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电脑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脑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电脑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精品文档】第 4 页电脑音乐漫谈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音乐佔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俗乐曲道出社会大众的心声,高尚的乐曲淨化人们的心灵。现代工商社会中,人们精神空虚,休閒生活贫乏,更需要音乐的精神食粮,因此音乐的出版与相关科技已发展为世界重要的产业;近来之MP3热潮,即为明证。自电脑发明后,电脑与音乐结合为电脑音乐,更带领人类的音乐生活进入全新的境界。 早在电脑发明不久,人类就希望能让电脑演奏音乐。这方面的先驱是Max Mathews,他在一九五七年即控制 IBM电脑产生音乐,带动乐音合成与电脑作曲的风潮。 乐音合成主要依靠讯号处理技术。
2、早期多半使用Fourier Transform原理,以不同比例的谐波( Harmonics 或 Partials ),合成不同音色的声音,也由是产生许多听起来很有电子味道的声音,例如电话拨号的声音,早期科幻电影中的背景音乐,乃至电子乐器如早期之Theremin( C. Roads, The Computer Music Tutorial, MIT Press, 1996 一书的图14.3有此种乐器的实物照片。此外这本书还有各式各样电子合成乐器的图片。 )及现代电吉他的声音等等。但此种谐波合成之技术相当複杂,早期电脑及DSP晶片技术尚不成熟之时,其电路製作成本相当高,不易普及。至一九七三年,St
3、anford University 的研究生John Chowning 发明了调频音乐合成技术( Frequency Modulation Synthesis ),可以用低廉的电路产生丰富的音色。此一技术由日本山叶( Yamaha )公司购去,成为普及世界之电子琴的核心。藉由出售FM技术所得,Stanford University成立了电脑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CCRMA,为世界第二大的音乐研究中心(第一大为法国国家成立于巴黎的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
4、ation Acoustique/Musique。此外,自早期之个人电脑开始,绝大多数电脑音效卡亦使用FM技术,影响不可谓不大。然而,谐波合成及FM技术在合成真实乐器时,其逼真程度仍待改进。因此,一九八三年时,CCRMA的Julius O. Smith III的博士论文提出物理模式合成法( Physical Modeling Synthesis ),藉由乐器发声的物理机制,模拟其波动行为,转化为简单讯号处理之架构,可以相当真实地再现乐器,尤其是絃乐器的音色。此一技术亦转移山叶公司,成为新一代电子琴之基础。 另一方面,想要获得逼真的乐器音色,应该对于乐器发声作详尽物理分析。对乐器的科学研究其实早
5、在古希腊即已开始,但在微积分及现代力学发明后才有比较详尽定量的分析。这一方面研究最多的大概是小提琴(参考文献如: Lothar Cremer (translated by John S. Allen), The Physics of the Violin, MIT Press, 1984; Research Papers in Violin Acoustics, 1975 1993,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350 Years of Violin Research, edited by Carleen M. Hutchins and Virginia Benad
6、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6. ),但是到如今最好的小提琴还是要靠老师傅的经验才能製造出来。 电脑音乐另一最为人所知的主题为电脑作曲。记得小时看过新闻,报导本系学长林二先生将电脑作曲引入国内,喧腾一时。电脑作曲模彷人脑的一种创造活动,因此多少都与人工智慧有关。有一种作曲方式利用”好听”音乐的统计特性,由作曲者决定大概曲式后,即由电脑依据演算法或规则随机选择音符,完成乐曲。另外也有人设计程式,以人工智慧中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理论,学习某一音乐家的曲风(Style),进而作出模彷该音乐家的曲子。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
7、校教授David Cope应用此种方法,以电脑作出模彷巴哈、萧邦、贝多芬、莫札特、史特拉文斯基等人曲风的作品( D. Cope, Computers and Musical Style, A-R Editions, Inc., 1991; D. Cope, 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 A-R Editions, Inc., 1996. ), 笔者手边就有一片CD ( David Cope, Classic Music Composed by Computer-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 Centaur
8、Records, Inc., 1997,编号CRC2329 ),收录了David Cope 的一些作品。 除了让电脑发出乐音、演奏音乐、创作乐曲,很容易想到的问题便是可不可以让电脑听音乐。首先,当然要让电脑听得懂音乐的旋律( Melody )、音色(Timbre )、节奏( Beating and Rhythm )、和絃( Chord )等,并转成乐谱,这便是自动识谱( Automatic Transcription ),历来已有许多研究,大多也用到讯号处理及人工智慧。有了自动识谱后,就可以进行自动伴奏( Automatic Accompaniment )。笔者一九九九年在CCRMA访问半年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脑 音乐 社会 中的 作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