上产生的暴雨持续时间最长,台风引起的暴雨是台风一来,暴雨就来了,台风一走,雨也就停了。热对流引起的暴雨时间最短,只有几个小时。暴雨预警分级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1)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
2、降雨可能持续。(2)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3)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4)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防灾应急要点(1)暴雨来临前准备检查房屋,如果是危旧房屋或处于地势低洼的地方,应及时转移。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堆砌土坎。提前收盖露天晾晒物品,收拾家中贵重物品置于高处。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关闭电源总开关。暂停室外活动,学校可以暂时停课。(2)暴
3、雨避险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应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的地段。在山区旅游时,注意防范山洪。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须特别注意。危旧房屋或在低洼地势住宅的人员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同时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注意夜间的暴雨,提防旧房屋倒塌伤人。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雨天汽车在低洼处熄火,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过马路要留心积水深浅。 防灾减灾知识 溺 水溺水是指被水淹的人在水中因吸入
4、水分、或因咽喉头痉挛,使呼吸道阻塞而产生的一种窒息现象。溺水的原因不熟悉水性意外落水:主要是气管内吸入大量水分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人落水后,水、泥沙等杂物阻塞呼吸道,或因呼吸道痉挛而引起缺氧、窒息、死亡。落水被淹后一般46分钟即可致死。熟悉水性而遇到意外的情况:1.手足抽筋是最常见的。主要是由于下水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水温偏冷或长时间游泳过于疲劳原因。小腿抽筋时会感到小腿肚子突然发生痉挛性疼痛。2.有时因潜入到浅水而造成头部损伤而发生溺水。3.有时候(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会因为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引起意识丧失,而发生溺水。溺水的自救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
5、挣扎,避免水草缠绕。除呼救外,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千万不可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当救助者出现时,绝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救助溺水者发现溺水者后,应尽快将其救出水面,但施救者如不懂得水中施救和不了解现场水情,不可以轻易下水,要充分利用现场器材,如绳、竿、救生圈等救人。将溺水者平放在地面
6、,立即撬开口腔,清除其口腔和鼻腔的水、泥沙、杂草、呕吐物等异物,并将舌头拉出,防止舌后坠,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心跳、呼吸未停止者,要迅速倒出上呼吸道和胃内积水,动作要快,以免延误抢救时间。当溺水者呼吸停止或极为微弱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法,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法。抢救溺水者要注意保暖,脱去其湿衣服,擦干身体,或用白酒、酒精等擦试其全身。因呼吸、心跳在短期恢复后还有可能再次停止,故人工呼吸应一直坚持到专业救护人员到来。未成年人不宜下水救人,可采取报警求助方式。意识丧失者,应置于侧卧位。进行现场抢救的同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游泳四不要不要到有“禁止游泳”、“水深危险”等设有警告标志的水域游泳;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暴雨 防灾 减灾 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