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oc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实验报告 青山乡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 (一)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教学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朗读能力的提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再现情境、领悟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水平。(二)朗读教学现状的需要小学生朗读现状调研数据统计显示: (实验前小学生朗读现状调研数据统计见附页一)不够准确:54%的学生出现丢字加字现象;41%的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准确;56%的学生朗读出
2、错;不够流利:50%的学生出现指读回读现象; 没有感情:50%的学生朗读语速过慢,37%的学生朗读过快,标点停顿不当;56% 的学生出现“唱读”现象。 原因分析: 我们认真分析调研结果,查找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地域差异问题之外(方言重),关键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问题,即教学目标重结果(盲目追求有感情朗读)轻过程(忽视训练过程);教学过程重知识(应付考试)轻能力(忽视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教学方法重教师(教师讲述)轻学生(学生感悟)。”这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也不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为了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朗读教学改革。那么,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新课程理念
3、要求下的“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呢?这是目前我校乃至全乡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的困惑,为此09年春起我们开始着手调研,09年3月我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经过认真讨论后,向县教研室申报课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开始立项研究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摸索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目标。三、课题的研究实施(一) 启动阶段(09年3月5月)1、申报立项,确定申报课题。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情,我们开展实验前小学生朗读能力调查问
4、卷活动,共调查学生48人,辐射5个班级,从4个方面18个小项进行调查我校朗读教学现状,经统计我们发现目前学生朗读能力底下,我们就这些学生朗读表现召开专题研讨会,我们讨论分析归结认为,造成这些想象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朗读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希望能通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我校语文组特申报“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进行试验研究。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划分子课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陈校长为组长教学主管副校长苏晓琴为副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划分了4个子课题(即:小学生朗读目标的研读、小学生朗读方法的研究、小学生朗读技巧的研究、小学生朗读评价的研
5、究),进行了具体分工,明确了课题研究目标,夯实了阶段研究任务,是课题研究工作人人有责个个参与,思路清晰有章可循,研究工作自2009年5月正式开始。(二)实验阶段(09年5月10年10月)1、明确课题研究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 理论学习阶段:组织教师翻阅文献资料语文新课程标准、帮你走进新课程、陕西教育、教师报、小学语文教法、小学语文教师等教育刊物、论文论著,优质课程资源和课例专辑等,开放教师的视野,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寻找捷径推进课题研讨。上网下载相关资料做专题讲座报告4次,使教师首先从理论上过关,对朗读教学方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科学的定位,为研讨试验工作进展打好了坚实基础。实践
6、论证阶段: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组织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12节,撰写论文24篇、教学反思心得体会20篇、编写教学设计18节、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能力展示”(诗歌朗诵赛1次、故事会1次、读书活动4次、经典诵读2次)等系列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论证、在论证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经验交流阶段:采取专题研讨法,针对课题研究召开主题教研,指定专人针对专项问题研讨发言,广大教师积极研讨、各抒己见、群教群研,集体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实践得出的理性认识,及时总结交流查漏补缺,为再实践再总结做好准备,努力使实验结果达到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提倡师生大胆展示、
7、发表刊登自己在实践中得出的独特见解,两年来师生共计获奖发表作品18件,大大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探索总结出了适合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农村学校“小学生朗读能力四重视教学策略”,即重课标(重视课标研读)、重课堂(重视课堂改革)、重学生(重视能力培养)、重过程(重视方法引导),充分发挥课标的导向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的阵地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提高。(1)重视课标研读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此我们的理解是:整个朗读教学目标的实现需分三个阶段目标来完成,即:“一阶段目标初读(读正确)二阶段目标熟读(读流利)三阶段目
8、标细读(有感情)”构建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攀升的框架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阶段目标细化,设计到每一课时每一教学环节中,循序渐进地落实朗读目标,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读正确是读流利的前提,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切忌直接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是朗读的高标准要求,要实现“有感情的朗读”需降低朗读目标从基础做起,先解决好读正确流利再谈有感情。 (2)重视课堂改革 农村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甚至也是唯一的渠道。毫无疑问朗读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课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熟记背诵知识点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9、方法指导、情感熏陶,这与新的教学理念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相差甚远。我们依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彻底改革课堂旧的教学模式,确保培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给学生留足朗读时间。“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留足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传统的语文课堂“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在课堂中指导朗读教学微乎其微,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我们要求教师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
