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啸山庄赏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呼啸山庄的精神分析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 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展现了一幅深度的人性画卷。整部小说可以看作在一个虚构的近似神话的封闭系统内,对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心路历程的绵延叙事,两个人物在社会和自我的合力下,成为具有复杂分裂人格的人物,折射着社会和人生的复杂层面。 戴维塞西尔说:“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当中,呼啸山庄是唯一的一部没有(即使是部分地)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小说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尽管是个弃儿,可他与养父的女儿凯瑟琳小姐自小关系甚好,他们虽然来自不同阶级,人种不同,在本性上却如此相似。他们都像荒野上的孩子,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
2、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一种原始的野性美,他们粗野,狂暴,如同自然之子。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们两个视为是一个完整的人。凯曾喊出:“我就是希斯克夫!”而希则哭出:“没有我的灵魂,我不能活下去啊!”莱昂内尔特里林将精神分析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认为浪漫主义的三个特征,即致力于探索自我、承认人类行为中的潜在成分以及精神是一个可划分的整体的观念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部分之一。因此,可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入手,探究呼啸山庄中主要人物间的矛盾根源和他们的心理发展历程。通常来说,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
3、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潜意识的表现,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人类被压抑的欲望,艺术,如同梦一样,是潜意识以幻想的形式进行的释放,是源自本我的欲望的一种宣泄。他认为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即人格可分为三部分:即“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它
4、以快乐为其唯一的行为准则,追求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理想化的自我”,它总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行事。本我与超我在本质上说是绝然不同的,因而根本上来说两者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小说正是通过描写他们各自内心深处“本我”“超我”碰撞冲突来达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整个悲剧的根源就来自本我的分化和自我对本我的背叛。凯瑟林是双重人格的典范,“本我”的爱情与“自我”的人生是其克服不了的矛盾。一开始她的“本我”主宰着她,她和希斯克利夫相爱并快乐的生活,她和希斯克利夫之间
5、的互为灵魂互为彼此的心灵契合, 是他们一生中的一段最为美好的时光。但后来她的“自我”控制了她,当凯瑟琳第一次来到画眉山庄时,这里详和、雅致、 富裕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她,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角度, 她发现自己的“本我”异常野蛮与丑陋。这时凯瑟琳眼里的希斯克利夫外表丑陋,行为粗俗,而且地位低下。画眉山庄主人文雅的举动让她羡慕,她想向他们学习,并试图像他们那样生活。尽管凯瑟琳知道自己在内心深处爱着希斯克利夫,但回到世俗世界的她却认为自己嫁给仆人和自己的身份不称,侮辱了自己。就这样仅仅为了林顿的财富与儒雅的外表,凯瑟琳最终嫁给了他。凯瑟琳背叛了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感情,也就是她的 “本我”。“自我”暂时
6、战胜了“本我”。但她很快发现在画眉山庄生活并不是她追求的生活,与林顿的婚姻囚禁了她,她感觉如同好“把橡树种在一个花盆里”5(P145),“把海水装在马槽里”6(P141)。她从原来的精神家园走了出来,感情上没有了寄托,成为了精神上的流浪人。在这种情况下凯瑟林的“本我”和“自我”开始了激烈的交锋。一方面是“本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的强烈渴望);一方面是“自我”(和林顿的世俗婚姻的禁锢),在这对矛盾中凯痛苦的生活着。本我是摸不到,而又无所不在,且极其顽固,它会在一定的时候爆发出来,让人无法阻挡,无法控制。凯满足了“自我”的要求,却违背了自己的“本我”结果受到了“本我”的严厉惩罚。在希斯克利夫失踪多
