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的旷达情怀.doc
《品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的旷达情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的旷达情怀.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本文从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入手,在其寓生活哲理于日常情景中追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都消解在泰然中,是历练后安之若素的达观与豪情。关键词: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旷达情怀谢灵运曾赞曹植之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倘若他在几百年后结交苏轼,必定又是另一番评述。正如元好问所说:“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笔者也认为,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文豪。最难得的是,尽管苏轼一生遭逢巉岩险阻,无论在辉煌时期或低谷阶段,他都能保持恬淡的心境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旷达而洒脱。在他的诗作中,定风波
2、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描写其旷达情怀的名作,现对这首诗进行简要分析。一、定风波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一)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故作湖州谢上表以谢恩。但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称其在谢恩表中讥刺朝政,并指控苏轼写诗文指斥皇帝、讽刺新法,要求处置苏轼。元丰三年,苏轼终被判贬谪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有他信步于急雨之中,啸歌于天地之间,泰然自若地行走在曲折、泥泞的路途上,尽显名士的风骨与气度。既而诗情顿起,给世人留下这一次出行、一场风雨、一点感悟。(二)内容简介
3、这首词的原文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通过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于平常中见深意,表现出了其旷达乐观的情怀,寄寓了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作者先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原因,然后具体写了雨中的感受。词的上阙着眼于雨中,下阙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苏轼笑看风雨的旷达情怀,意境深邃,内蕴丰富,不仅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而且展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二、细品定风波:无风无雨的旷达情怀词上片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定风波 品苏轼 风波 真正 归去 旷达 情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