10、读中感悟。把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给朗读。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A、运用媒体课件展示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产生阅读需求心理,使学生急切地想通过读文来感受文本。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课堂朗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朗读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地朗读欲望。如教蒲公英,学生对于蒲
11、公英的外形很生疏,指导朗读时,用多媒体边放蒲公英被风吹散时的样子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可读出那种对蒲公英喜爱之情。还有教东方之珠,配上动听的音乐,播放色彩美丽的画面,学生想读爱读的欲望就自然调动起来了,内心的情感被激活了。B、巧设情境激发朗读激情在教寻隐者不遇时,学生朗读语气总是把握不好,前两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怎么也读不出诗人不遇隐者的遗憾情感,后两句也表达不出诗人由抱有一丝希望“只在此山中”又变得彻底失望 “云深不知处” 之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想如果能帮学生创设寻访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朗读必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于是我深情地问:“同学们,诗人不遇
12、隐者,知道隐者的去向“只在此山中”诗人心情会怎样?用什么语气词能表达出来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唉、噢、呦、啊”字可以表现此时诗人的心情。我请学生试试加上这些语气词读读这首诗。学生都觉得无比新奇,随着一声声“唉”、“噢”、“呦”、“啊”,学生读得特别有味道,课堂也读“活”了,诗人那“寻隐者不遇”的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落实朗读目标。我们是这样进行朗读目标落实,一初读整体感知(或教师范读)借用工具书把字音读正确;二细读按掌握内容按描写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地点的转换顺序、时间的推移顺序等)把文章读书读流利;三品读理解文本挖掘教材悟情感读出文章感情。 初读,正确地读。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13、子。要从小处做起,字字清晰,结合生字词的正音进行。学生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子;然后分段读;最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读前可以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还可以几个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或大家比赛读,仔细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再来评一评。这样使初读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在“正确地读”上。 熟读,流利地读。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这是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水乡歌重点介绍水乡的三多,学生初读课文理出课文描写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再抽出这三个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一可以对课文更熟悉;二也能在
14、读中感悟。朗读中,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抽出来训练,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细读,读出一定的感情。词句的理解在朗读中进行。“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地理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如读(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读音稍延长,读出水乡的水多)。看标点符号读,如“水乡什么多?水多。”(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得活跃一些;陈述句要读得肯定。) (3)重视朗读能力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源于各项能力素养的形成,朗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 新课程指导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以人文
15、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重视课堂强化朗读训练。 培养使用普通话能力。使用普通话朗读,是朗读成功的前提,朗读准备时,要反复通读作品,字字过关,读准声调,读准音变,读准重音、儿化音等。培养理解表达能力。深入理解作品增强表现力,是朗读成功的关键。只有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作品的层次及写作特点,才能很好地朗读。文章往往是作者受现实生活的触动而情怀激荡,通过联想构思而成的。我们朗读时,就必须“透过字面”、“设身处地”地产生联想,把作品的每一句话都自然而然地化为形象,活灵活现地传达给听众,使听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深入理解作品。 新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对同
16、一文本有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在朗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要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个性化感悟能力。 教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费尽心思无果,临走时说“那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在指导朗读时,启发学生思考,狐狸说这句话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这只狐狸,在此时你会怎样说这句话呢?”试着读一下。稍加思考一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这样读道“那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我想狐狸吃不上葡萄很无奈,还要掩盖自己想吃的事实,所以他强调“不好吃!” 接着一学生兴高采烈地说“我想狐狸想尽办法吃不上葡萄很生气,还要为自己找台阶下,所以他强调“是酸的!不好吃!”应该这样来读“那葡萄肯定
17、是酸的!不好吃!” 我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他们的表现我十分欣慰,又随便一问:“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一个成绩一般的他站了起来,读道:“那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我问道,“因为狐狸非常渴望想吃到葡萄,费劲心思又不能,只好依依不舍离开。还要掩盖自己想吃的事实,虚伪的表现出不愿吃是因为葡萄酸。”我和全班同学都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这样的教学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朗读教学的绚丽多彩。 搭建平台展示朗读能力。我们广泛开展“诵读经典读书活动”积极组织“一天一人一文,一周一天一时,一月一班,一期一次”的系列课外朗读展示活动。即:每个班每天利用早读前10分钟时间安排一名学生进行一篇文章诵
18、读展示;每个班每周利用一天课外时间集中进行经典诵读展示;每月组织一个班级进行一次诵读交流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诵读展示活动;对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纳入班级量化和绩效考核,涌现出的先进个人推荐参加校级以上组织的演讲、诵读、讲故事等活动。在09年县局组织地庆祝建国60周年诗歌朗诵赛、演讲赛上,我校刘健等学生分别获得了三等奖,2010年春县局组织的讲故事活动,我校学生韩锦琳荣获三等奖,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在09年和10年学校组织的“庆六一诵读经典”等活动中,共有六个班级获得校优秀组织奖,80余名学生分别获得校级奖励,学生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家长的赞誉。(学生作品获奖统计表见附页二)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朗读 能力 培养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