7、年后,重新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的“本我”终于不可抑制地爆发了,她再也无法忍受她和林顿之间的这种假的幸福,而最终选择了死,通过逃避来寻求精神上的平静。凯瑟琳是一个感情上的迷路者,经历了多年的“本我”和“自我”的斗争,对她来讲死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她回到了她自己的世界,那里是她的天堂。经过多年的心灵探索历程,她终于找回了精神上的“本我”。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产生冲突,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
8、其结果常见有两种情形 : 外化一引发创造动机 ; 内化一形成变态扭曲。 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 , 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就是由于长期过度压抑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导致他心理变态和扭曲。 正如老仆人耐莉丁对他的反应 : “ 他是食尸鬼 , 还是个吸血鬼呀”。为了缓解个人心理上的矛盾 , 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 希思克利夫把本能欲望转移到报复。凯瑟琳的背叛为希斯克利夫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他再次回到呼啸山庄时,他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残忍的复仇计划。首先遭到报复的是辛德勒,贪赌的他被害的倾家荡产落魄而死,这样希斯克利夫还没解恨,又把辛德勒的儿子哈里顿变成了一个粗俗且一字不识的仆人,使他受尽凌辱。为了报复林顿,希斯克利
9、夫又欺骗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获得她的感情,并说服她离开自己的哥哥与之私奔,伊莎贝拉因饱受流离之苦和精神折磨并客死他乡。后来, 画眉田庄也被希刺克厉夫设计夺了过来,两家的后裔继续遭其残酷迫害。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
10、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希刺克厉夫在对恩萧家族和林惇家族实施的残酷的报复行动中变成了一个施虐狂,他 从报复中获得快感的满足,他的报复就是一种对他人的施虐行为。很多读者对希斯克利夫这个阴暗、疯狂、凶残的复仇者感到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考察这个人物,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因爱欲未能满足而造成的抑郁症患者。凯瑟琳死后,他的精神状态由失去爱人的悲痛转变为深沉的抑郁,除了他的复仇计划所要求的精力和行动以外,几乎在每一方面他都符合抑郁症患者的特征:冷漠、厌世、缺少人际交流、“达到顶端时是在妄想中期望自己受到惩罚”。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在极度亢奋中绝食而死,而这正是抑
11、郁症发展为躁狂症的表现: “抑郁症最显著也是最需要解释的特点,是它有 一种转化为与症状完全相反的躁狂症的倾向”希刺克厉夫的抑郁气质自然与他的孤儿身份和生存环境有关,但凯瑟琳才是导致其抑郁的核心 凯瑟琳嫁给林惇和凯瑟琳之死使他无可挽回地走向更深层的抑郁,直至死亡将其终结。他的自杀具有双重意义,除了实现他与凯瑟琳在另一个世界里结合的愿望,还包括实现另一个隐秘的愿望的需求,即实现他对凯瑟琳的终极复仇。希刺克厉夫的本我就是凯瑟琳的本我,他们联结得如此紧密以至于折磨自己就等于折磨对方,对凯瑟琳的报复最终通过毁灭自己而实现。希刺克厉夫在 凯瑟琳死前发出了对她的怨恨: “你现在才让我明白你曾经多么残酷 残酷
12、又虚伪。你过去为什么瞧不起我呢?你为什么欺骗自己的心呢,凯蒂?我没有一句安慰的话。这是你应得的。你害死了你自己。 是的,你可以亲吻我,哭,又逼出我的吻和眼泪:我的吻和眼泪要摧残你要诅咒你。”凯瑟琳请求他饶恕她。可是希刺克厉夫怎么能轻易原谅那个爱他最深又伤她最深的人呢?他的一系列复仇行动都指向造成他们一切不幸的罪魁祸首 凯瑟琳,他为报复她的方式披上了一层伪装:通过报复一切和她有关的人,进而成为一个施虐狂。 弗洛伊德把施虐行为视为死的本能的发泄,旨在从损害对象中获得快感,施虐狂就是死亡本能的代表。希刺克厉夫的施虐行为是他对凯瑟琳的未能满足的爱欲引起的必然结果。不难理解是什么因素支撑了希刺克厉夫在凯
13、瑟琳死后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对整个世界的仇视和愤恨。他不是为了活得更久而去复仇的,而是为了复仇才不得已苟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希刺克厉夫自凯瑟琳死后就变成了行尸走肉,他的魂魄早已追随凯瑟琳而去。他活着的唯一动力就是复仇,就是对毁了他和凯瑟琳的势力集团进行报复。虽然他生活的唯一意义就是复仇,但是复仇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感到丝毫的快乐。他凶残的复仇使他早期的反抗和对凯的爱情中所暗含的人性价值消失了。他的堕落与邪恶败坏了他原来的“本我”,也破坏了他与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种特殊的亲密关系。结果这种关系被扭曲成痛苦和仇恨,他也无法如愿以偿和凯瑟琳的灵魂重逢。”最后希斯克利夫开始忏悔,并 在行动上放弃了复仇计划,这样他才最终得与凯的鬼魂重逢。 庄园他是失去了,可他换回了自己的人性。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作家把自己身上那不安定的发酵的激情贯注到笔下人物身上,在一个广袤荒凉的背景中追逐存在的无限。精神分析并不忽视个体性,但是从个体出发,总能追溯到精神分析中普遍适用的真理部分。我们无力对作品的人物过于苛责,因为价值总是湮没在安静的平庸中; “因为我们永远只能在具有悲剧天性的人身上发现感情的深度。而人性只有在无节制者身上才能看到它的最高极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